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皮革雕刻藝術工藝品,可以追溯到法老統治的古埃及時期。這是一雙制作精巧的皮涼鞋,非常適合埃及地區氣候和自然環境。這雙鞋表明此時期人類文明,已經可以掌握皮革制品的基本制作技巧,開始嘗試著將皮革制品的質感、透氣性、易于造型的特定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所應用。此出土文物代表著法老崇高的地位。
至古羅馬時期,皮革雕刻藝術工藝盛行,皮革雕刻工藝已經不再是埃及法老這樣的頂層統治者獨自占有的藝術,而是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喜愛的藝術形式。公元79年10 月24 日,維蘇威火山噴發,一夜之間摧毀了當時正蓬勃發展的龐貝城跟埃爾科拉諾,造成兩個城市被火山灰覆蓋掩埋,無數生命瞬間被定格。2018年意大利考古學家龐貝古城當地挖掘出一匹“戰馬化石”。這匹馬身形高大,穿著整齊,身上裝飾有青銅制品,更為關鍵的,考古學家發現了在馬背處有皮革制成的馬鞍痕跡,依稀可以分辨出馬鞍上的雕刻以及壓花紋樣。由此,我們才可以了解到古羅馬時期人類已經開始大量地使用皮革雕刻工藝,開始將裝飾紋樣與皮革制品相結合,用以裝飾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
中世紀時期,歐洲皮革制造業者發起了行業公會,皮革工藝上出現了刻花和壓擦的技巧,此時期皮革也被使用于羊皮紙書本的封皮制作與裝訂,主要由基督教的僧院負責。此時的羊皮紙書本封面與裝訂圖案設計華麗而復雜,用以凸顯宗教的神秘與偉大。
公元15 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皮革工藝也經由西班牙人傳入。歐洲的皮革工藝技術融合了新大陸獨有的地域文化,加入美洲大陸蔓藤花紋圖案,讓整體圖案更完整、更連貫、更賦予曲線的變化,從而創造出獨具魅力的“西部風格”皮雕工藝[1]。
工業革命后皮革雕刻工藝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機器大生產代替了手工制作,極大地提高了皮革雕刻工藝的制作效率。
一張完整的皮革,我們可以看作是幾何學意義上的平面,在一整張皮革上進行的鏤空雕刻,我們可以看作設計學意義上的平面構成法則運用。柬埔寨斯貝克托姆(sbekthom)鏤空皮雕工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sbekthom”的字面意義,即“大塊皮革(large skins)”?!八关惪送心贰笔且环N以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為主要演出劇目的傳統的高棉皮影戲,流行于真臘吳哥王朝時期(公元802—1431年)。
“斯貝克托姆”對于柬埔寨當地人的意義有點類似于中國內陸省份的皮影戲,如圖1 所示,承載著柬埔寨藝術家對本土文化藝術的崇尚。由于其巨大的體量,在表演時不能像中國皮影戲一樣由藝術家坐著去控制皮影,而是要揮舞起胳膊,整個人全身一起用力才能讓皮影靈活自如地活動起來。柬埔寨鏤空雕刻皮革畫,題材一般為佛教題材,間或有當地民間傳說故事和民俗題材。材料一般選擇當地的水牛皮,韌性高,皮質柔軟[2]。在色彩運用上,柬埔寨藝術家會在牛皮上也會運用上色來體現不同的設計主題。在圖像的構圖方式上,畫面整體為二維平面,圖案充分參考了柬埔寨當地的佛教密宗繪畫構圖方式,以繁復的裝飾性圖案和建筑物襯底,采用最多的裝飾性圖案為熱帶花草,采用最多的建筑物就是吳哥窟。在繁復的襯底烘托下,佛像一般采用大面積的鏤空設計手法,在相鄰的兩個鏤空之間,可以形成很細長很流暢的線條,流暢的線條組成了佛像的外輪廓。如圖1,通過設計大面積鏤空與繁復的襯底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突出了佛像在畫面中的位置,烘托了畫面主題,表現了柬埔寨當地人對于佛教的尊重[3]。
現今鏤空雕刻工藝制作,已經大面積地應用激光雕刻設備,激光雕刻設備集合了切割、雕刻、鏤空、打孔等工藝為一體。與傳統加工方式相比,它具有精度高、速度快、一致性高、定制化強、節約成本、安全環保等諸多特點,節省了生產過程中刀模制造費用,使皮革行業進入了數字化無刀具加工的新時代,實現了工藝與技術上的突破,同時極大地降低了雕刻成本與時長[4]。
浮雕,是雕塑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在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雕琢形象,形體輪廓近似繪畫,前后壓縮體積,因此浮雕是介于繪畫和圓雕兩者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
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游牧民族,有著千百年的皮革雕刻歷史,淺浮雕這種藝術形式在故事性和形象性表現方面的優勢,被蒙古族廣泛用來表現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淺浮雕與繪畫有類似之處,都是在二維平面的畫面上表現內容,同時附帶有淺起伏,適合于表現敘事性場景。淺浮雕因為對空間在視覺上進行了壓縮,所以特別適用于表現帶有透視效果的風景圖像。例如圖2成吉思汗皮雕畫,浮雕表面起伏不大的造型特點非常適用于表現蒙古人種特有的面部扁平化特點,通過淺浮雕精微的面部起伏關系,表現出成吉思汗面部微妙的起伏,塑造了一代天驕偉岸的形象。與此不同的是,高浮雕由于其具有比淺浮雕大得多的高度差,形成了更為強烈的光影關系和空間關系,適用于表現立體感強烈的畫面效果。
英國年輕藝術家海倫·艾米·默里(Helen Amy Murray)2003年開始涉足皮革雕刻藝術,她以造型大膽,線條流暢自然,皮革質地細膩的3D 立體浮雕聞名于藝術設計界,她的作品廣泛應用在家具和室內裝飾上,最著名作品要數為奢侈品汽車品牌勞斯萊斯副駕駛位置意境空間定制的《低語的繆斯女神》。此作品皮革色彩淡雅清幽,給人以透徹心脾的放松感;用皮革刀刻出的線條流暢自然,用繁復的曲線表現出似流水、似高山、似卷云的自然效果。充滿了藝術的韻律感。作品《皮革雕花椅》系列體現出了Helen Amy Murray 作品中由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轉變中的藝術特點,如圖3 所示,Helen Amy Murray 利用鋒利的皮革刀,將上層皮革刻透,再將上層皮革向外翻出,使其遠離原有皮革表面,形成一種立體的造型,但是翻出的上層皮革,并沒有脫離原有的皮革表面,所以這種立體造型,在藝術風格上仍然是一種半立體皮革雕刻造型,處于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轉變中的皮革雕刻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家賈方舟先生曾經評論道:“皮質雕塑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創造。這種具有獨創精神的材料選擇和形式表現,以一種柔軟溫馨、更接近生命本體的語言形態,一下子拉開了和硬質的傳統雕塑的距離,使其在當代雕塑領域中獨樹一幟?!?/p>
一方面,皮革,來自動物的皮膚,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饋贈,皮革伴隨著動物的全生命周期,是從始至終與動物的生命一起成長,一起消亡。皮革這種材料代表著生命的成長;另一方面,動物皮膚被制作成皮革制品,作品的代價是動物的死亡,是動物生命周期的截止,所以皮革這種材料代表著生命的死亡。第三個方面,當動物皮膚被制作成皮革后,動物皮膚獲得了長久保存的屬性,通過人類科學技術的介入,動物皮膚不再腐爛、變質、消解,而是可以千百年地保存下去,從時間的維度,我們也可以將皮革這種材料理解為生命通過皮革工藝的淬煉,重新獲得新生。生命的成長、死亡、新生,代表著生命的周期輪回,這與東方自然主義哲學世界觀不謀而合,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世界追求。
具體舉例來說,在工藝制作藝術手法上,青年雕塑家王立偉的“皮質雕塑”,就是通過用皮革這種面狀材料去包裹立體的雕塑內核,如圖4 所示,雕塑家沒有選擇常見的縫線工藝將兩片皮革連接在一起,而是創造性地為每一片皮革都留有一定的裁剪余量,將這些余量通過黏結的工藝結合,這樣,就形成了垂直于雕塑平面的立面,這些立面并不是僵硬挺直的,而是借由皮革的柔軟特性,形成類似于海浪的曲線起伏,這種起伏與雕塑平面一起,在光影下創造出明暗多變的視覺效果,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觀看細節。
這些形成類似于海浪的曲線起伏,形成了蜿蜒連綿的線條,這些線條順著人體的結構伸展,時刻在提醒觀眾注意作品中人體充滿象征意義的動態表現。這種線性的造型語言,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人物線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線入畫,以線表形,以形寫神。通過線條的變化,體現出人物動態的多姿多彩,通過人物動態,體現出人物精神世界的千變萬化。
在色彩的運用上,藝術家王立偉通過對于皮革大膽的上色,運用色彩巧妙地烘托出作品主題。
皮革雕刻藝術作為工藝美術中一個重要的門類,覆蓋了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造型的全維度空間,在材料方面滿足了人們親近生命,親近大自然的需求,從造型方面滿足了人們對于不同題材的欣賞需要。
在未來,皮革雕刻藝術一定還會在二維平面與三維立體造型方面,通過對于皮革工藝的改造和創新,創作出更多更有新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