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魯 張 雪 李金云
(山東省金鄉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兒科 山東 濟寧 272200)
前言:慢性胃炎屬于一種在小兒群體中較為常見高發的疾病類型。截止目前,小兒慢性胃炎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臨床診斷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臨床診斷效果遠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小兒慢性胃炎是兒科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該病患兒的癥狀表現主要包括消化不良、胃部灼痛等,部分患兒可出現食欲降低的情況[1]。小兒慢性胃炎患者的前期病程的癥狀表現較為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腹瀉、腹部疼痛劇烈等臨床癥狀,多數該病患者均合并伴有消化性潰瘍,進而可對患者的健康水平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小兒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患者應用奧美拉唑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顯著[2]。為進一步研究該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次研究對于我院就診的20例小兒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患者應用奧美拉唑進行了臨床治療,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現將本次研究的相關內容報告如下。
1.1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的40例小兒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對本次研究應用的治療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2)合并存在幽門梗阻穿孔癥狀表現的患者;(3)存在胃腸道手術治療史的患者;(4)消化性潰瘍的潰瘍面直徑小于0.5cm的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將參與本研究的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20例患兒。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1例,女性患兒9例;其年齡范圍為5~14歲,平均年齡為(9.2±1.3)歲;其病程范圍為3~31個月,平均病程為(21.7±4.2)個月。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3例,女性患兒7例;其年齡范圍為4~13歲,平均年齡為(8.2±1.7)歲;其病程范圍為2~34個月,平均病程為(26.1±3.7)個月。
兩組的組間資料相對比,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但事實常規基礎治療和常規護理,(1)個體化健康教育方案擬定。患兒入院后,醫護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全面獲知患兒的臨床資料,結合患兒實際情況擬定個體化健康教育方案,同時認真落實實施;(2)按照患兒和患兒家屬的具體情況展開與之相匹配的健康教育措施,告知慢性胃炎產生的原因、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提升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升患兒配合治療的依從性。此外,可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實施看畫冊、做游戲等多種針對性的護理措施。(3)個體化飲食健康教育。對于慢性胃炎患兒而言,合理飲食結構具有重要價值,避免偏食、挑食的情況發生。
對照組患兒應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進行藥物治療,阿莫西林的每次用藥劑量為250mg,2次/d;甲硝唑的每次用藥劑量為125mg,2次/d;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該組患兒進行抗感染、胃黏膜保護等常規治療。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內容的基礎上,應用奧美拉唑進行藥物治療,用藥劑量為0.8mg/d,藥物治療周期為21d。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后的治療相關指標(Hp清除率、癥狀消失時間、潰瘍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患兒的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顯效: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基本消失,其消化道潰瘍部位完全愈合;(2)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明顯改善,其消化道潰瘍部位基本愈合;(3)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未發生改善,其消化道潰瘍部位未愈合。總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腹痛、惡心、便秘。
1.4 統計學
采用SPSS17.0軟件對文中出現的計數資料(X2檢驗)和計量資料(T檢驗)進行數據處理,P<0.05表示對比數據之間存在較大差別。
2.1 兩組患兒的治療相關指標的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Hp清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其癥狀消失時間和潰瘍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疼痛緩解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相關指標的對比
2.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的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總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其中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的對比[n(%)]
2.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兒腹痛、惡心、便秘等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其中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n(%)]
慢性胃炎是導致患兒出現腹部疼痛的主要致病原因[3]。小兒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的病因主要包括飲食不規律、膽汁反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4]。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慢性胃炎患者在臨床方面的發病率高達60%以上[5]。胃黏膜受損是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患者在發生胃黏膜受損后,可致使其出現胃腺體萎縮的情況[6]。小兒慢性胃炎患者在發病初期的癥狀表現多為不規律性的反復腹部疼痛,且無固定痛點,患兒的癥狀表現可于餐后加重,進而易導致患兒出現病情誤診及漏診的情況,從而可對患兒的臨床療效產生一定的影響[7]。慢性胃炎患者受其病情影響,易出現胃黏膜受損的情況,進而易導致患者出現潰瘍的相關癥狀表現。消化性潰瘍的高發部位多位于胃部及十二指腸部位,消化性潰瘍患者可出現上腹部規律性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惡心及嘔吐等癥狀表現[8]。小兒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重點主要包括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數量、修護胃腸道黏膜、改善胃腸道功能這3個方面。相關研究表現[9-11],為小兒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患者應用奧美拉唑進行臨床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該藥物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胃酸分泌情況,進而有助于加快患者的潰瘍和胃腸道黏膜的修復速度。在奧美拉唑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可有效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清除率,進而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病情。
根據本次研究可得知,應用奧美拉唑進行藥物治療的觀察組患兒的Hp清除率明顯高于應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進行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患兒,其癥狀消失時間和潰瘍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觀察組患兒的總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但兩組患兒的疼痛緩解時間和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從而可進一步證明,對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患兒應用奧美拉唑進行藥物治療的良好效果。分析原因:奧美拉唑屬于一種在臨床中十分常用的質子泵抑制劑,能夠促使胃壁細胞質子泵活性有效降低,繼而對胃粘膜發揮修復作用。與此同時,奧美拉唑的作用時間較長,給胃粘膜的自行修復和食管粘膜的自行修復提供了時間,縮小了潰瘍面積,抑制了胃酸分泌。
綜上所述,應用奧美拉唑對小兒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加快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和潰瘍愈合時間,并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