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艷?崔磊



摘? 要:目的? 研究敘事護理聯合營養干預對結腸癌手術患者機體康復、心理韌性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收治的160例結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8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敘事護理聯合營養干預,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心理韌性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各項指標及兩組患者治療后機體康復各項指標情況。結果? 研究組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心理韌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免疫因子T淋巴細胞(CD3+)、輔助/誘導T淋巴細胞(CD4+)、CD4+/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D8+)、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自主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敘事護理聯合營養干預有助于提高結腸癌手術患者的治療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高,可臨床應用。
關鍵詞:敘事護理;結腸癌;營養狀況;免疫功能;機體康復;心理韌性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12-0-03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病證,近年來,結腸癌的發病年齡呈逐漸降低趨勢,發病率逐年升高。結腸癌的首選治療方式是結腸癌根治術,通過外科手段將癌變細胞徹底切除,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大,胃腸功能障礙是結腸癌術后常見并發癥,術后需實施嚴格的恢復治療[1-2]。研究顯示,早期結腸癌臨床癥狀不明顯,傳統護理措施的實施多重視患者病情,忽視了心理狀況對疾病恢復的影響,隨著病情的發展及惡化,主要轉變為中晚期結腸癌,此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患者預后差[3]。隨著醫學人文精神不斷被倡導,敘事醫學得到了蓬勃發展。臨床醫務人員通過了解患者實際狀況,為患者提供充滿尊重、同理心、具有活力的醫療護理。在這種背景下,敘事護理在臨床上的優勢逐漸顯現。目前,敘事護理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敘事研究、敘事醫學、敘事治療[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敘事護理聯合營養干預作用于結腸癌手術患者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收治的160例結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齡42~85歲,平均年齡(67.39±1.05)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5±0.20)年。研究組患者中,男39例,女41例;年齡41~82歲,平均年齡(67.21±1.54)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36±0.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及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哈爾濱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中“結腸癌”的診斷標準[2];②均未接受任何抗腫瘤治療;③病變性質均經病理檢查證實;④符合結腸癌手術相關指征。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心、肝功能不全者;③存在重大疾病史及過敏史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完善各項檢查,對照組患者術后使用常規護理,對患者實際病情進行分析,給予其口頭健康教育、病情觀察以及體征監測等,出現異常狀況后給予針對性處理。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營養干預及敘事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開放式訪談。耐心與患者進行深入溝通,引導患者主動介紹家庭相關情況,鼓勵患者傾訴自身對疾病相關方面的擔憂,盡可能將事件敘述完整。對患者的疑問進行全面分析及解答,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可以在降低患者心理壓力及負擔的同時,提升患者對抗疾病的自信心,實現身心健康。②共同探討并及時解答患者面臨的具體困擾,向患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提供類似病友的解決處理措施供患者參考。③敘事講解。幫助患者解答疑惑后,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知的挑戰,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增加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醫患氛圍。敘述角色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護理氛圍,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提高患者合作的積極性。通過與結腸癌手術患者的有效溝通,提高患者的心理韌性,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意識。在傾聽移情的過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護理,提高患者對疾病治愈的信心,進而幫助提高患者的治愈率。④實施有針對性的營養干預。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記錄引流液量及顏色,確保輸尿管通暢。指導患者排尿,檢查傷口是否有出血,及時采取預防感染措施。通過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量表,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營養不良的評價標準分別為0分、1~2分、3分,上述指標分別表示為無風險、潛在風險、營養不良。除此之外,科學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然后根據病史測試患者的食物耐受性,并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在日常飲食中,可以鼓勵患者攝入更多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堅持低脂肪、低鹽飲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出現食物不耐癥,應選擇替代食物。結合患者自身健康的飲食習慣,調整患者的飲食計劃,定期檢查患者飲食情況,制訂具體的飲食注意手冊,對患者患病后的飲食指導情況進行分析,詳細掌握其飲食及機體健康狀況,便于后續治療及護理措施的糾正和改善。根據實際分析結果,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輪換飲食計劃。觀察患者健康狀況,調查營養代謝、飲食史、維生素、體質量指數、白蛋白等指標,根據實際分析結果,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飲食指導。腸外營養按照由營養學家制訂的有針對性的營養處方來提供營養支持,幫助患者加快營養指標恢復速度,提升機體素質,改善治療及預后,進而實現身心健康。⑤患者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最佳隨訪間隔時間為一周。對患者病情狀況進行分析,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對相關護理措施進行優化與更新,實現最佳治療及預后。如需門診復診,可在門診進行面對面隨訪。隨訪內容包括自我監測內容、患者自我感知、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等。在實際干預的過程中,護士用敘述式護理來講述,告知患者出院后家庭護理注意事項,并告知患者家屬做好出院后的監督工作,可以在給予患者優質護理干預的同時,有效縮短疾病恢復進程,進而改善護理結局。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心理韌性評分,治療前、后免疫功能各項指標及機體康復各項指標情況。①心理韌性評分:心理韌性量表[3]包括樂觀、力量、堅韌3個維度,共25個條目,共計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韌性水平越高。②免疫功能指標:包括CD3+、CD4+、CD4+/CD8+、SIgA、CD8+、IgG含量。③ 機體康復指標:包括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自主排便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韌性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心理韌性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3個月研究組心理韌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D3+、CD4+、CD4+/CD8+、SIgA、CD8+、IgG含量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CD3+、CD4+、CD4+/CD8+、SIgA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IgG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機體康復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自主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結腸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科學研究表明[5-6],它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飲食因素:一些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與結腸癌的發生有關。因為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會刺激膽汁的分泌,導致腸道厭氧菌的生長,促進結腸癌的發生。②遺傳因素:四分之一的結腸癌患者都有結腸癌遺傳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結腸癌發病風險。③慢性炎性反應刺激:一項研究數據表明,與非結腸炎患者相比,結腸炎患者患腫瘤的可能性是其8~10倍[7]。慢性腸道疾病可導致腫瘤的高發病率。④腸息肉和結腸息肉:二者屬于癌前病變,此時應對是否可能發展為結腸癌引起高度重視。除了這四個因素外,慢性應激(包括免疫紊亂)和其他環境因素也是結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高,臨床治療多以綜合治療、手術切除為主,放療為輔。但由于多數患者缺乏較強的身體素質和免疫功能,再加上心理負擔,患者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增加治療難度。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敘事護理聯合腸內營養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減少胃腸功能障礙的發生[8-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出院后1個月、3個月心理韌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CD3+、CD4+、CD4+/CD8+、SIgA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IgG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自主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人文關懷和情感共鳴,敘事護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解答疑問,提高治療信心,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原因分析如下: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敘事式護理模式具有個性化護理、針對性強、護理效率高等特點[10]。敘事醫學是由具有敘述能力的醫生開發的一種醫療模式,要求醫務人員具有協助診斷和治療過程的能力,傾聽患者的故事,同情患者,能夠提供人性化的診療活動,理解患者感受。敘事研究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該措施主要在教育學領域發揮顯著優勢,應用或分析敘事數據,這些數據可以通過現場筆記、信件、訪談、生活故事和其他形式收集[11]。敘述療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通過傾聽他人的故事,隨后結合實際狀況實施最佳方案,將問題具體化,幫助患者找出缺失的部分,從而引導患者重建積極的故事,喚起內在動力。同時,敘事護理可以激發護理人員的同理心,提高患者的整體護理水平,提升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人文素質,進而逐漸豐富臨床心理護理的內涵和形式[12]。龔陽、陳淑瑜[13]等研究的結果表明,經過敘事性護理后,患者出院時焦慮和抑郁評分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患者出院時的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評分和出院后3個月評分均顯著提高;各臨床指標恢復時間明顯縮短。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敘事護理聯合營養干預可以有效改善結腸癌手術患者的免疫功能,縮短疾病恢復時間,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
本研究顯示敘事護理聯合營養干預的價值驗證效果較好。但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研究樣本較少,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對結腸癌手術患者預后價值可能相對不足。
參考文獻
[1]高潔,吳日英,黃英隆,等.基于互聯網+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對結腸癌術后造口旁疝發生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數字醫學,2019,14(6): 4-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1): 1177-1191.
[3]于肖楠,張建新.自我韌性量表與Connor-Davidson韌性量表的應用比較[J].心理科學,2007,30(5):1169-1171.
[4]孫怡,王元元,許燕萍.基于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結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負性情緒及機體康復恢復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3):367-370.
[5]張小英,車云瓊.羅森塔爾效應干預對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患者負面情緒,自理狀況及并發癥的影響[J].海軍醫學雜志,2019,40(6): 533-536.
[6]劉曉萱,李薇,霍曉鵬,等.護理主導多學科協作對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機體康復及營養狀況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21,29(3):135-141.
[7]洪燕,郭海萍,陳金連,等.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腸癌患者胃腸激素,免疫功能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0, 36(21):97,101,106.
[8]欽傳輝,楊貴義,劉華,等.腹腔鏡下保留直腸上動脈的D3淋巴結廓清術在乙狀結腸癌根治術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外科雜志,2020, 28(1):66-68.
[9]謝榮兵,桂義頌,王歡,等.術前營養風險篩查對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的效果評價[J].數理醫藥學雜志,2020,33(8):1225-1227.
[10]梁斐,蔣邯暉.采用自評與主觀全面評定量表營養干預在結腸癌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4):88-90.
[11]楊春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結腸癌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0):220-221.
[12]劉曉慧,高春玲.基于快速康復理論護理干預對結腸癌患者療效及腸胃功能恢復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13):2089-2091.
[13]龔陽,陳淑瑜,劉萍,等.敘事護理對結腸癌手術患者機體康復、心理韌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21,13(1): 70-74.
作者簡介:王秀艷(1975.10-),女,漢族,籍貫: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本科,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普外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