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鳴勇,辛怡萱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
關中皮影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且深厚的歷史文化。皮影戲最早起源于西漢時期,發祥于中國陜西,在表現形式上,將繪畫、雕刻的“靜”和表演、音樂的“動”有機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我國民俗藝術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陜西關中皮影成為了皮影戲的典型代表之一,且在國內外的藝術領域產生深遠影響[1]。本文以關中皮影藝術為切入點,在對其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進行挖掘的基礎之上,探究關中皮影藝術對當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關中皮影得益于陜西地區深厚文化底蘊的滋養,風格獨特,分別體現在其制作手法、藝術造型、藝術效果三個方面。
關中皮影的建造工藝極其講求,與剪紙藝術有著深摯的歷史淵源。首要是應用陰陽刻技巧,陽刻以線為主,陰刻以塊為主。制作完成之后的人物造型神情姿態較夸張,輪廓整體線條不僅充滿美感而且具有力量感,虛實結合,栩栩如生,如圖1。
就像關中人大氣豪爽而又不失精明的性格一樣,關中皮影造型質樸單純,但又不失精致工巧。關中皮影藝術在刻制造型上分東西兩路:東路風格精巧細致,身形較大,衣冠花紋裝飾嚴謹細密;西路皮影氣概粗豪有力,體態瘦長,但形體較小,圖案簡明風雅。兩路皮影雖各具特色,但無不體現出猛烈的關中地方特色,樸素精彩,布局嚴謹,紋樣講求,形象活潑,如圖2。
關中皮影藝術特色鮮明,無論是漢畫像石刻的藝術特點,還是宋院體繪畫的技法特色,都在歷史傳承中有所體現。其輪廓造型精致細膩、裝飾紋樣夸張大氣、處理手法疏密相間,具體到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穿著和性情上,終究到達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在上千年的文化積淀和傳承演化中,關中皮影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且非常考究的制作工藝,塑造出一種質樸精美、生動形象的造型風格,加之其光影為媒、動靜結合的表現形式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唱腔,深受各階層群眾喜愛并廣泛流傳[2]。關中皮影的審美思想已逐漸融合到了現代藝術設計中,通過各個不同領域中活態化的傳承讓現代人重新認識關中皮影文化,使這一珍貴的非遺文化歷久彌新。
皮影藝術在設計上采用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形式,在藝術構成上進行平面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藝術處理,這些藝術特征在本質上同現代藝術是一致的。以是,現代藝術設計易于融入皮影設計上的造型、色彩和布局,構成一種現代藝術的立異。關中皮影鮮明的傳統特色,精致的刻畫形象,惟妙惟肖的造型表述等都對當代藝術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涉及多個領域[3]。
皮影一直被認為是影視動畫的鼻祖,它以豐富的造型藝術形式,為影視動畫設計者們提供諸多思考與啟發。早期一系列經典動畫電影,如《八戒吃瓜》《猴子撈月》《南郭先生》《大鬧天宮》等,都將皮影的造型特點運用其中。1986年的《葫蘆兄弟》更是中國皮影元素動畫的巔峰,不論是劇情還是工藝,皮影藝術的作用與影響皆家喻戶曉,十分深諳人心。關中作為華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以神話傳說豐富多彩而著稱,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大禹治水等傳說都發源于此。同時長安亦是玄奘法師取經、譯經的起點和終點,其傳奇的經歷為關中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民間傳說素材[4],也對日后的影視劇發展影響至深。而關中皮影作為我國皮影的典型代表,尤其對動畫影視行業的發展起到極大地促進作用。關于西游的民間傳說,在動畫電影中《八戒吃瓜》《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皆可在關中皮影戲中溯源。另一方面,關中皮影以人物塑造精致和表現手法夸張聞名,這恰恰也跟現代動畫許多特點相結合。好比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其形象設計就深度借鑒了哪吒在關中皮影中的形象。《葫蘆兄弟》中的“葫蘆娃”“爺爺”等形象都仿效了關中皮影人物面龐寬厚的特點。
關中皮影十分注重細節的雕刻處理,與其他地域皮影相比,其精湛的鏤空設計,多變的人物造型瞬間引人入勝。現代服裝設計部分吸取關中皮影文化,簡單大方又注重細節的處理,許多流行服飾將皮影的風格和靈感的精髓,通過現代寫生的設計手法鏈接到服裝,使現代服飾有了很大發展。部分設計師直接將關中皮影的人物、道具和樂器形象作為圖案裝飾到服裝作品中,體現簡約、大氣與質樸之感。中國設計師趙卉洲就在這方面做了大膽嘗試。2021年,她舉辦“云端秀場”,向全球觀眾發布了以皮影戲為主題的HUI2021 秋冬系列新品。通過將關中皮影元素與現代時裝結合,將中國傳統衣飾紋樣與西方簡約思想結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現代居家裝飾首要以簡約風格為主,許多皮影造型與現代藝術裝飾相得益彰,深受大眾喜愛。生活中很多家具或是家居飾品都可以加入皮影元素,比如客廳玄關、電視背景墻、幕布窗簾等。將皮影元素與設計風格、家具擺放進行合理地分析布局,統一顏色、樣式、風格等,產生良好的效果。而關中皮影因為造型質樸、色彩豐富、紋樣精美,更借鑒吸收了當地民間刺繡、剪紙等藝術特點,體現了獨特裝飾性和秩序性,既大氣質樸,又不失精致美觀,在家居裝飾中受到偏愛,廣泛得以借鑒應用。比如北京什剎海皮影主題酒店,以關中皮影為藍本,將皮影造型運用到室內外設計中。酒店外大型燈箱上的皮影雕縷,成為皮影酒店的“招牌”,更表現了光影互動的藝術風格。酒店客房不僅在入門處裝飾具有皮影元素的小燈,還按照皮影戲的角色分出房型,讓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特色,將關中皮影藝術與室內裝飾完美地進行了融合[5]。
上述只是關中皮影藝術融入當代藝術設計中的幾個典型領域。在藝術設計的實踐中,往往可以通過舉一反三,對關中皮影藝術特征進行處理、整合、優化,提煉出更多體現時代特色的元素,使傳統皮影的藝術特點更好地與當代設計的時尚元素相融合,從而廣泛應用到包裝設計、標志設計乃至美術創作等各個方面。
目前,我國愈加重視保護與利用民族文化鄉土特色,加強關中地區原有的文化藝術特色,這對于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搭建皮影藝術與當代藝術設計的橋梁,挖掘新時代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意義,成為藝術工作者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關中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底蘊入手,在關中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強關中皮影藝術的研究,將其作為當代藝術和文藝工作學習借鑒的臨本。通過深入挖掘對比,找到關中皮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契合點,將關中皮影的精致制作流程、造型特點、色彩應用、故事情節等從皮影藝術中單獨提取出來,加以改進創新,將其“情真意真,不求自然之形真”的價值內涵融入現代藝術設計中去,使現代藝術設計更具文化底蘊。
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發展,大眾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會對一些較為陳舊內容失去興趣,使皮影文化吸引力降低。關中皮影極具特色,其悠久的歷史傳承、獨特的秦腔唱腔、寫意性的造型設計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注重創新表現形式與表現方式,運用燈光、舞臺、幕布的相互配合,營造和諧的表演氛圍[6]。另外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受眾群體的興趣領域進行內容適當創新,將關中皮影藝術與短視頻深入融合,通過主流媒體躍然屏幕,一方面可以使更多人群去觸及關中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使表演保留傳統文化氣息氛圍的同時富有現代化氣息,確保與時俱進和皮影藝術的保存、傳播與弘揚。
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進行多渠道、全方位的文化宣傳,提高關中皮影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另外可以探索高等教育院校開設關中皮影相關專業,增設相關課程;在小學和部分藝術館定期舉行皮影戲的宣傳和文化展覽,增加皮影戲的受眾范圍。加強關中皮影和影視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密切聯系,使皮影藝術與商業運行更好結合起來。例如,陜西華州(原華縣)皮影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借此契機大力發展皮影產業,并逐步打造成農村經濟新亮點。不僅涌現出一大批皮影文化傳媒單位、協會組織、演出班社,還培養了一批皮影藝人,打造了“皮影專業村”,生產的皮影相關文創產品十分暢銷。2017年,華州皮影又獲評地理標志產品,在不斷創新中,相關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到2018年,華州皮影已遠銷法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3 億元以上[7]。
關中皮影藝術作為中華傳統藝術的瑰寶,為當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借鑒、注入了傳統元素,同時也經受著時代的考驗。關中皮影不僅需要繼承傳統,更要注重創新,與當代藝術設計相融合,在時代的碰撞與交融中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更受人們青睞,煥發新的光彩。
綜上所述,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關中皮影逐漸構成了比較完善的藝術系統,具備很高的文化價值和高度的美學成就。隨著近年來傳統文化的不斷復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而將關中皮影的藝術特點與當代設計理念結合起來進行創作,無疑能使作品更添東方文化底蘊和符號特征。但香港平面設計師靳埭強先生曾說:“要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的精華,融入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去,這類相融并非簡單的相加,而是在對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由此可見,要將關中皮影的藝術元素更好地融匯于當代設計之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還需要廣大設計者不斷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只有將傳統的關中皮影元素與當代設計進行緊密結合,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步伐,才能在豐富當代設計的同時,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藝術,使這朵藝術奇葩再現其獨特的藝術文化價值。同時,更要深刻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推動關中皮影的宣傳與發展在當代設計中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點、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過程,有助于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內涵,在充分展示當代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富有朝氣的文化活力中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