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吳曉波
疫情下,中小企業的難,是眼睛和數據都看得到的。
近期有一家民間機構對上海的近千家中小企業主進行了電話調研,結果顯示,有九成企業主選擇“放棄”。
在無法改變客觀條件的前提下,我們只能改變自己。我們沒有能力判斷“下墜之底”,但必須相信,太陽在明天仍然會升起。我們還可以在歷史的經驗中去尋找理性的信心。如湯因比所揭示的:“創造是一種遭遇的結果。文明總是在異常困難而非異常優越的環境中降生的。挑戰越大,刺激越強。”
下面的“企業自救十項紀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自救紀律1:一不怕死,二不等死。作為創業者,即便摔倒了,手里也要抓一把沙子,哪怕是最后時刻,也要有寫“遺書”和“墓志銘”的勇氣,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向死而生”,才對得起死神對我們的這場致命考驗。
自救紀律2:學習和解。面對像山一般恐怖的阻力,我們可以設法繞過去,或者去爬另外一座山。在商業活動中,通過騰挪的戰術,創造一個新的局面,也許是克服當前困境的一種值得嘗試的手段。
自救紀律3:要進行仔細的分析,理性地思考對策。對危機的要素分析,決定了解決危機的路徑選擇。
自救紀律4:春暖花開拼才智,天寒地凍拼人品。企業只有“今生”沒有“來世”,平日里“積德行善”,便是為了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愿意回報。朋友都是用來麻煩的,政府就是為納稅人服務的,爭取盡可能多的支持,或雪里送炭,或抱團取暖,或借橋過河,都是渡過危機特別重要的方法。
自救紀律5:堅守本業,堅決服務好20%的核心客戶,盡量避免外延擴張。寧可休養生息,也不要陡然改行。應當定下心來,遵循“二八法則”,服務好為你貢獻了大部分利潤的少數核心客戶。在某種意義上,此時此刻,正是建構和深化消費者親密關系的時間窗口,它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危機給我們帶來的一次機會。
自救紀律6:提高營銷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自疫情爆發以來,受到最大沖擊的線下零售服務業和消費品領域,那些率先嘗試數字化營銷、線上線下業務協同和社群運營的公司都成為少數的增長者。這一次的“工具革命”帶有不可逆性,是企業持續展開的自救行動中的必要手段。
自救紀律7:保持組織的最小單元化,顆粒度越細的管理越具有反脆弱性。在外部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基于“降本增效”的管理優化的重要性,大于戰略調整和業務轉型。
自救紀律8:建立止損線。在這條線之上,“忘掉”利潤,牢記收入。不賺錢的主營業務也要做,一是為了增加流動性,二是為了狙擊對手。在客觀預期無法確定的前提下,企業主應該在自己的內心率先確立心理和財務上的止損線,只有這樣,才可能保證自救行動的風險控制邊界。
自救紀律9:善待每一位在職的員工,感恩每一位離開的員工。人是任何組織存在和成長的根本,越是環境的惡劣和危機的沖擊,越能夠體現企業價值觀的重要性,也是對團隊凝聚力的嚴峻考驗。
自救紀律10:現金流,現金流,現金流。把這九個字貼在董事長、總裁和所有高管的辦公桌上。
2022年,祝你好運。祝我們好運。BA5BB3C3-5F6D-449F-9E07-509332AB2A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