程斌斌
(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70)
該教學實習基地占地面積24.107 hm2,總灌溉面積20 hm2,有效灌溉面積16.667 hm2,地勢平坦,耕地集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學校發展需求,提高教學實習基地內土地、房屋和設施等資源的使用效益,更好地體現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規劃原則,保證科研灌溉用水,提高試驗站作物產量,對教學實習基地的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進行了設計。
灌溉制度根據區域降水量及作物的需水要求、生長規律,參考當地灌溉試驗資料及周邊地區管灌試驗成果綜合制定(表1)。灌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灌區灌水延續時間10~50 d,灌水14 h/d,灌水3~9 次,凈灌溉定額3 510 m3/hm2,灌溉水利用系數0.65,毛灌溉定額5 400 m3/hm2。
設計灌溉流量較大,采用輪灌方式[1]。經計算確定輪灌組數為3 組,同時工作的出水口為16 個。編組:支1 為第1 輪灌組,支2 為第2 輪灌組,支3 為第3 輪灌組。
改進灌溉方式,提高作物產量和科研教學質量;通過平整田塊,修建道路、林帶及深耕、培肥等土壤改良工程使土壤肥力大幅度提高,改善耕作條件,提高耕地質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率;結合項目區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地實施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項目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林地面積,提高項目區綠化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項目區設計凈灌溉面積16.4 hm2,采用低壓管道灌水方式。以之前修建的水池為灌溉水源,水池池底高程1 761.8 m,共布設干管3 條1 310.4 m,支管11 條1 341.9 m,豎管48 條長48 m,出水口48 座。
3.2.1 管網布局 布局原則:以新建蓄水池為核心,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全面配套,統一管理,高效發揮工程效益。依據地形、地塊、道路等情況布置管道系統,力求線路最短、控制面積最大,便于機耕及管理。管道盡可能雙向分水,以節省管材,沿路邊及地塊等高線布置。為方便澆地、節水,采用小畦灌溉。管線盡量平順,減少起伏和折點。
布置形式:根據項目區地地形條件和輸水管網布置原則,在項目南北區各布置1 條干管,分別控制南北2 個灌溉片區。干管從項目區西南側蓄水池開始,沿主干道分為兩路,經支管連接各田塊,沿線分別向各地供水。項目區共分干、支2 級固定管道輸水,管道全部埋設,埋深1 m。
管、支管2 級管道均實行續灌[1],主要技術參數參考相應規范[2]。
3.2.2 管網系統設計
3.2.2.1 灌溉系統運行管理。綜合考慮項目區作物灌溉制度、灌溉水源、供水量等因素,1 干管控制支管3 條,出水口18 座;2 干管控制支管4 條,出水口19 座,3 干管控制支管4 條,出水口11 座。管網系統布置及材料用量見表2。灌溉系統干管、支管固定,支管上每隔30 米設置1 個出水口,出水口采用雙向控制,兩側沿田埂方向灌水。
為了保證管道系統的安全,水泵開機前須先打開出水口進行排氣,以防憋壞管道;灌完一個控制點后,出水口關閉前應先開啟下一個要灌的出水口;整個系統全部灌完后,先關閉水泵,再關閉出水口閥蓋。
3.2.2.2 管道設計流量根據式(1)確定。
式(1)中Q 設為灌溉設計流量,m 設為灌水定額,A 為灌溉面積,T 為灌水周期,t 為日工作時間,η 為灌溉水利用系數。由表3 可知,系統設計流量為5.6~18.2 m3/h,為保證灌水效率支管流量確定為20 為m3/h,干管流量確定為60 m3/h。

表2 管網系統布置及材料用量

表3 各管道系統設計流量計算結果
3.2.2.3 管材比選??捎糜诠艿垒斔墓懿妮^多,按管道材料可分為塑料管材、金屬管材和水泥管材等。水泥管材的優點是耐腐蝕、使用壽命長,但性脆易斷裂、管壁厚、重量大、運輸安裝不便。金屬管材主要有鋼管和鑄鐵管,優點是能承受較高的工作壓力,耐壓大于1.0 MPa,鋪設簡便;缺點是重量大、價格高、易生銹,使用壽命短(鋼管不超過20 年,鑄鐵管不超過30 年),鋼管埋設在地下時需進行防腐處理。常用的塑料管有聚氯乙烯管(PVC)、聚乙烯管(PE)和改性聚丙烯管(PP)等,優點是重量輕、便于搬運、容易施工、能適應一定的不均勻沉降、內壁光滑、不生銹、耐腐蝕、水頭損失小、容易維護,缺點是存在老化脆裂問題,隨溫度升降變形大。經綜合比較,設計選用PVC 管。
3.2.2.4 管徑選擇。管徑計算方法參考文獻[3]。經計算支管管徑為76.8 mm,可選用110 mm 的薄壁PVC管。干管管徑為132.9 mm,可采用160 mm 的薄壁PVC 管。
3.2.2.5 工程等別和標準。該工程為Ⅴ等小(2)型工程,主要建筑物按5 級設計,次要建筑物按5 級設計,防洪標準按10 年一遇洪水設計,建筑物按7 度設防。
3.2.2.6 管網水力計算。管道系統最大工作水頭、最小工作水頭和沿程水頭損失參考趙振興[3]的計算方法。灌溉系統的管路較平順,局部損失主要由進口、三通、彎頭等局部阻力產生,按沿程水頭損失的10%計算。經計算,Hmax=9.01 m,Hmin=5.04 m。
3.2.2.7 附屬設施。放水口:放水口由連接三通、豎管、給水栓、分水池4 部分組成,連接三通采用鑄鐵雙袖套三通,將地下管道與豎管連接,把水引出地面,豎管采用DN90 的PVC 管,管頂超出地面20 cm安裝給水栓,分池設在進地一側,采用C15 砼現澆,長50 cm、寬40 cm、凈高22 cm。
給水栓:根據設計流量、壓力及半固定式管灌系統的特點,多功能給水栓全部采用上下分體裝置,下體固定,上體可接軟管,規格為DN90。
閘閥:自流區在分水閘下游設置進(排)氣閥,型號為P724W-4T。根據工程需要,按不同管徑設置閘閥,規格為DN90~160,型號Z45T-10。固定管道在安裝各類閥件的部位均設置閘閥井,閥井較深,且多閥混裝在1 個井內,所以閘閥井設計成2 種尺寸。大管道分水閥及排氣閥混裝在一起,閘閥井為大閥井,小管道分水閥井及排氣閥井均為小閥井。管灌區共布置閘閥井15 座,其中大閥井3 座、小閥井12 座。閥井、檢查井均為圓形,采用M7.5 水泥砂漿磚砌,大閥井內徑200 cm,小閥井內徑150 cm,壁厚均為24 cm,高度根據地形確定,底板采用C15 砼現澆,厚15 cm。井蓋為預制C20 砼鋼絲網水泥板,厚5 cm。為防止冬季井內閘閥凍壞,應在井蓋上敷土0.5 m。
鎮支墩:壓力管道豎直方向的坡度大于1∶3,水平方向的偏角大于10°時設置鎮墩。鎮墩用C15砼現澆,長×寬×高為(1.1~1.4 m)×(1.0~1.2 m)×(1.1~1.4 m)。支墩在閘閥底部及給水豎管下部設置,尺寸0.3 m×0.3 m×0.3 m。
蓄水池:實習基地南片區有2.5 萬m3的矩形蓄水池1 座,長180 m、寬60 m、凈深3 m。經維修改造,基礎為C15 砼墊層,厚10 cm;下設10%水泥土墊層,厚50 cm,其下原土夯實100 cm,要求干密度不小于1.60 g/cm3。
管道埋設:實習基地項目區灌溉面積16.4 hm2,劃分為2 個區域,北片區面積6.667 hm2,南片區面積9.733 hm2,都從蓄水池取水,分3 條干管,干管上按“T”字形接2 條分干管,支管垂直于分干管按“E”字形布置。固定式管道分為干、支2 級布置,全部采用埋設,埋深大于1 m,支管間距100 m。支管設出地三通、豎管和給水栓控制灌溉,給水栓多為雙向分水,間距30 m,地面采用地頭溝輸水進地[4]。共鋪設干管3 條1 310.4 m,支管11 條1 341.9 m,設計管道承壓等級為0.63 Mpa,安裝給水栓48 個,各類閥件63 個,布設閘閥井15 座。
3.2.3 水利設施設計
3.2.3.1 泵站設計。原有泵房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經計算在蓄水池東南角重新建造一座泵站,并配套相應的機組。
泵房土建:根據泵站設計規范要求和機組、配電設備情況,設計泵房2 間,其中水泵間1 間、配電間1 間。泵房結構形式采用條形磚基,埋深1.5 m,基礎座落在黃土層上,原土翻夯1.0 m,壓實系數不小于0.95,其上鋪設厚0.5 m 的10%水泥土墊層。外墻體厚0.3 m,內墻體厚0.20 m,節點設0.30 m×0.30 m的構造柱,頂、底圈梁截面尺寸(0.20~0.30)m×0.3 m,屋面用C25 鋼筋混凝土現澆,厚0.12 m,按保溫防水屋面處理。散水及室內地坪采用C15 砼現澆,厚10 cm。
機組選型:項目區采用農灌水泵2 套,機組型號為ISW80-100(I)A/ISW80-100(I),水泵流量89 m3/h,揚程10 m,配套電機功率4 kW,1 備1 用。水泵提水流量應大于管網最高日最高時供水流量,考慮到工程有2.5 萬m3調蓄水池1 座,因此水泵提水流量可根據實際情況加大,以減少水泵機組的運行時間。
進水池設計:進水池利用原有泵站旁的蓄水池。
3.2.3.2 閘閥井設計。閘閥井分為分水閥井和控制閥井2 種,分水閥井布置在干管與支管連接處,控制閥井布置在支管上。閥井間距150 m,共設計閘閥井44 座,其中分水閥井15 座、控制閥井29 座。閥井均采用M7.5 水泥砂漿磚砌,井底采用現澆C15 砼,厚度0.15 m,內徑2.0 m,深1.6~1.95 m?;A原土翻夯處理,厚1.0 m,干容重不小于1.60 t/m3,其上用水泥土夯填。
3.2.3.3 其他水利設施設計。灌溉結束后,為方便維修、防止凍害,需排空管內存水,因此每個支管末端設置1 個泄水閥,后接泄水井。
3.2.4 排水工程 由于項目區年降雨量僅為300 mm,蒸發量極大,土壤干燥,下滲強度較大,降雨時難以形成地表徑流,因此不再單獨規劃排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