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陽春
作業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是師生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師常規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以少而精的高質量作業取代簡單、機械、重復性的作業,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教師該如何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真正促進學生發展呢?
一、作業的設計
精煉性 作業設計的精煉性離不開“質”和“量”兩個字。教師應注意作業的“質”,根據學情研究教材,確定練習方向,讓作業具有目的性、針對性、代表性。同時,作業也不是寫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如果學生花費很長時間在重復性的練習上,不僅沒辦法得到提高,還會產生厭倦的情緒,所以教師應注意作業的“量”,要嚴格控制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在布置書面作業時既要考慮自己所任學科的作業量,又要考慮其他科目的作業量,以適量性為主。
多樣性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應設計基礎性、提高性、特色性、實踐性的不同練習,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有的學生雖然不善解題,但他們在動手操作這方面卻大有優勢,我們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一內容時,我布置了“巧手繪世界”這一作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將平移、旋轉、軸對稱這些生硬的數學名詞,變成了一幅幅豐富有趣的圖畫和精彩的剪紙,可謂創意無限!
作業的多樣性不僅體現在內容上,還體現在形式上。在教學時,教師也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合適的題型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例如,在教學“簡單的周期”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填空、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自主設計一組按周期規律排列的圖形這幾種題型,學生們興致勃勃,課堂氛圍良好,教學效率也有所提升。
差異性 不同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各有不同,基于此,分層作業應運而生。教師可設計分層作業,包括基礎作業、拓展延伸作業和學科能力培養作業?;A作業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完成,拓展延伸作業一般是拓展題,學科能力培養作業如數獨、講故事、動手操作演示等,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高效性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開展一題多變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探索出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不再就題論題,而能做到多思多變。
除了一題多變,我們還講究一題多解,提倡用多種方法解答同一道數學題,不僅能幫助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二、作業的批改
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批改作業這一環節不僅能夠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還能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從而查漏補缺。在批改作業時,教師的評價性語言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的肯定或者鼓勵是學生努力完成作業的助推劑。如今,作業批改不再是評判,而是成為一種對話,一個學生與教師交流知識和情感的信箱。多樣化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讓學生了解自己 批改完學生的作業后,教師應及時反饋當日批改情況,將優秀作業發布到班級群。對進步較大的學生提出表揚,對存在問題的學生提出建議,讓學生根據當日作業情況進行調整,不斷提高自己。
傳統的紙質作業強調學業成績的精確和客觀,教師習慣對的打“√”,錯的打“×”,學生也只重視分數,對錯題往往選擇無視,而面批就是解決這一現象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學生能集中于自己的作業批改情況,從而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當教師在課堂中評講作業時,學生就有了聽課的側重點。
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靜思細想,明白作業不僅可用于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應成為師生對話的場所、師生交往的平臺、促進學生發展的平臺,讓作業成為維系師生情感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