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麗
(淄博市張店區傅家鎮衛生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作為常見、多發疾病,腦梗塞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損害居民機體健康安全,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加重家庭及社會負擔。偏癱是腦梗塞患者最具代表性的功能障礙,即病發對側肢體功能障礙,限制患者日常行為活動,引發相關并發癥,加重患者心理負擔,降低心理彈性水平及希望水平,進而影響生活質量[1-2]。所以,早期康復護理對其預后發展至關重要。本研究選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間接診的94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早期康復護理情況展開探究,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入選標準:(1)符合《中國腦梗死急性期康復專家共識》[3],且經過影像學檢查確診伴有偏癱,且病情穩定;(2)神志清楚,視力、聽力等正常,依從性良好;(3)對研究已知曉,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1)認知、溝通等障礙;(2)合并影響研究順利開展的疾病,如心理疾患、肝腎功能不全、占位性病變等;(3)研究過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動退出。
結合研究篩選條件,對我院腦梗塞偏癱患者(2018年4月~2020年4月)開展研究,共納入94例,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47例,包括男患者27例、女患者20例,年齡為41~72(56.20±10.07)歲,合并癥為高血壓20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0例、其他3例,偏癱類型為左側24例、右側23例。觀察組47例,包括男患者25例、女患者22例,年齡為42~72(57.09±11.15)歲,合并癥為高血壓18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1例、其他5例,偏癱類型為左側27例、右側20例。經對比,上述兩組的合并癥、偏癱類型、平均年齡及性別結構等基線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護理,即入院后進行常規對癥治療(降壓、控糖、調脂、營養腦神經等),同時簡單介紹腦梗死偏癱相關知識(表現、可能出現的轉歸及應對措施)、療區環境、規章制度等,同時結合患者心理狀況進行適時干預指導,維持穩定情緒;結合患者機體營養狀況,合理搭配飲食,另外注意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讓其在常規治療14d后進行康復訓練,
觀察組: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即在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且神經系統癥狀無惡化48h后進行干預,如下:(1)開展相關培訓,讓護理人員學習、掌握早期康復護理相關內容,明確該護理理念及臨床意義;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疾病特點、患者實際需求、早期康復護理特點等,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2)干預內容,①心理康復護理,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及年齡、學歷、對腦梗塞偏癱的了解程度,采取視頻、圖片等方式介紹疾病相關內容(表現、危害性、護理要點等),重點強調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使其做到心中有數,配合采取相應干預,必要時通過肢體動作方式向患者予以適當的鼓勵、支持,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引導患者有節律地進行深呼吸,促進身心放松,維持健康心理狀態;②臥床期康復護理,以肢體良好肢位為主,即入院后,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側臥位(每2h更換一次),即上肢患側肩向前,肘伸直,不垂腕,下肢髖前伸,屈膝,腳掌與小腿保持垂直;在護理人員幫助下進行被動運動,即護士站立在患者患側,輕輕拍打患肢肌肉,促進放松,再對患者上肢各關節(肩、肘、腕、指)、下肢各關節(髖、膝、踝、趾)進行不同方向活動;②坐位期康復護理,以主動運動、橋式運動為主,鼓勵、引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健側上下肢帶動患側上下肢的活動、移動),適時協助、糾正姿勢,逐漸過渡至橋式運動,即平臥位,下肢屈曲,護理人員站在患側,一手按住患者雙腳,另一手托住臀部,由健側上下肢帶動患側上下肢抬高臀部、軀干;③離床期康復護理,以平衡訓練為主,即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平衡,逐漸過渡至起立、站立、床上轉移、輪椅轉移等訓練,囑咐患者在訓練過程中不可大幅度活動,已機體可耐受為宜,注意嚴格遵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原則,0.5h/次,3次/d;隨著患者肢體肌力的恢復,讓其進行穿/脫衣服練習(穿衣服時,應當先患肢后健肢,脫衣服則反之)、進食練習(患肢拿餅干入口及拿杯喝水,或是用患肢握湯勺進食)及梳頭練習、如廁練習等;④步行期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在發病后14d開始進行站立練習,確定站立平穩后即可借助輔助工作嘗試行走,注意行走時抬頭,平視,視情況增加行走的次數、長度及時間,逐漸過渡至上下樓梯(雙手扶杠,上時先健足后患足,下時反之,盡量保持軀體平穩)、手工制作(揉紙畫、絲網花系列制作等)。
1.3觀察指標
1.3.1肢體運動功能
選擇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為工具,評價患者上肢、下肢運動功能,其中上肢運動功能總分66分,下肢運動功能總分34分,分值越高,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1.3.2心理彈性水平及希望水平
選擇心理彈性量表(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赫氏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 [4]為工具,分別評價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水平、希望水平,其中CD-RISC量表共3個維度(堅韌性、自強、樂觀性),涵蓋25個項目,按照5分制計算得分,總分為125分,分值越高,心理彈性越高;HHI量表共3個維度(積極行為、對現實及未來的積極態度、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涵蓋12個條目,按照4分制計算得分,總分12~48分,分值越高,希望水平越高。
1.3.3并發癥
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肩手綜合征、壓瘡等。
1.3.4生活質量
選擇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 為工具,評價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共4個維度,涵蓋74個條目,,總分80~4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2.1對比兩組肢體運動功能
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比較(見表1):干預前,兩組上肢、下肢FMA評分比較無差異(P均值>0.05);干預后,兩組上肢、下肢FMA評分較干預前高,且觀察組干預后上肢、下肢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值<0.05)。

表1 對比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分]
2.2對比兩組心理彈性水平及希望水平
對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及希望水平進行較(見表2):干預前,兩組D-RISC總評分、HHI總評分比較無差異(P均值>0.05);干預后,兩組D-RISC總評分、HHI總評分較干預前高,且觀察組干預后D-RISC總評分、HHI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值<0.05)。

表2 對比兩組心理彈性水平及希望水平分]
2.3對比兩組并發癥情況
對患者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見表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對比兩組并發癥情況[(%)]
2.4對比兩組生活質量
干預后,兩組GQOLI-74總評分較干預前高,且觀察組干預后GQOLI-74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表4

表4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分]
隨著當前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腦梗死患者發病率、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半數以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后遺癥,如偏癱,表現為上肢、下肢功能障礙,降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肩手綜合征等相關并發癥,調查顯示偏癱患者發生肩手綜合征的幾率為27%左右,通常出現在腦梗塞發病后3周~3個月以內,影響上肢及手部運動功能的恢復[5-6]。
結果顯示,觀察組D-RISC總評分、HHI總評分較對照組高,原因為腦梗塞偏癱患者所承受的精神壓力較大,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癥,表現抑郁、悲觀、失望等情緒,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及整體康復效果。早期康復護理較常規康復護理更重視患者心理需求,通過針對性解決患者心理問題,使其逐漸克服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心理彈性水平,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并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較對照組低,原因為根據患者康復分期特點協助、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運動、主動運動,以及鼓勵患者手工制作等,可有效預防相關并發癥。結果顯示,觀察組GQOLI-74總評分較對照組高,表示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原因為早期康復護理可促使患者學習日常生活和完成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新技能,進而改善其在軀體、認知、情感及社會等多方面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的整體效果較高,對于腦梗塞偏癱患者而言,有助于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減少并發癥,以及提高心理彈性水平、希望水平,進而幫助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回歸社會。所以,認為早期康復護理可以作為腦梗塞偏癱患者的理想護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