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慶真
(鄆城縣人民醫院 山東 菏澤 274700)
小兒肺炎在臨床上是常見病癥,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常見病癥。該病的病因是病原體感染或吸入羊水以及過敏反應等引發的肺部炎性反應,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困難,發熱以及肺部啰音等。患兒生理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若患兒未接受及時的有效治療,可能會使患兒留下支氣管擴張等后遺癥,還可能會損害患兒的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等[1]。目前在臨床上對于小兒肺炎一般采取藥物治療,通過抗生素以及霧化治療來達到醫治患兒的目的。主要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但由于年齡等原因,對于治療的配合性與用藥的依從性都較差。本文通過對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06例小兒肺炎患兒進行治療觀察,以探究優質護理在小兒肺炎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兒科就診的肺炎支原體感染106例患兒作為本次調查對象,結合護理方式不同劃分為參照組(n=53)、觀察組(n=53),其中參照組男童33例,女童20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7.20±3.20)歲;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2.20±1.10)個月;觀察組男童30例、女童23例,年齡6~14歲,平均年齡(8.20±2.10)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2.30±1.20)個月;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使用兒科學》中的診斷標準中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標準。②患兒年齡≥36個月。③患者家屬同意試驗,并簽訂試驗許可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者、小兒麻痹。②研究者認為其他不適合納入試驗的疾病或各項要求。對比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基礎性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以將兩組患兒進行研究對比。
1.2分組及護理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藥物指導即呼吸道隔離治療、氧療、痰平喘治療及抗生素治療等。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介紹病房環境、疾病健康教育、日常生活護理及出院健康宣教等。觀察組采用個性化護理,內容如下。①無法與患者及家長進行有效溝通;②罹患其他嚴重器質性損傷,如心、腎功能不全者。護理方法:⑴選擇常規護理作為對照組患兒的護理方案:向患兒家長反復強調積極配合治療以及嚴格遵從醫囑用藥的重要性,控制飲食,保持室內空氣干燥且暢通,避免患兒再次接觸過敏原引發感染。⑵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①心理疏導:與患兒進行交流時盡量使用溫和的語調以及耐心的態度,可以通過使用鼓勵性語言幫助患兒建立信心,緩解其心理壓力,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這樣也能增強其用藥的依從性。②環境護理: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處理,保持病房內衛生達標,并對現有的探訪次數進行限制,這樣可以避免交叉感染。③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培訓:加強對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培訓,要求每天定時對病房進行巡視,對嬰兒愛撫的基本措施進行培訓與考核,學習與兒童積極溝通交流的技巧。④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特征變化情況,如出現體溫異常,需立即使用冰袋或酒精降溫,減少食物殘渣殘留等。⑤開展健康教育,可通過座談會、宣傳欄等方式進行。進行健康教育,可以將小兒肺炎相關知識做成直播或錄播的形式來呈現給患兒家屬,并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答疑解惑,內容可以是小兒肺炎臨床表征、診斷方法、病理病因等,這樣可以使患兒家屬對小兒肺炎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此外,囑咐患兒按時用藥,以確保患者用藥的依從性。⑥飲食與運動建議:護理人員可根據患兒的家庭狀況制定一系列針對性的健康恢復指導,多進食蔬菜、水果,多飲用開水,在用藥期間盡可能減少對飲料與生水的飲用,并且在早、中、晚三個時段指導患兒進行適當的運動,有氧運動是首選。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兒預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肺音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CSS(神經功能缺損評價表)、ADL(生活能力量表)評分情況及住院時間、護理質量及患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情況。將兩組患兒的心理健康指標對比觀察。
1.4療效判定
①依據CSS評價表對患兒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予以評分,并從意識、語言、肢體肌力、運動等方面予以評估,總分為45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兒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②依據ADL量表對患兒生活能力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兒生活能力越強[2]。③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護理家屬滿意度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代表護理質量越高,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程度越高[3]。心理健康指標觀察:本次試驗選取兒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對比兩組患病兒童的心理健康程度,量表共由5個維度構成,分別為情緒(3個項目)、認知(5個項目)、意志行為(5個項目)、個性特征(6個項目)、思維與語言(5個項目)。單個項目評分分值為1~4分。分數獲得越高則相應的代表患兒的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比較兩組患兒住院時間、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
觀察組患者平均的住院時間為(12.49±3.74)d,護理質量評分為(92.26±3.51)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8.26±2.51)分,觀察組上述三項評分均優于參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對(x-±s)
2.2兩組患兒的心理健康指標進行
對比兩組數據對比顯示,兩組在護理前數據顯示心理健康程度數據評分對比,統計學不具有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數據各項心理健康程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數據顯示,兩組護理前后各項心理健康程度數據評分均高于護理前,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心理健康指標進行對比(分,x-±s)
肺炎是常見的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病情發展迅速、變化快[4]。本病多發生于春、冬季等換季時,患兒患病后,因為身體的不適,會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導致不配合治療,使患兒誘發多種并發癥[5]。本研究所實施的優質護理干預,主要針對患兒的患病特點,并在基礎護理中進行了優質升級。入院時對患兒進行全面評估,并積極與患兒家屬溝通,獲得其信任感。對患兒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加強其自我保健意識。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密切監視患兒體溫狀況,及時降溫。通過玩玩具、講故事、看動畫片等方式加強與患兒間溝通,提升患兒護理依從性。針對有痰液患兒,指導患兒采取霧化治療,保障霧化的有效性。據當前研究顯示,常規護理干預作為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應用頻率較高的護理模式,將其應用在小兒肺炎的臨床護理中也可發揮一定程度的效果,如口頭叮囑患兒家屬配合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兒的用藥依從性,并通過為患兒進行飲食控制、制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可提高治療有效率[7]。由于常規護理干預無法滿足小兒肺炎患者的精細化護理需求,因此常規護理無法取得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需對小兒肺炎患者提供服務水平更高的護理干預,即優質護理干預。通過優質護理來對患兒進行護理時,應對護理人員的責任加以明確,這樣可以增強其在護理過程中的責任心,認真落實與患兒進行情感交流的工作。通過與患者進行交流,建立情感連接,這樣可以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礎,患兒更容易信任護理人員,這樣也更加愿意敞露心扉,將心中的情緒進行傾訴,此時護理人員要做的就是對患兒所表達的情緒進行積極傾聽,并對其做出正面回應。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了觀察組的咳嗽消失時間(7.00±1.10)d、發熱消失時間(6.40±1.50)d、肺音消失時間(8.00±1.70)d、體溫恢復正常時間(8.10±1.10)d及CSS(7.57±2.64)分、ADL(85.26±3.93)分均好于參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的住院時間為(12.49±3.74)d,護理質量評分為(92.26±3.51)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8.26±2.51)分,觀察組上述三項評分均優于參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兩組之間相互對比數據顯示,兩組在護理前數據顯示心理健康程度數據評分對比,統計學不具有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數據各項心理健康程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數據顯示,兩組護理前后各項心理健康程度數據評分均高于護理前,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由此看出,選擇個性化護理能夠對肺炎支原體感染肺炎患兒病情好轉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還能夠加速神經功能恢復,更易于患兒接受,極大程度地改善了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而并獲得了患兒家屬一致的好評與認可。
綜上所述,選擇個性化護理模式用于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佳,可以減少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還可提高護理質量,增加護理滿意度,并可以提高患兒心理健康指標評分,可作為一種理想的護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