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新 劉永俊
(1 威海市中醫院內科 山東 威海 264200 2 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中藥系 山東 威海 264200)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較高感染性、較強傳播性的革蘭氏陰性菌,與多種消化系疾病有關,如胃癌、胃潰瘍、膽汁反流、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均與Hp感染有一定關系[1]。目前Hp根除治療方案以四聯療法為主[2],但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易產生胃腸刺激以及胃腸動力下降等不良反應,導致病人服用藥物的依從性降低,療效難以維持[3]。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屬于胃脘痛、痞證領域[4],致病原因與傷及胃腸、疾病蘊結、積累脾臟、氣滯血瘀、胃膜失養相關,伴隨病情進展,胃腸黏膜腐化,引發惡性病變,確立了該病的治療以清解邪毒、調理氣血、修復傷瘍、裁防惡變為治療原則[5]。本研究從中醫對感染幽門螺桿菌及相關胃病的理論認識入手,以自制英芪和胃丸對18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進行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對照的原則篩選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90例,患者包括性別、病程及年齡等基本資料對比,p>0.05,且患者均滿足中醫診斷標準。
1.2 Hp感染診斷及納入標準[6]:胃黏膜組織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切片和Hp培養三者任一顯示為陽性;呼氣實驗C13或者C14顯示為陽性;糞便抗原檢測陽性;血清抗原陽性代表患者發生感染,患者可界定為感染疾病。符合幽門螺桿菌診斷標準,年齡在18~65歲之間,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將胃腸惡性腫瘤、胃潰瘍發生出血、心肺疾病重癥患者。肝腎器質性病變患者排除。
1.4 治療方法:實驗組服用自制英芪和胃丸,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黃芪、白術等制成,飯前半小時溫開水送服,每次6g,每日三次,連服30天;對照組服用果膠鉍(100mg、4次/天)、甲硝唑(0.4g,2次/天)、阿莫西林(1.0g,3次/天),飯前半小時溫開水送服,連服15天。患者在治療30d后對各項指標進行對比,6個月進行病理療效對比分析。
1.5觀測指標及方法
1.5.1 安全性觀察項目包括血、尿、大便常規、ALT,AST,Scr,BUN,詳細記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
1.5.2 療效觀察項目包括:⑴臨床癥狀:患者胃脘痛、納差、痞滿、噯氣、嘈雜等臨床癥狀變化。⑵治療前、后胃粘膜的變化。⑶病理診斷: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等情況。⑷幽門螺桿菌根除[2]。
1.5.3 療效評定標準[7]
1.5.3.1 中醫癥狀總療效評定:顯效:患者潰瘍面縮減75%以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潰瘍面減少25%-75%。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未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1.5.3.2 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按無、輕、中、重,分別記0,2,4,6分;治療前后的積分變化比值來評定療效,顯效:>60-95%,有效:30-60%,無效<30%。
1.5.3.3 內鏡療效評定[8]:顯效:粘膜陽性征象消失或減輕Ⅱ級(含)以上;有效:粘膜陽性征象減輕Ⅰ級;無效:粘膜征象無減輕或者加重。
1.5.3.4 病理療效評定[7]:腺體萎縮,腸道異常增生改善程度在II級以上,判定為顯效;腸化生及異常增生改善度為I級,判定為有效;萎縮、腸化生無改善,且病情加重,判定為無效。
1.5.3.5 幽門螺桿菌根除評定[6]:通過胃黏膜組織切片檢查,或者碳14尿素呼氣檢查,患者為陰性,以此患者為感染轉為陰性。
2.1中醫癥狀療效比較
2.1.1中醫癥狀總療效比效,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狀總療效比效
兩組中醫癥狀總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2.1.2中醫單項癥狀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單項癥狀療效比較
中醫單項癥狀療效治療組除胃脘痛外顯著優于對照組,胃脘痛隨無顯著性差異,但也優于對照組。
2.1.3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比較(X±S)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實驗組積分變更顯著優于對照組。
2.1.4單項癥狀積分變化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單項癥狀積分變化比較(X±S)
兩組治療前后單項癥候積分比較,均各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實驗組積分變更顯著優于對照組。
2.2內鏡療效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內鏡療效比較
兩組內鏡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兩組病理療效比較,見表6

表6 兩組病理療效比較
兩組病理療效比較除萎縮外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萎縮雖無顯著性差異但優于對照組。
2.4兩組幽門螺桿菌清除比較,見表7

表7 兩組治療前后幽門螺桿菌清除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幽門螺桿菌清除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5安全性觀測及不良反應
治療前對患者進行了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和感腎功能檢查,治療后進行了復查,治療組患者均未出現異常。
Hp是常見的感染源,在中醫領域屬于外邪,會寄生在患者胃黏膜組織下部及胃上皮組織上[10]。由外入侵,胃部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胃部無法正常運化,胃黏膜不斷損傷,破壞胃部保護屏障,患者發生潰瘍與炎性病變,或腸化生或惡變,也就是胃粘膜的被侵襲性因素與防御性因素的不平衡。《素問·評熱病論》中,邪氣侵擾,機體虛弱,人體在hp感染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不斷降低,導致邪毒侵入患者機體,在胃部瘀阻。胃鏡下觀察到患者黏膜充血與水腫,導致患者黏膜長白,血管通透。伴隨hp不斷侵入,患者黏膜苔蘚量增多,發生惡性病變的概率高。此類病變均屬于濕熱蘊結范疇,導致患者氣血虧虛,氣滯血瘀,傷及患者陰津,患者胃部黏膜喪失養分,呈現出病理性改變。對此,基于本研究提出hp感染是邪氣侵體的表現,導致患者胃膜損傷,逐漸傷及患者脾臟,導致人體的運化功能變差,也是患者發生惡性病變的機制。
本研究基于對HP感染的認識和中醫理論的挖掘,結合內窺鏡的觀察和微觀病理的變化,確立了清解邪毒,調理氣血,修復傷瘍,裁防惡變的治療原則。
以上述治療原則為指導,確立了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黃芪、白術、陳皮、厚樸、丹參、白芍、白芷、白及、海螵蛸為主組方,方中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以清胃中郁熱,解胃中邪毒;黃芪是補氣的藥物,有利于改善患者脾臟的運化功能,隨之改善胃部功能。白術作為健脾祛濕藥物,有利于健脾除濕,補充胃氣,避免氣體在胃部滯留,行氣但不耗氣。白芍具有止痛功能,白芷與白芍聯合使用有利于改善肝胃病變,達到升調氣機的功能。丹參有利于活血化瘀、鎮痛,白芨則止血生肌,藥物聯合使用,養護患者胃黏膜,減輕患者胃潰瘍,與樸、芪相伍,則氣血調理,胃府生機。取海螵蛸一味,意在制酸止痛;甘草調和諸藥。本方組方主藥無不圍繞著Hp的發病與演變而精選,從而使中醫辯證與辨病有了現代科學的基礎。
該方為根除幽門螺桿菌和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創新的中醫理論的認識觀和實踐觀,確立了新的治療原則,為根除幽門螺桿菌和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開辟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