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1年的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日本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戰后日本社會隱藏的各種風險暴露了出來。在此之后,日本文學界誕生了許多以核泄漏事故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川上弘美的小說《神明2011》便是最早公開發表的震災后文學作品。《神明2011》是川上弘美基于出道作《神明》改寫而成的,本文將這兩部作品進行對比研究,追蹤作者的改寫痕跡,對《神明2011》從科學角度進行新的解讀。《神明2011》批判了人類盲目相信科學技術的姿態,揭示了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風險與危機,體現出對于現代科學的反思。
關鍵詞:川上弘美;神明;神明2011;科學;核事故
一、作品背景——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北京時間),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9.0級大地震,次日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使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釋放出大量核輻射,造成了核泄漏危機。此次核泄漏事故對2011年后日本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戰后日本社會隱藏的各種風險暴露了出來。科幻作家小松左京在書中說道,繼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45年的日本戰敗后,此次核泄漏事故是給“日本文明帶來重大變革”①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在此之后,日本文學界誕生了許多以核泄漏事故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即震災后文學。作家們對于這一事件持有不同的態度,創作的作品給當時的日本文壇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日本當代著名作家川上弘美的小說《神明2011》是最早公開發表的震災后文學作品[1],在這部作品中川上沿用了她1994年發表的出道作《神明》的故事情節,通過在《神明》中引入“核泄漏事故后”的新時代背景,并進行相應的增刪修改,完成了《神明2011》的寫作。
二、作品介紹——《神明》與《神明2011》
《神明2011》首次發表于文學雜志《群像》2011年6月刊,同年9月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據作者本人敘述,這部作品創作于2011年4月初。無論是《群像》雜志上首次發表時,還是以單行本形式出版時,抑或是被收錄進文學選本《即便如此,三月仍會再來》時,《神明2011》與《神明》均同時收錄,并按《神明》在先、《神明2011》在后的順序排列,同時收錄的還有作家為《神明2011》撰寫的后記。這一收錄方法提醒讀者,對《神明2011》的解讀需要立足于《神明》去比較這兩部作品的差異。[2]
《神明》講的是敘述者“我”應新鄰居熊的邀請到河邊散步的故事,以“我”和熊之間的奇妙交流展開情節。《神明2011》與《神明》的故事情節大體相似,但在其中巧妙地增加了關于放射性污染的敘述。小說在一開頭便對此做出了提示,故事背景發生在“那個事件”之后。毫無疑問,“那個事件”所影射的正是福島核泄漏事件。接下來,本文將對川上弘美的小說《神明》和《神明2011》進行對比研究。首先分析《神明》和《神明2011》這兩部作品的故事結構,然后通過對比兩部作品間的差異,追蹤作者的改寫痕跡,對《神明2011》從科學角度進行新的解讀。
三、作品對比——《神明》與《神明2011》
(一)《神明》的故事結構
根據故事發生場景的轉變,小說《神明》可劃分為五個部分。故事圍繞熊和“我”一起散步的情節展開,通過熊和“我”之間的對話推動情節發展。接下來,本文將分別對這五個部分進行概述。
第一部分從小說的開頭“熊邀請我去河邊散步”到“這頭熊還真是頭老派的熊啊”結束。一只新搬來的熊邀請“我”外出散步,在與熊的交談中,“我”得知了和他之間的緣分,同時他的各種行為方式讓“我”覺得很老派。
第二部分從“我正和這樣的一頭熊一起散步又或可以說進行著郊游”到“于是我倆暫時就沉默著繼續走了下去”結束。“我”和熊走在去往河邊的路上,熊說喜歡別人稱呼他為漢字的“你”,“我”對熊的評價是“不僅老派說話還很抽象”“無微不至”。
第三部分從“遠處的水聲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到“還沒等我回答,熊便快步走到了河邊”結束。“我”和熊來到河邊,遇到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孩子。孩子和熊玩耍,拽他的毛發還用腳踢他,熊卻對此十分寬容,說孩子是天真無邪的。
第四部分從“又小又細長的小魚們在河里自在地游著”到“發現魚變成了三條”結束。熊下水抓魚為“我”做飯,飯后熊想在“我”午睡前給“我”唱一首搖籃曲,但是被“我”拒絕了。
第五部分從“真是一次愉快的散步啊”到小說的結尾。“我”和熊結束了散步,在分開之前互相擁抱了一下。之后,熊祝福“我”說:“愿熊的神明的恩惠能與你同在。”
(二)《神明2011》的故事結構
川上弘美的《神明2011》受福島核事故啟發創作而成,改編自她1994年發表的處女作《神明》,背景設定由原作的夢幻世界改為災后世界(有放射性污染危險的現實世界)。《神明2011》的結構與《神明》相同,添加了關于放射性污染的內容,同樣也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小說的開頭“熊邀請我去河邊散步”到“這頭熊還真是頭老派的熊啊”結束。與《神明》相比,這一部分中生動地描繪了核事故后當地人的生活狀況,穿著防護服出門已經成為日常。
第二部分從“我正和這樣的一頭熊一起散步又或可以說進行著郊游”到“于是我倆暫時就沉默著繼續走了下去”結束。與《神明》相比,這一部分中描述了核事故造成了土壤污染,居民們采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以保護自己免受污染。
第三部分從“遠處的水聲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到“還沒等我回答,熊便快步走到了河邊”結束。“我”和熊走到了河邊,遇到了兩個男人。這一部分提及了核事故發生前后河邊的變化,現在河邊一個孩子也沒有了。
第四部分從“又小又細長的小魚們在河里自在地游著”到“發現魚變成了三條”結束。第四部分基本上和《神明》一樣,只添加了一句關于核輻射的描述。“雖然今天的輻射含量很低,但還是要以防萬一。”FBA36950-8D4E-49F1-AAC2-EF008192992C
第五部分從“真是一次愉快的散步啊”到小說結束。這一部分出現了許多與核輻射有關的專業術語。“他先測了我的全身,然后測了自己。機器發出‘滴滴的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音。”由此可以看出,測量體內的輻射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與《神明》相比,《神明2011》添加了后記。在后記中,川上弘美解釋了她創作《神明2011》的動機,介紹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相關專業知識,并反思道:“使日本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正是我們自己。”
(三)《神明》與《神明2011》的對比
綜上所述,與《神明》相比,《神明2011》添加了有關放射性污染的敘述,描繪了核輻射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以小說的開頭和結尾為例,下劃線部分是《神明2011》當中添加的部分。
例如,在故事的開頭部分,“熊邀請我去河邊散步。到河邊步行大約20分鐘。在初春的時候為了去看鷸鳥,我曾經穿著防護服去過。但從‘那件事以后,在如此炎熱的季節穿著尋常的衣服露出皮膚帶著便當過去還是頭一回。”
在故事的結尾部分,“‘真是一次愉快的散步啊。熊站在305室前,邊從袋子里取出輻射測量儀邊說道。他先測了我的全身,然后測了自己。機器發出‘滴滴的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音。‘如果有機會真想再去一次啊。”
從下劃線部分可以看出,核輻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首先,為防核輻射的危害,人們對于穿著防護服出門已經習以為常了;其次,人們習慣了外出歸來后,使用輻射測量儀測量體內的輻射量。在核事故發生后,對于當地居民來說,穿著正常衣服出門已經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小說第二部分的第二段中,對核輻射的危害有著更為詳細的描述,首次明確提及了核事故,描述了核污染對土壤造成的危害。人們為了清除土壤里的核輻射,頂著烈日在田地里工作。并且工作的人們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防護措施,以保護自己免受核污染傷害。核事故給當地帶來的危害,延伸出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風險與危機,人類不是神明,無法完全掌控科技這把雙刃劍。
除此之外,《神明2011》與《神明》相比,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孩子”對熊的態度。《神明》中“我”和熊來到河邊,遇到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孩子,孩子和熊玩耍,拽他的毛發還用腳踢他。相比之下,《神明》中兩個男人卻對熊抱有戒心,只是站在一邊沒敢看熊的臉。
在《神明2011》中,卻沒有了孩子的身影。“但是,如今這一帶一個孩子也沒有。”“戴長手套的男人時而扯扯熊的毛發,時而撫摸熊的肚子。”他們雖然也對熊抱有一定的戒心,但與《神明》中相比,他們敢于接近熊,對熊的態度更偏向于好奇,仿佛是孩子的化身。這兩部作品中男人態度的變化,體現出作者對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們的追悼。[3]
四、作品解讀——對科學的反思
總而言之,《神明》主要描繪了現代人拒絕傳統人際交往和溝通方式的生活,相比之下,《神明2011》則是描繪了福島核電站事故后繼續生活在高輻射地區的人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旨在向日本社會呼吁:核能具有人類無法控制的一面。[4]
在《后記》當中,川上解釋了她創作《神明2011》的動機:“雖然日常生活還在繼續,但由于某些原因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是在震驚中創作出這部作品的。自核事故以來,一種無聲的憤怒從未消失,這種憤怒的最終指向我們自己。”這里所說的“我們”不僅僅指川上本人,還包括日本政府以及宣傳核能安全的科學家等。川上還在后記中用相當一部分的篇幅具體介紹了核電站以及核燃料的原理,并抒發了“我們人類對鈾仍一無所知”和“如果世上真有濃縮鈾神明的話,那它該如何看待人類濫用濃縮鈾的行為呢”的感嘆。
川上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人類的無知與濫用核技術所造成的核危機陰霾一直從未消散,從發現鈾235到將其提煉用于核電站建設及核武器制造,人類從未實現過對核能的完全認知與掌控。1945年的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件、2011年的福島核泄漏事故等事件并非天災,而是人禍。這一系列事件都在警告人類:不要盲信科學神話。小說批判了人類盲目相信科學技術的姿態,揭示了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危機與風險,同時也反駁了 “人類即神明”的錯誤思想。
繼切爾諾貝利事件后,福島核泄漏事故再次給人類敲響警鐘;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后,核危機再次向日本民眾發出警示。《神明2011》不僅是對后福島時代日本社會的寫實,更是對現代科學的反思,人類應正視科學所帶來的利弊。
作者簡介:史金燕(1998—),女,漢族,山西高平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
注釋:
①引自小松左京等多位作家2011年出版的《3·11の未來——日本·SF·創造力》書中序文。
參考文獻:
〔1〕時渝軒.日本震災后文學中的“3·11”書寫:川上弘美《神明2011》中的新“日常”[J].外國文學,2020(05):151-160.
〔2〕趙婕.川上弘美《神靈2011》論—后福島時代的文學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3〕侯冬梅,李文彬.生態女性主義視閾下的川上弘美文學研究[J].東北亞外語研究,2020,8(01):9-16.
〔4〕黃婷.川上弘美小說“神靈”和“神靈2011”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8.FBA36950-8D4E-49F1-AAC2-EF00819299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