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培 李小雙
摘要:街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上海市的發展,上海中心城區活力表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主要表現為由中心向四周遞減,中心活力缺失。文章以上海市內環內的3個地鐵站點為例,通過實際調研和大數據統計等方法,得出上海市中心城區街道活力與POI類型之間的關系。
[作者簡介]沈天培(1997—),女,碩士,從事風景園林規劃。
[通信作者]李小雙(1984—),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上海各類POI的空間主要功能為居住和行政辦公,商業、文化等其它功能較為發育不足。城市中心出現局部活力不足的現象,是由于市政交通建設、風貌保護區整治計劃、租金成本變高、網購等原因,這使很多沿街小店難以存活下去,最終上海市城市中心區域出現活力和吸引力降低的趨勢[1]。
街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外關于街道活力的研究較多,國外的研究《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2]、國內的研究以龍瀛[3]為代表提出基于街道城市主義(Street Urbanism)理論,從更為精細的維度,利用大規模定量論證的方法研究街道活力。茍愛萍等[4]從景觀美感度、道路明亮度、安全度、潔凈度等多種維度研究街道活力特征。閔忠榮等[5]利用百度熱力圖數據,研究街道活力分別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分布特征。
目前這些研究并沒有針對中心城區街道的活力做出比較或評價,本文利用百度地圖爬取POI數據,并將實際調研的熱力數據與POI分布相結合的方法,從更細小的時間和更微觀的空間維度上探索不同類型的街道活力特征,對提高街道活力提供研究依據。
1 概念界定
1.1 街道活力
街道包含了街道的物理形態、街道里人的行為特征、沿街兩側街道的環境條件等,普遍被看作為城市中交往和娛樂的公共場所,可將其比作城市的“公共起居室”[6]。
“活力”一詞源于生物學科概念,本意指旺盛的生命力[7]。簡·雅各布斯認為城市活力的產生源于城市生活的多樣性,而街道活力是城市活力的主要來源。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提出街道活力應該是以人的行為活動作為先決條件,從人的自發性活動性和社會性活動出發,探討街道活力的產生、增強機制[8]。維卡斯.梅塔(Vikas Mehta)指出,有大量的人參加一些列固定或持續性社會活動的街道,才能定義為“活力街道”[9]。“街道活力”主要表現是人們在街道上的各類步行活動,是社會活力的外在表現。
2 研究范圍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圍
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區的楊浦區、虹口區和黃浦區為例,選取同濟大學、郵電新村和豫園地鐵口周邊共十條街道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范圍以地鐵口為圓心,500 m為半徑的范圍內選取總長為1 km左右的街道路段,以十字路口為原則選取范圍內的10條街道,分別為:彰武路、四平路A、赤峰路、新港路、四平路B、曲陽路、麗水路、人民路、河南南路和金陵東路(圖1~圖3)。
2.2 研究方法
對選取上海中心城區內環內地鐵站周邊的10條街道進行實地調研,對研究范圍內的街道錄制視頻以獲取人流量信息,并運用POI(point of interest)大數據統計,采用人工操作和計算機統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
2.3 數據獲取
基礎數據分別通過實地調研和百度地圖爬取,實地調研記錄了人群活動數據;百度地圖爬取包含路網和POI分布情況。
人群活動數據通過不同時間段的實地視頻拍攝錄像獲取,一共分7個時間段進行錄像進行實地考察,分時段統計來往行人數量,以此來反應街道活力。采集了2020年1月、2月和3月,3個月的6個工作日的街道人流量數據,一共分為7個小組,每組3人,以2 h為時間間隔,在同一時間的不同街道采集8:00-22:00的7個時間段的切片信息,最終求得熱力數據的平均值作為本次研究用來體現街道活力的基礎數據。
3 街道空間綜合特征分析
3.1 街道空間POI分布特征
3.1.1 街道設施分布統計
本研究對楊浦區、虹口區和黃浦區的3個站點的研究范圍內的街道的興趣點功能進行了分類,結合2012起實施的GB 50137-2011《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行為、工作生產行為、文教行為以及生活居住行為等方面,對研究范圍內的街道的POI進行了重新分類(表1)。
3.1.2 街道POI分布特征
利用百度地圖爬取POI和實地調研(圖4),可以看出同濟大學站點周邊街道的POI類型主要以商業購物類為主。生活型街道主要集中在彰武路和赤峰路,這些街道周邊臨街餐飲設施、便利店等不同類型的超市;四平路A段主要為企業商務類POI,銀行、公司企業、寫字樓等辦公場所較多。
郵電新村站點周邊街道也同樣是以商業購物類為主導地位,但與同濟大學路段相比,其數量占比相對較少。餐飲類的POI主要分布在四平路B段街道。其次由于曲陽路路段有很多住宅小區,所以生活服務類的POI數量也較多,給周邊居民提供便民的生活服務。
豫園站點周邊街道,是由商業街麗水路、通行為主的人民路和河南南路,還有拆遷路金陵東路組成的,POI主要分布在麗水路路段。其主要功能為商業購物,與其它兩個站點的街道相比,POI類型較為單一(表2)。
3.2 街道空間熱力分布特征
街道空間熱力分布特征見圖5。
3.2.1 同濟大學站點
8:00-10:00,人流主要集聚在高校周邊以及附近辦公區域。12:00-14:00街道熱力值又一次快速上升,周邊小吃街熱力值明顯有所下降,POI較為單調的辦公區域熱力值也有所下降,赤峰路的熱力值并無明顯變化。14:00-18:00,受到高校作息的影響,連接住宅區與高校的商業街彰武路熱力值又開始上升,高校周邊又開始呈現人群擴散式分布,人群開始聚集在高校路口以及商業街路段,同時公交站點對街道活力的影響也很大,人群聚集密度較高。20:00-22:00,街道活力在分布均衡的情況下緩慢降低。
3.2.2 郵電新村站點
在郵電新村地鐵站樣本街道中,影響街道活力的主要人群主要集中分布在2個路口處,因為四平路A段從地鐵口至東北面的十字路口處路段的POI類型主要為商業購物類。
樣本街道新港路路段的POI類型也主要以商業購物類為主,夾雜著少量的生活服務類,但餐飲店的類型與四平路A段相比,缺乏特色,大多以做外賣為主,所以全天處于低活力的狀態。
樣本街道內的曲陽路路段,全程均為住宅小區,周邊配套設施主要為生活服務類,白天以老人和小孩為主,人群較為稀散,全天的人流量也為本站點樣本街道中數量最少的(圖6)??傮w來看,郵電新村站點樣本街道的全天平均瞬時人流量并無太大的差異。
3.2.3 豫園站點
在黃浦區豫園站點樣本街道中,受地鐵交通與周邊辦公場所的影響,8:00-10:00與16:00-18:00兩個時間段內,周邊2個路口的平均瞬時人流量在整段樣本街道中處于最大值。從10:00開始,麗水路商業人流量開始迅速增長,此現象一直持續到大約18:00左右。人民路路段北側一側在修建地鐵,南側為城市綠地公園,人們大多選擇從綠地公園中通行,下午時分公園里聊天休憩的人也挺多。河南南路路段在選擇的樣本街道里較短,人們主要是以通行為主,街邊也有一些小吃以及餐飲店,會讓行人停留。
樣本街道金陵東路整條街道,全天都處于熱力較低的狀態,由于該路段整段都即將拆遷,大多以非機動車和機動車通行為主。
3.2.4 同濟大學站點、郵電新村站點與豫園站點的對比
在3個地鐵站點周邊街道平均人流量對比結果中呈現,同濟大學站點周邊街道在研究時間段范圍內的人流量最多,郵電新村站點周邊街道的人流量最少(圖7)。這是由于同濟大學站點周邊街道受高校的影響,上下課、上下學時街道空間中會有大量的人群聚集與同行,使得周邊街道平均人流量偏高;而郵電新村站點周邊街道大多以居住和車輛通行為主,街道上人群行走的數量相對較少。
4 結束語
從實地調研和上述熱力圖分析來看,活力較高的街道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業態特點。一種是商業街與住宅區相結合的街道,以小吃餐飲業為主,周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交通便利,單日活力持續時間長,以同濟大學地鐵口周邊的彰武路為例。另一種是以通行為主并結合餐飲、購物等業態的街道,這類街道的活力度也相對較高,但具有一定的時段性,以郵電新村地鐵口周邊的四平路為典型。業態混合度不高并且沒有特色業態的以通行為主的街道,如同濟大學地鐵口周邊的四平路路段、郵電新村地鐵口周邊的曲陽路路段、豫園地鐵口周邊的金陵東路路段相較活力較低。
由此可見,POI的豐富程度對街道活力有較大影響,除POI豐富程度外,POI功能是否能夠滿足周邊居民的生活需要也很重要的。要改善街道活力問題,還要進一步的從街道兩側用地性質、功能混合度、街道肌理等方面去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穎.借鑒國際經驗打造上海具有活力的世界級城市中心[J].科學發展,2021(3):42-51.
[2] 簡.雅各布斯.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 金衡山, 譯, 北京: 譯林出版社, 2006.
[3] 龍瀛,周垠.街道活力的量化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成都為例[J].新建筑,2016(1):52-57.
[4] 茍愛萍,王江波.基于SD法的街道空間活力評價研究[J].規劃師,2011,27(10):102-106.
[5] 閔忠榮,丁帆.基于百度熱力圖的街道活力時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江西省南昌市歷史城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2):31-36.
[6] 黃舒晴,徐磊青.社區街道活力的影響因素及街道活力評價——以上海市鞍山社區為例[J].城市建筑,2017(11):31-34
[7] 姜蕾. 城市街道活力的定量評估與塑造策略[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8] 揚·蓋爾. 交往與空間(第四版)[M]. 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9] Mehta, V.Lively streets: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o support socialbehavior[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7,27(2):16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