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占飛,訾云飛
摘要:最近幾年,伴隨著養牛業的發展,通過對牛養殖的現狀進行不斷的總結和調查,能夠發現在養殖領域經常會出現一類慢性泄瀉疾病,并且泄瀉疾病已經成為一種常發病和高發病,有些養殖場的發病率能夠達到50%以上。發病之后患病牛主要表現為排出稀便,排便次數顯著增加,有的患病牛呈現急性泄瀉,有的患病牛表現為慢性泄瀉,對牛群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危害。牛慢性泄瀉病是一種發病周期相對較長,危害較為嚴重的綜合性疾病,該類疾病雖然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由于發病周期相對較長,患病牛會出現持續性的泄瀉癥狀,會對機體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降低身體的抵抗能力,很容易誘發多種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使得養殖場的淘汰率顯著升高,帶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本文結合一個養殖場的實際發病病例,探討了牛慢性泄瀉的診斷與治療體會,希望對同行更好的開展該種疾病的有效診治和防范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牛慢性泄瀉;發病原因;防治措施
牛泄瀉病又被稱為牛腹瀉病,是牛養殖領域的一種常見病、高發病,任何年齡、品種的牛群都可以受到該疾病的威脅。泄瀉癥狀出現之后,患病牛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年齡較小的牛群在短時間內就會加重病情,帶來的損失較大。牛慢性泄瀉是牛泄瀉疾病的一種臨床癥狀,常發生在年齡較大的青年牛或者成年牛群體當中。引起慢性泄瀉疾病的原因比較復雜,包括了養殖管理不當,使用了發霉變質的飼料,沒有進行妥善有效的驅蟲處理,濫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失衡,蛋白質長期缺乏等。由于引起慢性泄瀉疾病的原因多種多樣,在臨床診治過程中一定要做出有效的鑒別,明確具體發病原因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控,如此才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將患病牛的臨床癥狀有效控制。
1 發病原因
1.1 飼養管理不當
牛慢性泄瀉疾病是一種發病周期相對較長的綜合性疾病,通常細菌病毒感染不是主要誘因,因為上述兩種類型的病原入侵后會表現出急性發病經過,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高。養殖管理不當,是造成慢性泄瀉疾病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有些養殖戶不注重做好科學調配飼料,營養價值相對較差,冬春季節為了減少養殖成本只向牛群投喂一些玉米秸稈飼料,并且很多秸稈飼料都存在發霉變質的現象。放牧養殖過程中不能夠做到科學選擇放牧場地,放牧地周邊存在大量的死水潭,牛群有飲用死水和不潔水源的習慣。牛群在生長發育比較關鍵的時間段,很多養殖戶為了保證牛群養殖安全,經常會增加精飼料的添加量,由于超過了牛群瘤胃的適應能力和承載能力,過量的精飼料進入瘤胃當中會長時間堆積引發瘤胃積食,瘤胃內容物大量腐敗,發酵過程之后產生很多酸性物質,造成瘤胃酸中毒的出現[1]。
1.2 喂養環境不達標
牛群生育周期相對較長,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必須保證環境衛生達標,這樣病原微生物才不會繁殖生長,也能夠將有害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有些養殖戶尤其是中小規模養殖戶,在發展肉牛養殖過程中,養殖環境達不到相應的衛生標準,環境當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質顯著超標,致使牛群對外部環境的免疫能力逐漸變差,嚴重影響到牛群的身體健康情況,使得慢性泄瀉疾病發生偏多。養殖密度較大,圈舍通風不良,消毒不徹底,光照不充足,都會造成牛群自身機能出現變化或者弱化,長期在陰暗潮濕的環境當中會滋生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球蟲等多種寄生蟲的數量會顯著增加。另外圈舍清理不及時,衛生環境不良,養殖密度較大,糞便長時間堆積,沒有做好針對性的驅蟲處理[2]。長時間在飼料和飲用水當中添加抗菌的藥物,造成牛群腸道菌群失衡,均會出現慢性泄瀉疾病。
2 臨床癥狀
慢性泄瀉疾病的發病周期相對較長,患病牛的臨床癥狀表現的時好時壞,多數牛精神倦怠、食欲不振,大多不能夠排出成形的糞便。對該類型的牛群進行臨床診治過程中,可以從中獸醫角度入手,對患病牛群進行有效的分型,然后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案。腎虛型泄瀉:患牛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毛焦肷吊,起臥困難,平時起立時喜往向陽處站立。瀉糞如水且有失禁狀態,尾巴會陰處有被糞尿嚴重污染,反芻減少,鼻鏡干燥甚至龜裂,眼球下陷,口色淡白。脾虛型泄瀉:患牛精神倦怠,食欲、反芻減少,起臥時行動遲緩,似有疼痛感。漸進性消瘦,泄瀉反復發作,泄糞稀薄,完谷不化,口色淡白。
3 案例治療
病例一:2020年11月17日應伊金霍洛旗阿鎮桑蓋村蘇某的邀請。主訴自己飼養的一頭十月齡左右的小牛泄瀉,起初患病牛排出細軟的糞便,病情發展較為緩慢,發病周期較長。出現該種情況之后,養殖戶沒有引起重視,而是繼續采用原有的飼養管理方式開展養殖,隨后養殖場患病牛的數量不斷增加,患病牛排出的糞便變形,呈現粥樣和水樣性,能夠清楚看到很多沒有消化的飼料,有時在糞便當中還能夠看到大量的腸黏膜組織和少量的血塊。出現該種情況之后,養殖戶認為是大腸桿菌或者沙門氏菌感染引發的泄瀉疾病,立即選擇使用青霉素鏈霉素藥物進行治療,但沒有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患病牛的病情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泄瀉癥狀逐漸加重。接到求助之后,筆者趕往發病的養殖場,通過對養殖場的發病流行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查研究,能夠發現該養殖場的飼料存在不同程度發霉變質的現象,飲水被污染嚴重,并且養殖戶存在不規范的用藥行為,很容易造成牛群的腸道菌群失衡,飼料營養價值相對較差。養殖密度相對較大,衛生環境不良,圈舍的防寒保暖較差,溫度較低,進入牛舍當中能夠發現地面有大量的糞便堆積發酵,有毒有害氣體刺鼻。患牛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不佳,體溫38.2℃。耳、鼻、四肢發涼,口色淡白,糞便如水樣,后軀污染嚴重,毛焦,體瘦,食欲不振,反芻微弱,鼻鏡龜裂,初步診斷為腎虛泄瀉[3]。治療采用平胃散60g,四神丸20粒,干酵母片100片,益生菌口服液100mL,混合一次灌服,1次/d,連續3d服用上述藥后,糞便逐漸成型,食欲增加,反芻次數增加,效不更方,繼續用藥4d,月余后順訪,該牛身體狀況恢復良好。
病例二:2021年8月10日,伊金霍洛旗霍洛鎮沙巴日太嘎查吉日嘎拉一頭一周左右育成牛泄瀉邀筆者診治。主訴:該牛病程兩月有余,他曾為該牛先后施藥7次以上,每次用藥后有一定效果,但過幾天舊病復發。癥見患牛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反芻減少,泄瀉反復發作,泄糞如水,完谷不化,臥多立少,口色淡白,初步診斷脾虛泄瀉。通過對養殖場的發病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與病例1的養殖場現狀基本相同,普遍表現為養殖管理不當,飼料的營養價值較差。由于發病周期較長,考慮不是細菌病毒感染引發的急性泄瀉疾病,從養殖管理角度入手,構建了中西獸醫結合的治療方案。治療使用溫脾散100g,參苓白術散90g,益生菌口服液100mL,干酵母片100片,口服補液鹽60g,諸藥合用,1劑/d,連服7劑,該牛痊愈。
4 預防措施
防控牛慢性泄瀉疾病應該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牛群身體抵抗能力,降低泄瀉疾病的發生流行率。一方面要保證喂養的科學性和健康性,犢牛出生之后應該保證其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同時應該做好牛乳質量檢測,飼料更換、乳汁更換時,一定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切記不能夠盲目的更換。注重提高養殖場的衛生水平,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提高養殖水平,制定完善而合理的飼養管理制度,并要求養殖戶嚴格執行,不斷提高牛舍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注重做好牛舍的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工作,及時清除圈舍當中的糞便,做到不留死角,保證各種飼喂用具都能夠及時徹底消毒。經常性地做好通風換氣工作,保證光照充足,利用自然方法進行有效的消毒,減少環境當中病原微生物的數量。盡量堅持全進全出,封閉化的養殖管理模式,每一個批次的牛出欄之后,都需要對養殖場進行全面的清洗和衛生消毒,閑置一段時間才能夠進入下一個批次的牛群。
5 體會
一方面在治療上述牛病過程中,采集牛糞樣,經細菌學檢查,優勢菌種多為鏈球菌,故在治療過程中加入益生菌口服液,以達到以菌治菌作用,使之出現動態平衡,造成鏈球菌過度繁殖的原因主要是用藥不合理,療程不足。而有關鏈球菌引起慢性泄瀉,報道甚少。另一方面泄瀉易造成病畜脫水,應注意補給糖鹽水,碳酸氫鈉,電解質溶液,維生素之類藥物。最后雖然二者均以泄瀉為主,但腎虛泄瀉主要表現在夜間,尤其是五更比較嚴重,只有認真辨證分型,才能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
6 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地區的很多養殖戶在發展牛業養殖過程中,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往往只重視各類烈性傳染性疾病,疫苗注射率很高,而對于慢性泄瀉類疾病的認識程度不高,殊不知慢性病才是養牛業效益不彰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很多養殖戶對牛養殖知識了解不充分,盲目的擴大養殖規模,當泄瀉癥狀出現之后,不能夠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有效處理,由于腹瀉癥狀逐漸加重,腹瀉時間延長,患病牛飼料利用率顯著下降,短時間內患病牛表現出復雜的臨床癥狀,衰竭死亡。
參考文獻:
[1] 錢俊,張偉.試論牛泄瀉的病因與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9):84.
[2] 李星星,秦陳林,葉鵬宇,等.犢牛泄瀉的病因分析與治療對策[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8(10):33.
[3] 朱福全.牛以水樣或糊狀泄瀉為主的疾病的診斷[J].飼料博覽,201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