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凌,王昕怡
(1.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2.泰國格樂大學國際學院,泰國 曼谷10220)
褶皺是服裝設計中常見的一種工藝,通過對服裝的折疊、揉搓或堆積,從而得到服裝上的褶皺。褶皺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直到現在也會在服裝中以不同的造型出現在每季服裝新品中,未曾過時。合理的在服裝上利用褶皺,可以帶給人們更強的視覺效果,從而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褶皺的造型特點是非常多樣化的,從自然的角度來看,褶皺可以不經過任何的外力完善而成,是能夠由面料自身形成垂感的;而從人工的角度來看,經過人工合成的褶皺效果更具規律感,同時在視覺效果上更加鮮明,更能體現服裝的廓形。
說到褶皺,人們不禁會想起自日本的品牌三宅一生(Issey Miyake)。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先生,被稱作“織物魔術師”,他所設計的服裝,不僅基于舒適與自信的服裝設計理念,而且具有生活獨特的態度,他在褶皺方面所做的創新,也將服裝定義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三宅一生的服飾以H 型的廓形為主,且具有顯而易見的東方氣息。例如2014年秋季成衣系列,便將平面褶皺與立體廓形相融合,并且服裝與人體的配合,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影響力,十分具有沖擊感。
刺繡又名針繡,是利用繡針將彩色的線織在紡織品上,從而得到花型圖案的一種工藝手法。刺繡工藝使用在禮服中時,通過與面料的結合而給人新的視覺體驗,原本平滑的面料上多出刺繡的部分,能夠使得整個禮服看起來更加有立體感。尤其是直接用在胸部、袖子、領口、背部等處,能夠強化服裝的整體效果,突出禮服的協調感及整體感。
本系列服裝的設計,意在將中國傳統刺繡與西方褶皺工藝相結合,由于在制作上選擇海洋元素,想利用海洋里的生物做出仿生類的服裝,并營造出清晨小島海邊之感,面料選擇上也給人一種若隱若現的朦朧感,于是故將主題命名為《霧嵐》。設計作品參考學習了眾多的刺繡圖片與褶皺樣式,并且進行了整合與歸類,因想打造的風格是簡單大方的感覺,所以從所挑選的眾多類型中選擇了款式上最為簡潔的類別運用在了設計作品中。
設計作品參考學習了眾多的刺繡圖片與褶皺樣式,并且進行整合與歸類,因想打造的風格是簡單大方的感覺,所以從所挑選的眾多類型中選擇了款式上最為簡潔的類別運用在了設計作品中。
服裝的靈感方向是自然元素,服裝的整體形態主要來自海洋和海洋生物的特征。在色彩上面,保持大海原有的基本大色調藍色,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藍色系的挑選。在刺繡上選擇了偏森系的花朵刺繡,因為想打造出《霧嵐》的效果,所以將森林元素與海洋元素相結合,運用到服裝中。
本系列服裝靈感主要來源于海洋元素。海洋元素的應用,不僅在服裝業十分令設計師青睞,在建筑業、輕工業等行業都有著非常大的貢獻。例如Parse 2020 春季和夏季的NO MORE BLUE系列的服裝,靈感就來自海洋元素;悉尼著名的建筑悉尼歌劇院,也是在海洋元素中的帆船的靈感下而建造的;許多海洋類的兒童玩具,例如熱帶魚玩具,原型都是基于大海中的熱帶魚。因此,自然元素與服裝之間的關系也緊密相連。
在設計的開始,筆者繪制了大量不同的設計草圖,服裝的大廓形以A 型為主,在草圖的繪制中嘗試多種色彩搭配,如圖1。在大廓形確定之后,再對細節進行仔細描繪。在對不同的面料做出效果進行嘗試后,從中選擇最能體現效果的設計,完成服裝。
根據服裝款式,利用即用曲、直、斜、弧線等特殊圖線及符號將服裝款式造型分解展開成平面裁剪圖,包括袖片、前后片、裙下層和裙上層等內容,如圖2,采用軟件為日本東麗的ACS 的CAD軟件制作。
裙下層及上層、前片和后片,同樣的排料方式重復一次,如圖3。
裙擺邊緣及袖口只需鎖邊;裙子領口處滾邊工藝處理;胸口處面料與刺繡的網紗面料貼合縫制,縫制時沿刺繡邊縫制,多余網紗剪掉;腰部抽褶部位縫合時對齊,抽褶處相縫。
(1)禮服上片:制版→調整紙樣→裁布→縫合前片與兩片后片的肩線→處理好前片與后片的省→縫合袖片與衣片→將刺繡與衣片縫合→縫合側縫→縫合處拷邊→袖口鎖邊→整燙平整。
(2)禮服下片:制版→調整紙樣→裁布→將四片長布料,兩片正面相對,沿1 cm 縫份縫合一邊且留18 cm 不縫,得到兩片縫合好的相同長布料→將四片短布料,兩片正面相對,其中一邊沿1 cm 縫份縫合,另一邊沿1 cm 縫份縫合留18cm 不縫,得到兩片縫合好的相同短布料→縫合處拷邊→每片長布料沿緯紗空1 cm各縫制褶→每片短布料沿緯紗空4 cm 各縫制褶→將縫好褶的地方重合縫制,兩片長布料與兩片短布料縫合完成(前面短布料完全縫合,長布料未縫合;背面短布料、長布料各剩18 cm 未縫合)→整燙平整。
(3)拼合禮服:將上片與下片沿1 cm 縫份縫合(下片短布料的4 cm 不縫)→將1 cm 縫合處拷邊→除拉鏈處,裙擺其他地方鎖邊處理→領口滾邊處理→上拉鏈→整燙平整。
服裝拍攝地點:江南大學攝影棚;攝影師:邱琪
攝影機型號:索尼ILCE-6300
光圈值:f/6.3
焦距:35 mm
曝光時間:1/125
ISO:100
曝光補償:0
服裝整體為藍色系,選擇了簡潔大方的白色幕布做背景布,白色也有很純凈的感覺。具體如圖4 所示。
服裝風格簡約自然,大氣典雅,整體自然的褶皺感與懸垂感明顯,非常柔和。本想使用同樣柔和的布料配飾,但發現這樣會失去服裝原有的大氣與仙氣風格。為了體現設計靈感中的海洋元素,顯得更加大氣,選擇了能夠代表清晨海面光瀾的流蘇鉆石耳飾,以及同樣是藍色系的,墨藍色漸變細閃高跟鞋,如圖5,以此與柔和的服飾作對比。
4.2.1 背景音樂
本系列服裝整體飄逸,適合節奏適中的音樂,且節奏不能太強,適合比較帶有自然感的音樂。經過挑選后,選擇了Apple&Stone 的Invisible Moment為背景音樂,進行動態走秀展示,該曲子節奏是4/4 拍的,有節奏感又不失大氣,十分的優雅,適合禮服走秀。
這首音樂的感覺可以用這樣描述:“我傾聽著大海的呼喊,波濤洶涌的大海,濺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陽光為大海披上了一件金閃閃的紗衣。”
4.2.2 舞臺燈光
T 臺前方有大量白光光源的燈光,頂部有藍色燈光打到舞臺上,并且在行走時在舞臺的兩側都有追光燈營造舞臺氛圍。
4.2.3 舞臺臺型
采用紡織服裝與工程學院二樓表演廳的表演臺,舞臺呈T型,深灰色地毯包裹著舞臺,大熒幕有服裝設計師和作品名稱,T臺兩側與前側是嘉賓與觀眾席,舞臺上方有大量的燈光。該表演秀的主題名稱為《融》。
4.2.4 動態展示圖片及隊形說明
音樂響起前奏后,從正對舞臺右側幕布處走出,如圖6 所示,在底臺大屏幕中間處定點,隨后走中線到T 型臺前側定點展示,隨后轉身走到底臺與T 型臺連接處中場轉身,繼續沿T 型臺走中線到臺前側定點展示,隨后轉身從正對舞臺的左側下場。
褶皺在服裝上的運用,是每季服裝都會存在的元素,貫穿了服裝設計與制作的全過程,它在服飾上體現的著裝形式的多樣性,是從二維到三維的。它的風格形式是如此多變,以至于每個季節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回歸。刺繡是中國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在服飾上的體現就是繁復多樣的。它的出現對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上的時尚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兩種工藝的相互結合,對現代服裝設計來說是非常具有藝術價值的,這種工藝的聯結,在現代禮服設計中能夠打破禮服在原有基礎上的約束,推進現代禮服多樣化的進程。
本次課題的思路是將褶皺與刺繡這兩種工藝運用到現代禮服中,實現東方刺繡工藝與西方服飾工藝技術的結合。設計靈感來源于海洋波浪的紋理及水母形態,實現服裝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服裝共一套,預期打造的服裝效果呈現飄逸、輕柔以及透視感,并在服裝面料的選擇上有輕微霧面感及褶皺紋理的藍色,故將服裝主題命名為《霧嵐》,營造出清晨海邊森林小島的朦朧感,打造出海洋與森林結合的效果。
在設計及制作過程中,為想達到設計者的預期效果,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從刺繡的分類及褶皺的工藝手法,再到面料的選擇,層層深入篩選,這也讓筆者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刺繡與褶皺工藝,了解了更多的工藝用法,并且學會了如何將這兩種工藝相結合,進一步的與服裝能夠完美地融合到一起。這次的作品的設計與制作使筆者獲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