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
我讀大學中文系第一年,在書店買到一本《獵人筆記》,25篇隨筆,從頭讀起,很有味道。一個初學寫作者,受了它的熏陶,再去寫人寫物,文筆都不會差了。
屠格涅夫是擁有世界影響的第一位俄國作家。他出生于1818年,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大三歲,比托爾斯泰大十歲,這三位被人們稱為“俄國文學的三巨頭”,加上幾十年后出生的契訶夫,他們讓晚生晚熟的俄羅斯文學,追上了世界文學的腳步。
屠格涅夫是俄羅斯語言的巨匠,托爾斯泰贊嘆屠格涅夫描寫的景物:“這是他的拿手本領,以致在他以后,沒有人敢碰這樣的對象——大自然。只要他描上三筆兩筆,自然景物就會冒出芬芳。”
請你記住:寫散文的人,一輩子不碰大自然和大自然中的人物,才可以不讀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
現在來看一段屠格涅夫寫的風景:
沒有風,也沒有太陽,沒有光亮,沒有陰影,沒有動作,沒有聲音;柔和的空氣中彌漫著秋天的像葡萄酒似的香氣;遠處黃澄澄的田野上籠罩著一層淡薄的霧。光禿禿的褐色樹枝中間,露出寧靜而潔白的天空,菩提樹上有幾處掛著最后幾張金色的葉子。兩腳踏在潮濕的土地上覺得有彈性;高高的干燥的草一動也不動;長長的蛛絲在蒼白的草上閃閃發光。呼吸舒暢,可是心里感到一種異樣的驚悸。你沿著樹林邊緣走去,一路照看著你的狗,這期間可愛的形象、可愛的人——死了的和活著的——都回憶起來了,久已睡著了的印象驀地蘇醒過來;想象力像鳥一般翱翔……人在這時候掌握了他的全部往事、全部感情、力量、全部靈魂。四周沒有一樣東西來妨礙他——既沒有太陽,也沒有風,又沒有聲音……
從屠格涅夫一氣呵成的這段話里,你看到了什么技巧?為什么他開始和結束時都強調“沒有風,也沒有太陽,沒有光亮,沒有陰影,沒有動作,沒有聲音”?從“柔和的空氣”到“長長的蛛絲”,他寫的七種景物從宏大到細微,都用了哪些感覺方式,像不像高手剪輯的一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沒有這些描述來托底,他后面的浪漫情懷會不會顯得空泛和矯情?
你要好好欣賞和體會這段景物。有學者評論說,屠格涅夫成為中國新文學所效仿的一種最好模式,表現為中國作家想用屠格涅夫式的小說反映托爾斯泰式的良心與愿望,而把屠格涅夫式的浪漫情懷留給只屬于自己園地的散文。
汪曾祺在20世紀30年代讀高中時躲避戰亂,隨身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的作品。而汪曾祺的老師沈從文,《湘行散記》里學的就是屠格涅夫的手法。“用屠格涅夫寫《獵人筆記》的方法,糅游記散文和小說故事而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時地理背景中……十三年前我寫《湘行散記》時,即有這種企圖。”沈從文說,“屠格涅夫《獵人筆記》,把人和景物相錯綜在一起,有獨到好處,我認為現代作家必須懂這種人事在一定背景中發生。”你可以想象一幅攝影作品,有景物,有人物。人物不是硬擺上去的,景物也不是可有可無,二者結合,效果不錯。
好攝影家與好文學家一樣,了解人也了解自然。人可以是主角,大自然也可以是主角,誰也不比誰重要。孔子說:里仁為美。如果只理解為“與美德為鄰才是美的”,離孔子的境界太遠啦。孔子說的是人與萬物相互尊重和包容,并且從天地萬物中結出思維的果實,是件美好的事情。
“記得有一天傍晚,退潮的時候,海水的波濤在遠處威嚴而沉重地洶涌著,我在海岸的平沙上看見一只很大的白鷗,它那絲綢一般的胸脯映著晚霞的紅光,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只是偶爾對著熟悉的海,對著深紅色的落日,慢慢地展開它那長長的翅膀。”
我喜歡這段話。我的眼前出現了這個畫面。讀了《獵人筆記》,幾十年后仍然記得這個場景,看來不是一般的喜歡。
(摘自《中國青年作家報》2021年6月29日第6版,有刪改)825836AB-131B-4BF7-A706-4DA35E818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