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學生作文中最常見的毛病是內(nèi)容空洞、言之無物、籠統(tǒng)泛淡、寫作不具體、缺乏材料、沒血沒肉等等。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原因很多,但其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缺乏觀察生活的能力。
怎樣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喚起學生重視觀察生活。
語文教材之所以能寫得如此具體、生動、形象,正是作者進行觀察,產(chǎn)生體會,觸發(fā)感情的結(jié)果。只有懂得觀察同作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認識到觀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對生活作有意識的觀察,才能隨時隨地捕捉到“貌不驚人”卻又內(nèi)含豐富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寫者小,而所見者大,如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索,必能喚起學生對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的重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所體現(xiàn)的“精神美”,不象鶴立雞群那樣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不留心觀察和分析,它會“稍縱即逝”“一閃而過”。周曄筆下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就是一個例子。要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深入分析,講清“小事”不“小”的道理,使學生懂得,只要重視觀察,善于觀察,只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是可以“以小見大”的。《在仙臺》《書的故事》等都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的好教材。
二、結(jié)合實例分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
教學中,教者要聯(lián)系實際,具體指導學生怎樣觀察生活,教給學生觀察和分析的方法。(1)、由表及里,深入思索。比如同桌的兩個同學,其中一個不小心用胳膊拱了另一個同學一下,兩個同學便因為“越界“發(fā)生矛盾。對此事老師要引導他們分析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什么問題,使他們經(jīng)過考慮、分析、認識到事情雖小,但同學之間不是互相禮讓,而是斤斤計較,這是不能用正確態(tài)度處理同學之間發(fā)生問題的表現(xiàn)。根據(jù)這件事,他們便以《一件小事》為題,寫了一篇作文,寫得內(nèi)容真實、生動感人。
(2)、由點到面,目力集中。觀察宜“細”不宜“粗”。只有把視線集中在某一“點”上,落實在一景、一物,一個場面,一個事物上,
才能發(fā)現(xiàn)特征,辨別異同。如寫百米賽跑,發(fā)令槍一響,跑道上就出現(xiàn)你追我趕的場面,跑得最快的,或緊追不舍的,甚至落在最后面的運動員,都是作為“點”來具體地寫,而其他運動員就作為“面”來略寫。許多學生寫有關(guān)“運動會”的例題作文,之所以往往寫成“消息報道”“情況介紹”,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進行細致觀察。
(3)、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一景、一物,一個場面,一個事件,這“目力”又怎樣具體運用?不能“囫圇”地看,要“拆
散”來看,從各個側(cè)面看。比如看桃花,只有仔細地看,從形態(tài)、色彩、花香等方面靜觀默察,才能發(fā)現(xiàn)特點,找出特征。如果只是“瀏覽”,泛泛地“掃一眼”,那除了看見“姿色秀麗”,聞到“陣陣芳香”之外,是不會留下什么具體印象的。
(4)、由此及彼,展開聯(lián)想。觀察與思維,聯(lián)想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觀察的同時,展開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才能豐富形象,充實內(nèi)容,突出特征。否則,不是浮泛,就是“淺露”。比如《長城》一文,寫作者登上長城,腳踩著城上鋪的方磚,手扶著壘筑城墻的條石,聯(lián)想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長城偉大,是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結(jié)成的。
(5)、隨時采擷,及時記錄。對周圍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觀察、思考所得隨時記錄,養(yǎng)成觀察習慣,積累觀察材料,如此久而久之,學生觀察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三、化難為易,有步驟地進行序列訓練。
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提倡就近觀察因地制宜,不要動輒就“走出去”。要由點到面,由小到大,逐步提高。要通過“一舉一動”“一草一木”“一鳥一石”的片斷練習,訓練具體觀察和細致描寫的基本技能。片斷練習也要講究序列。比如寫“我們的學校”,可以先做“寬闊的操場”,再做“豐富多彩的圖書室”“奧妙無窮的實驗室”,然后做“生氣勃勃的教學大樓”,在此基礎(chǔ)上寫“我們的學校”便化難為易了。教材中豐富的訓練內(nèi)容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鮮明的畫面、生動的材料、可以延伸的思維空間。“想一想”“仿一仿”“寫一寫”這些多樣的訓練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總之,必須積極地引導學生留心自己身邊的事物,通過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研究生活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捕捉人無我有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