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磊
(微山中醫院/藥劑科 山東 濟寧 277600)
現階段,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群體不斷擴大,該疾病是臨床中教務普遍的疾病之一,病變范圍的起始點為源端結腸,不僅與結腸、直腸粘膜息息相關,而且與黏膜下層同樣存在密切聯系,隨著不斷地發展,將會融入在近段,分布表現出連續性的特點,通常與腸道外疾病共同存在[1]。依據相關調查了解到,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居高不下,目前沒有明確其具體的發病原因,曾有學者認為可能與環境因素、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也有學者表明遺傳因素是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之一,并與局部微循環障礙也有關,對于該疾病缺乏特效治療,隨著該疾病的不斷影響,患者無法保持原有的健康狀態,也導致患者無法獲得良好的生存質量。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過程中,西醫治療往往包括三點內容:一是手術治療;其二是藥物治療;三是生物治療[2],西醫治療會導致患者受到不良反應的困擾,反復發作的概率較大,還需花費較高的成本,并存在治療周期長等缺陷。在此背景下,中藥治療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其主要遵循著清熱利濕、調和氣血的原則,注重肝脾的調節,溫補腎陽,用藥途徑并不是單一的,例如口服、外用等[3]。在醫療領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中藥治療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本研究從潰瘍性結腸炎的角度出發,分析中藥治療對其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1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選取時間段保持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按照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女為28/22;年齡 20~81歲,平均年齡(40.48 ±5.49)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0年,平均病程(3.49±1.16)年。觀察組50例,男/女為27/23;年齡22-81歲,平均年齡(40.68±5.16) 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9年,平均病程(3.59±1.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與對比原則保持一致(P>0. 05),值得進行后續研究。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患者反復發作的現象明顯,粘液血便的存在時間長,面臨著較強的腹痛感,且伴隨或多或少的全身癥狀,通過結腸鏡檢查可知:(1)將會看到假性息肉,結腸袋通常不可見;(2)粘膜層細顆粒狀,粗糙程度較高,黏膜血管與正常狀態差異性顯著,除了存在膿性分泌物之外,還存在出血問題;(3)黏膜具有多發性淺潰瘍,同時存在充血、水腫的情況,病變的起始位置為直腸,在直腸周圍進行分布,體現出彌漫性的特點。將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結腸鏡檢查為參考重點,如果在三項中有一項符合,那么將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診斷標準:(1)脾腎兩虛癥:主證:①少氣懶言,形寒肢冷;②半夜腹瀉;反復發作。次癥:①脈細沉;②舌苔色淺;③腰膝無力,寒氣顯著;④腹脹不適,腹部疼痛。與主癥和次癥相一致將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2)陰血虧虛證:主癥:①午后頭暈,容易低熱;②長久腹瀉,便下膿血。次癥:①②舌苔色深;②體弱無力;③脈細數;④情緒煩躁,睡眠不好。與主癥和次癥相一致將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1.3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①臨床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②患者病歷資料并未產生缺陷;③認知能力、溝通能力均無障礙;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的相關內容具有清晰認識,并在同意書上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①身體某個部位存在腫瘤;②既往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史;③對藥物有過敏現象;④精神恍惚,無法與其他人正常溝通。
1.4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生產企業: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9980148;劑型:片劑;規格:0. 25 g × 12 片 × 2 板/盒),每次服用的劑量為1.0g,每日服用 3次[4]。
觀察組患者行中藥治療:針對腎陰不足者,行生脈散合六君子湯加減療法,方劑主要有白術、麥冬、茯苓和烏梅各10g,山藥和芡實各30g,姜半夏、陳皮和五味子各6g,黃芪 18 g,黨參 15 g,知母 12 g。脾虛泄瀉者輔以赤石脂、禹余糧治療;痢下赤自膿血者輔以馬齒莧、白花蛇舌草治療。針對腎陽不足者,行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療,方劑主要有炮姜、肉豆蔻、吳茱萸各6g,補骨脂、蒼術、炮附片(先煎)、甘草、白術各10g,黨參18 g,五味子 5 g。里急后重者,則輔以苦參、丹參通絡祛火治療;長期腹瀉者則輔以黃芪、葛根、天麻補血益氣治療;大便瀉下如水者輔以罌粟殼、赤石脂止瀉。
1.5觀察指標
針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炎癥因子水平、臨床癥狀消失時間進行觀察比較。
西醫療效判定標準:將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標準作為參考重點。顯效:治療后患者大便常規檢查沒有任何異常,臨床體征、癥狀有了明顯改善,結腸鏡檢查黏膜消除了異常狀態,潰瘍已經愈合;顯效:治療后患者大便常規檢查結果顯示陰性,與之前的臨床體征、癥狀相比有了進步,結腸鏡檢查仍舊存在較少的炎癥;無效:臨床癥狀、體征與之前完全相同,或者呈現更加嚴重的狀態。
中醫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與泄瀉相關的西醫疾病相應客觀指標逐漸趨于正常狀態,中醫證候次癥、主癥改善程度在2級以上,便溏每天僅 1 次或大便近似成形,每日排便次數在2-3次;有效:治療后患者與泄瀉相關的西醫疾病相應客觀指標有了明顯進步,中醫證候次癥、主癥比治療之前有所減輕;無效:患者與泄瀉相關的疾病及客觀指標并沒有產生變化,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同或者進一步加重。
1.6統計學處理

2.1針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比較[n(%)]
2.2針對兩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進行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例,
2.3針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進行對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例,
現階段,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群體不斷擴大,其屬于臨床中較為普遍的疾病之一,該疾病在胃腸道疾病的范疇內,與機體腸道炎癥反應存在緊密聯系,當組織遭受相應的破壞之后,將會導致潰瘍性結腸炎出現。對于潰瘍性結腸炎這一疾病,其發病機制存在明顯的繁瑣性,導致該疾病出現的因素并不是單一的,可能為感染因素、遺傳因素,也有可能是環境、免疫所導致,由于黏膜的正常防御功能受到負面影響,所以造成免疫調節失常的狀況。在諸多因素的干擾下,胃腸道黏膜無法保持原有的穩定性,將會呈現受損狀態,使體內免疫系統被激活,造成各種炎癥細胞的狀態更加活躍,逐漸蔓延至炎癥部位,產生了多樣化的炎性細胞因子,在此情形下,胃腸黏膜組織無法保持原有狀態,其炎癥反應隨之出現。從潰瘍性結腸炎的角度分析,其與中醫學“痢疾”存在較強的關聯度,病機特點是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壅滯、正氣虛衰,其中氣滯血瘀將會融入在本病中。在大部分學者的觀點內,如果某人的父母患有潰瘍性結腸炎,那么其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概率也較大,當自身出現免疫紊亂的問題時,同樣會加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免疫制劑聯合腎上腺皮質激素帶來十分理想的效果,也表明疾病與免疫紊亂之間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應將改善機體免疫紊亂放在第一位,采取相應措施將炎癥因子消除。在所有炎癥細胞因子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為三種:一是hs-CRP;二是IL-8;三是TNF-α,對其水平進行測定后,能夠對病情變化產生明確認知;如果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較短,表明治療方案的療效更加理想;反之,表明治療方案的療效不夠理想。
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理論中屬于“便血” “臟毒”的范疇內,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肝氣乘脾、脾胃虛弱所致,與中焦脾胃受寒、受熱等有關,腸部位該病的發病位置。在患病初期主要表現為實證,病情久治不愈則會累及脾腎,癥候會在虛實之間不斷反復,逐漸形成寒熱交錯、本虛標實之癥。
此次研究結合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對其進行了證型劃分。(1)陰血虧虛證。此癥為陽邪傷陰,陰虛陽亢所致,可采用養陰除熱、益氣固腸之療法;(2)脾腎兩虛證。此癥為脾腎不足、青陽不升所致,可采用補腎益氣、止瀉澀腸之療法;(3)氣滯血瘀證。此癥為腸道濕熱、氣滯血瘀所致,可采用補脾健腎、活血益氣之療法;(4)濕熱內蘊證。此癥為腸道濕熱、氣機不暢所致,可采用解表理氣、除熱利濕之療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接受中西治療后,自身的病情有了明顯緩解,多種不適感已消失;且觀察組的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中醫治療的作用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hs-CRP、IL-8、TNF-α水平均呈現降低趨勢,對患者疾病的恢復具有積極幫助;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中醫治療的借助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以盡快退熱,腹痛感與腹瀉感均在較短時間內消失,對患者膿血便消失時間的縮短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中藥治療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作用十分顯著,除了使其獲得更高的治療總有效率之外,還能夠降低其hs-CRP、IL-8、TNF-α水平,避免患者長時間被腹痛感與腹瀉感折磨,大幅度縮短了患者的退熱時間與膿血便消失時間,是一種合理且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在日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過程中,應加大對中醫治療的推廣力度,使其獲得更加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