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瑞慧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我國的基層農業技術也在不斷地改革和發展。我國的基層農業技術發展迅速,使得我國的糧食生產領域安全和質量都得到了良好的保障。提高我國的農業基層技術是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實際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精神領域上的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為了滿足我國人民的物質經濟需求,農業農村部門面對著相當嚴峻的挑戰,而農業技術的提高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途徑。為了提高基層農業技術,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生產質量的問題,進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創新工作已經取得了許多良好的成果,這些成果離不開我國農業技術科技創新領域的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研究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希望能將新型技術應用于提高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中。所以相關農業生產領域的工作人員,應當重視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和問題。宣傳人員結合我國基層農業生產的基本環境,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授給農戶,使得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真正的造福于人民。本文通過對農業技術的發展狀況和實際農業環境進行分析和討論,意在找出推廣基層農業技術的最佳方式,為宣傳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農業生產歷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創新;措施
我國的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黃河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區域就已經存在農業生產的痕跡。我國的農業地區發展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擴大,少數民族以畜牧業為主,中原地區主要為種植農業。我國的自然條件優越,地域面積遼闊,這就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在不同地區顯現了不同的特色。根據近些年來在各地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可以發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相處的漫長歲月中,農業生產技術也在不斷地改變和推進。本文將通過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和討論,通過研究近千年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發展歷史,為現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提出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1 中國的農業生產發展歷史
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在近幾年的考古作業中,考古學家們發現,在距今千年以前,中國人民的祖先就已經在黃河流域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了。這代表著,我國的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甚至早于人類文明出現的時代。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古物中不難看出,我國的農業發展始于農耕文明,因為這些出土的器具主要為用來耕地的農具。雖然這些農具主要是以石頭為原料鑄造而成,但是此時的選種技術為我國后續的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作用。在早期的耕種作業中,會在居住地附近選擇適合種植的土地,將土地上的雜草等植物進行處理后,將高粱、粟等種植物進行種植作業。在這些植物成熟后,使用鋒利的器具將植物進行收割作業,那一時代被稱為刀耕火種時代。此時還伴有一些畜牧行為的出現,人們發現可以將野生動物進行圈養,在冬天到來時,有足夠的物資抵御嚴寒。最初的母系社會,參與農業生產的生產者主要是婦女。漸漸的母系社會逐步轉換為父系社會,參與農業生產勞動的逐漸轉變為男性,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最終出現封建文明社會。在社會性質轉變的過程中,農業技術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這主要是由于,社會性質轉變代表著人類的意識開始干涉社會和自然界,人類注意到農業生產活動中的生產規律。并且運用四時節氣變化,將農業生產技術加以改建和優化。人們在無數次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發現,農作物與大自然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自然可以為人類耕種提供肥料,也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發展。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部分人類由遷徙生活轉變為定居,人類會尋找到最富饒的土地進行耕種作業,發展社會經濟。這種生活改變方式,使得農業生產技術存在地區之間的差異。在干旱的土地,人們需要通過修建渠道灌溉土地;而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們改變種植規律,使得糧食能夠一年多次地進行豐收。在定居時期,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尋找更加優良的農作物品種進行種植,人們發現種植階段的農作物質量能夠直接地影響到最終的食物產量。與此同時,人們在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中,也開始注意肥料的使用和病蟲害的防治,這代表著農業生產領域逐漸出現科學性。隨后進入封建社會,人們發現生產工具對于生產效率也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改進生產工具,農戶們從原材料開始著手,選用較為堅硬的鐵制農具進行生產作業。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鐵礦產量不高,所以當時的農具都為鐮刀等小型農具。但是在春秋末期,我國的煉鐵能力發展迅速,這使得一些大型農種工具出現在耕種過程中,例如,大型的耕犁器具等。在鐵制農具出現的時代,我國的經濟文化水平都得到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支持,此時我國的文化發展在世界文化發展中處于領先狀態。農戶們將大型農具與圈養的牲畜進行聯合應用,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實現溫飽,使得土地得到了足夠的應用。但是此時,我國的干旱地區仍舊難以進行農業生產作業,大部分文化文明仍舊分布在各大河流區域。然而,黃河流域的氣候較為干燥,一年之中的降雨時間并不規律。這就使得黃河流域的春種和秋收都難以形成固定的時間,在黃河流域進行耕種的農戶往往需要祈禱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保證一年最后的收成。終于,在秦漢時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在農業技術上進行了巨大的改進,將干旱問題進行了根本的解決。人們從土地工作方面進行改進,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選擇了不同的種植品種進行生產作業。在進行土地灌溉時,采用了先進的挖掘技術,將水分能夠更好地保存在土地之間,使得耕種過程中利用更少的水資源,取得更大的收獲成果。由于南方的水資源較為豐富,南方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十分先進。直到東漢時期,由于戰亂而遷徙的北方人民與南方的土地進行融匯,使得南方的生產技術又一次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此時的江南水鄉已經成為中國最繁榮的農業生產基地。在這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中國進入封建時代的末期。此時的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停滯不前,后期由于閉關鎖國的影響,中國的社會生產經濟發展,甚至在不斷的退步。此時的農業生產技術不退反進,勞動人民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難以進行生產技術的發展,人們只能通過簡單的生產活動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源。雖然我國此時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但是由于戰亂等影響,這些生產技術很難使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來。隨后封建時代結束,中國正式進入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民不再處于戰亂時代,農業生產技術也隨之蓬勃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十分迅速,隨著我國的科技領域不斷地更新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領域也隨之變化。在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努力下,我國的水稻生產已經成為世界解決饑餓問題的重要解決措施。而在其他農業生產領域,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居于世界前列,中國不僅能夠做到自給自足,保證人民的溫飽。更能將農作物出口到其他國家,使得中國生產遍布世界。09B613B9-6D44-4542-91B1-A1F0EE71EE1A
2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
我國的農業技術研究領域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進入農業技術研究領域,意在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能力。為了能夠讓農業技術真正的造福于人民,相關部門要做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只有當勞動人民真正的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才能讓這些技術研究成果真正的落實到農業種植過程中,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想要做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就需要推廣人員找到合適的宣傳方式,使得勞動人民能夠真正地理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合理地將這些技術應用到日常的生產過程中來。目前我國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發展并不均衡,一些宣傳到位的地區生產總量年年攀升;但是部分對農業技術不了解的地區很難做到農作物產量的提升。如果農業技術不能在基層做到良好的推廣,那么我國的農業生產將會受到較大的限制,降低農業生產的進步空間。為了能夠使得基層農業技術得到良好的推廣,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得到真正的實踐應用,相關推廣人員應該認清以下形勢。第一,我國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事實上,在我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中,基層推廣體系往往都存在不健全的現象。這就使得農村地區的生產人員很難獲得然后的信息接收渠道,只能依靠往常積累的經驗進行生產工作。當新型的農業技術進行研究實驗可以推廣時,上層宣傳部門將理論體系進行下發,而下層推廣人員能很好地將理論體系和實際種植經驗結合在一起,只是盲目的將理論研究展示給農村地區的生產人員。這種不完整的體系使得基層農業技術很難進行有效的推廣。第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不足。雖然我國的農業技術研究人才逐漸增多,但是在基層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者越來越少,具備相應的農業技術知識的人才也更加稀少。這是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在上世紀90年代經過了較大的改革,由原本的包分配制度轉變為人才培養模式,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愿意回到農村進行推廣工作,轉而進入實驗室進行更加學術性地研究作業。目前能夠在基層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基本年齡較大,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日后能夠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也較弱。這就使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素質很難達到相應的要求。另外,我國的基層工作者基本都是政府工作人員,這些工作人員的專業基本與農業無關。這就使得他們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敏感性不高,對于推廣方面的工作不夠重視。最終造成農業技術無法真正的應用于實際的生產作業中。第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經濟支持較少。在進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是需要較多的經費來進行教學和實驗的。但是目前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能夠被批準和給予的款項往往較為稀少。這就使得工作人員很難在資金不足的狀況下進行推廣和宣傳工作。就算舉行了宣傳活動,由于經費的不足,只能進行理論經驗的傳授,農戶們面對晦澀難懂的理論體系,往往是難以接受的。最終農戶們仍舊會依據自己過去的經驗理論進行生產作業,對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提高都沒有任何作用。就算農戶們接受了先進的農業技術知識,但是由于經費不足,后續的跟進管理很難及時進行,農戶如果在實驗新技術的過程中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那么往往會不了了之或者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這對后續的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戶的積極性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農戶們往往不想冒著可損失的風險去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漸漸地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越來越難以進行下去。
3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措施
為了能夠使我國的農業發展領域得到更大的發展動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宣傳效果。(1)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宣傳體系進行完善。在實際的基層農業推廣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人員不足、管理混亂等現象。這是由于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缺少實際宣傳人員,雖然管理層有許多發號施令者,但是這些管理人員對實際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并不了解。這對我國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相關部門應當收錄更多的農業技術人才進行實際的宣傳工作,同時建立完整的宣傳體系,使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能夠有序地進行宣傳推廣。(2)提高宣傳工作人員的理論基礎知識。只有足夠了解農業技術的工作人員,才能真正地做好基層農業技術的宣傳推廣工作。在不同的生產環境下,有適當的農業生產技術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當前有許多宣傳工作人員對農業技術的理論知識并沒有做到適當的了解,這就使得宣傳工作與農戶的實際生產作業會產生脫節,使得農戶很難理解農業技術應當如何運用到生產生活中。所以宣傳工作人員應該了解當地的生產環境和市場環境,也要將農業技術與生產環境相結合,使得農戶能夠真正地真正地將農業技術應用的生產工作中。綜上所述,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領域較為先進,但是相關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仍舊存在許多問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應當提升自身素質,完善宣傳體系,使得農業技術能夠真正的應用于農戶的生產作業中。在未來,我國的農業生產質量和產量將會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李志高.淺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的現狀及措施[J].南方農業,2021,15(9):169-170.
[2] 覃炯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及創新措施研究[J].新農業,2021(3):89-90.
[3] 張亞利.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的現狀及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0):59-60.
[4] 李馳原.探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及創新措施[J].山西農經,2020(10):132,134.09B613B9-6D44-4542-91B1-A1F0EE71EE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