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北京電影學院,北京 100088)
電影教育起源于電影業發展的客觀需要。20世紀20年代,國產電影事業勃興,“吾國電影事業,大有一日千里之勢”,各電影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據統計,1926年僅上海一地有電影公司三四十家,各電影公司競爭激烈,急需大量電影人才尤其是電影演員。隨著電影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提升,作為職業的吸引力增加,眾多男女青年和社會人士紛紛“以一顯身銀幕上為快”,電影學校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投身電影界的重要途徑。20世紀20年代也是我國電影教育的萌芽時期,繼1922年3月明星影片公司創辦并附設明星影戲學校后,各電影公司或私人創辦的電影學校層出不窮。然而,早期“電影學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研究電影藝術、造就人才的不少,而以辦學為名行騙、斂財的也不在少數。據1927年1月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鑒》統計,當時有電影學校近20家,這些電影學校少數由私人創辦,或大多附設于影片公司內,組織不健全,“教師缺少經驗,課程又不能完美,焉能有成”,因此,早期電影學校的生命周期普遍不長,最多僅持續數年。
貝蘭女士(Miss Naomi Bailey,生活中稱Mrs.Booth,又譯“蓓蕾女士”“佩蘭女士”“白麗女士”等)自1923年冬來華,至1926年2月在上海去世,在我國活動前后僅有不到三年時間。貝蘭女士在我國的主要電影活動包括創辦貝蘭電影傳習所、主持“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和籌辦中美電影公司,其中,“貝蘭電影傳習所”是貝蘭女士于1924年6月在上海私人創辦的一所電影學校,辦學特色鮮明、辦學宗旨突出,這也是目前已知的外國人在中國設立最早的電影學校,為我國早期電影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然而,人們對于這所早期電影學校的認識極為有限,目前,學界一般從《中華影業年鑒》之說,誤認為“貝蘭電影傳習所”和“美亞電影傳習所”是兩所不同的電影學校,而有關貝蘭女士在華的主要經歷、具體辦學情形及其對于我國早期電影業發展的貢獻等研究多付闕如。由于對基本史實及發展線索缺乏梳理,細致深入的分析評價更是無從談起;同時,對于貝蘭女士創設貝蘭電影傳習所、籌辦中美電影公司和中美電影研究社等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缺乏論述。加強對于這一個案的研究,對于探索我國電影教育的早期發展狀態、還原中美兩國電影交流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據筆者考證,美國貝蘭女士的英文全名為Naomi Sutherland Bailey,1893年9月生于美國紐約洛克波特(Lockport),16歲投身銀幕從事戲劇行業。貝蘭女士早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與紐約和美國東部海岸的眾多小型戲劇公司合作,具有多年戲劇訓練和豐富的制作成就,來華前已經成為當時美國最優秀的獨幕劇(one-act plays)導演之一。貝蘭女士是美國戲劇公司“Washington Square Players”的創辦者之一(“Theatre Guild”的前身),在“Bandbox Players”“Caravan Players”等多家公司從事戲劇導演和表演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她發明過很多獨特的燈光及舞臺效果,曾經一度被認為屬于大膽的“未來派”(futuristic)藝術,這些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后來在百老匯和銀幕上被普遍運用。1917年,貝蘭女士到美國好萊塢從事電影工作,與多位好萊塢著名導演交往密切,曾經參演美國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自導自演的滑稽短片《快樂的一天》(’),該片于1919年12月15日在美國上映,貝蘭女士在其中飾演游船乘客(boat passenger)之一。

圖1 貝蘭女士(Miss Naomi Bailey,1893—1926)
貝蘭女士富有人格魅力,交際廣泛,畢生從事戲劇和電影工作,具有深厚的戲劇表演、導演功底,以及美國好萊塢的從業經驗,與好萊塢著名導演交往密切,這些都無疑是貝蘭女士來華進行電影活動最好的“噱頭”。事實也證明,貝蘭女士的早年經歷和個人特質為她后來創辦電影學校和籌辦電影公司等活動奠定了重要基礎。
20世紀20年代,外國人在我國上海創辦的電影學校主要有“貝蘭電影傳習所”和同時期稍晚的“奧斯曲萊影片公司中西影戲學校”(Astra Film School,又譯“阿斯特拉電影學校”)兩所。貝蘭女士來華時,我國電影藝術正處于萌芽時期,各電影公司急需電影演員,“電影演員為目下各家電影公司所急需,唯缺乏真正之電影藝術演員,以其未曾受過真藝術也”,貝蘭電影傳習所時時以“電影藝術”為號召,“足下有表演電影之面容,更無論何人均有為電影明星之希望,美亞電影傳習所為教授真正電影藝術之所”,后期的廣告用語有時更自稱為“中國唯一之電影藝術專門學校”。奧斯曲萊影片公司中西影戲學校是一所以電影美術為主的電影學校,為招徠學員,招生廣告體現出明顯的功利性,“影戲美術專家歲入極豐,遠非他種職業可比”,這所電影學校開設音樂、舞蹈唱歌、化裝及演藝、裝潢布景服飾等課程。
1923年冬,貝蘭女士“奉美國高爾溫電影公司之命,來華調查中國電影事業”,在美國富商C.H.Getts(G君)的支持下,計劃在上海攝制影片。因攝制影片需要大量演員,1924年6月,貝蘭女士在上海福煦路221號洋房創辦“貝蘭電影傳習所”(遷址后改稱“美亞電影傳習所”,又譯“美亞影戲學校”“美美電影傳習所”“美華電影傳習所”“美華電影學校”等,早期外文翻譯不統一,都從英文名“The American Oriental School of Acting”翻譯而來,以下統稱“貝蘭電影傳習所”),招收男女學員,“教以種種電影學術,務使于最短時間內卒業,以便實行攝演其已編排之劇本”,聘請著名小說家張舍我擔任該校編劇及說明事務。
自1924年6月10日起,貝蘭電影傳習所在《申報》《新聞報》連日刊登招生廣告,“以教授電影學術,于最短時間內養成演員攝演影片為目的”。貝蘭女士以“美國電影明星”“美國好萊塢導演名家”為名進行廣告宣傳,對于當時希望跨入電影界的廣大社會人士具有極強的號召力。貝蘭女士認為人人有天賦、人人可通過培養成為演員,為便于招收學員,貝蘭電影傳習所對學員的性別、年齡和學歷等均無特殊要求,凡是“有志電影事業者”,不限男女均可報名,學員報名繳費后即可上課。貝蘭電影傳習所于1924年6月17日晚8時正式開始授課,“來學者頗形踴躍,大都為熱心藝術、受有教育之少年與大家閨秀,現因原有所址不敷學生上課及實習之用”,租賃九江路14號大陸報館二樓寫字室一間,1924年6月25日遷至新址上課。因條件限制,“本所不備膳宿”。貝蘭電影傳習所遷址后擴大招生規模,繼續招收男女學員,除原有班級外,添設“跳舞班”。后來因學員日眾、班數增多,1925年3月,跳舞班另聘歐洲跳舞名家山桑夫人(Mrs.Sandor)教授各種新式步法。
早期由外國人創辦的電影學校,對學員的外語水平有一定要求。貝蘭電影傳習所教學語言“中英語并用”,“美人指導,華語表演”,奧斯曲萊影片公司中西影戲學校“英法及中國言語均可通用”。早期電影學校為盡快造就電影人才,都屬于短期職業培訓性質,學習期限長短不一,一般持續數星期至數月不等。貝蘭電影傳習所的課程分為初級課程(minor course,五星期)、高級課程(major course,五星期)和畢業課程(graduation course,六個月),“以切實為宗旨,數月可成全材”。貝蘭電影傳習所的授課時間靈活,且多在晚間授課,盡可能滿足社會在職人員的學習需求。為吸納學員,收費較為低廉,例如1925年2月登報招收學員,“選取新年特別班學生一百名,學費四星期收大洋五元”。
我國早期國產影片帶有濃厚的文明戲色彩,電影演員多由京劇或文明新劇演員擔任,演員表演、服裝和布景等未完全脫離文明新劇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電影藝術逐漸擺脫“文明戲化”的窠臼,社會對于新劇演員擔任電影演員普遍持懷疑態度,認為“新劇重做作,電影則純屬內心表演”,在國外尤其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下,我國國人“始知影戲中有所謂導演,有所謂化妝術,更有所謂內心表演、攝影巧技等,不禁如大夢初覺,頓悟影戲乃為一種有組織的藝術”。貝蘭電影傳習所是貝蘭女士在上海私人創辦和管理的電影學校,她為這所電影學校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貝蘭電影傳習所的辦學活動在當時取得成功,“一時聞名,求學者數百人”。貝蘭電影傳習所也是當時上海乃至國內最早系統訓練銀幕技巧和職業化裝術的電影學校之一,以培養專業的電影演員為主要目標,所開設的課程包括理論與實習兩部分。“該校分初高二級,男女兼收,五星期畢業,學費初級拾元,高級廿(二十)元。初級科目分五種:一電影表演原理、二面部表演術、三純正的與編奇的個性描寫法、四電影編制法、五攝影機前之實地表演。高級科目同上,唯較深而詳盡,授課時間亦多,初級所學都電影要旨,高級加設電影機械學,分一攝演術、二布景術、三影片說明與接片、四導演術等四種。”貝蘭女士在美國戲劇、電影領域從業多年,尤為擅長面部表演,貝蘭電影傳習所開設的課程雖以電影表演為主,電影導演、攝影等亦有涉及;研究與實習并重,重視電影技術,教學管理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已具現代電影學校的雛形。
為擴大貝蘭電影傳習所的社會影響力,吸納更多學員,同時為即將成立的“中美電影公司”物色演員,1924年9月,貝蘭女士與鄰近的《大陸報》()在國內首次發起“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Screen Beauty Contest,又譯“銀幕競賽團”“電影演員照片競賽會”),“為吾國電影界之創舉,不論電影演員或非演員,均可加入”,比1924年12月《民國日報》發起的“電影演員比賽會”更早,在當時我國電影界有“開風氣之先”的意義。這項“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由貝蘭女士主持評定,僅針對中國男性和女性,主要依據參賽者的照片進行評判,“擇其面貌美麗、姿勢優美者,每星期各選出二張,一男一女,登于《大陸報》之插畫上,并在維多利亞戲院制成幻燈照片,映于觀眾之前,作為名譽獎,此為初選;再一季或半年后,舉行總選,由初選中擇出最優者三男三女,并分等列,第一等(一男一女)得在中美電影公司充重要角色,并在美亞電影傳習所高級免費學習六月,第二等得在美亞電影所讀高級五星期免費學習,第三等為初級免費學習五星期”。比賽自1924年9月底開始持續數月,安排縝密細致,目的是為制作國產影片評選出理想的電影演員。1925年2月,“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最終選舉李曼麗(Miss Mary Lane)為女性冠軍,她求學之時起便立志成為電影明星,貝蘭女士評價她“擁有真正的銀幕素質(possesses real screen qualities)”;男性冠軍William Hsu(中文姓名不詳),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他對于電影表演有濃厚興趣,被認為“有成為出色演員的可能(has the possibilities of an excellent actor)”。

圖2 “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參賽券[22]
貝蘭女士對于電影藝術始終堅持高標準,對待貝蘭電影傳習所的學員極有耐心,熱心幫助學員尋找適合的角色,“自該電影傳習所創立以來,中國電影人材,由貝蘭女士之訓導而成者,已屬不少”。貝蘭女士通過招生廣告招募,或通過“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選拔的若干學員,經過貝蘭電影傳習所的培養,后來成為我國早期電影界最優秀的電影明星,如黎明暉、朱飛、楊愛立和李曼麗等。經常有出色的學員被各大影片公司選中而擔任重要角色,例如高級班學員黎明暉被大中華影片公司聘請主演影片《戰功》,朱飛參加“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并獲選進入貝蘭電影傳習所高級班學習一個月,“既從美國貝蘭女士游,藝益精進”,進入英美煙公司影片部拍攝《一塊錢》《三奇符》,后來主演明星影片公司《空谷蘭》《梅花落》《白云塔》等影片,善于面部表演,成為無聲電影時代炙手可熱的“首席小生”。“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冠軍李曼麗“為美國影戲明星貝蘭女士之高足,操英語甚流利,尤善舞蹈”,因主演英美煙公司影片部《柳碟緣》《情天終補》得名,擅長演唱京劇《虹霓關》《玉堂春》和表演歌舞而轟動一時,“蓋其悲哀之表演,實足與名重一時之王漢倫爭雄于中國電影界也”。

圖3 “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冠軍
1923年冬,明星影片公司因影片《孤兒救祖記》公映大獲盈利而轉危為安、根基鞏固,國內電影界自此進入攝制長故事片的階段,“國人對于影戲事業之觀念由此遂達于狂熱時代”,各影片公司紛紛成立,擴充招股。1924年11月,上海富商陳琴蓀、邵樹基等人發起組織“美心電影公司”,附設“美心電影研究會”,“即系該公司之特約演員,且曾受美亞傳習所貝蘭女士之教授者”。1924年下半年,英美煙公司影片部開始拍攝“中國影片”,攝影、導演均由美國人詹森(William H.Jansen)擔任,從貝蘭電影傳習所物色演員楊愛立、李曼麗等人,拍攝《一塊錢》《神僧》等故事片,貝蘭女士擔任英美煙公司影片部的制片人。
貝蘭女士積極創辦電影學校并取得一定實績,因主持“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獲得社會關注,1924年10月,貝蘭女士與張舍我、C.H.Getts(G君)等人籌備組織“中美電影公司”(Oriental Films,又稱“中美電影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美華影片有限公司”),“已將就緒,并向法國定購攝影機一架”。中美電影公司附設“中美電影研究社”,以提倡電影事業、造就演員人才為宗旨,先后兩次征求男女社員,“特聘游美返滬、富有電影學識者指導面部表演暨一切電影藝術,成績頗有可觀”。中美電影公司積極“籌備試行攝片”,然而該公司在“未得實在成績”之前,招收股份極為謹慎,僅組織社員專心研究劇本,這與當時國內電影界盲目投機、因陋就簡之風形成鮮明對比。

圖4 美華影片有限公司(1) 參見:Oriental Films,出自The North-China Desk Hong List(《字林報行名簿》),上海字林西報1926年版,第293頁。
1925年春,中美電影公司獲得懷德夫婦斥巨資贊助,在美國注冊立案,“專以制造‘中國的’影片、發揚中國文化暨經理歐美著名影片公司出產品為宗旨”。中美電影公司計劃攝制影片《西太后》,“借以表揚中國之文明藝術”,德齡公主現身銀幕扮演“西太后”一角,兼美術顧問與副導演,貝蘭女士為總導演,張舍我任副導演,“不幸五卅案起,百務停頓,美華之進行遂受一極大打擊,荏苒數月,損失綦巨。顧懷德等猶不以為意,進行益力,已而布置略備”,中美電影公司在國內公開招收華股,貝蘭女士亦積極參與懷德夫婦的電影項目,1926年2月2日,貝蘭女士突然因感染天花在隔離醫院(Isolation Hospital,又稱“工部局醫院”)去世,“于是股東觀望,懷德、G君、舍我等亦無復有以前之勇氣,于是哄傳一時之美華電影公司,遂以解散聞矣”。
20世紀20年代,國產電影事業勃興,電影藝術逐漸脫離戲劇傳統的影響而獨立發展,“輿論界都以銀幕與新劇不能合作”,“導演上則多效尤歐美名導演家之杰作,利用深刻的表情與一種小動作,較以前出品有天壤之別”。20世紀20年代是無聲影片繁榮興盛的時代,無聲電影主要是視覺的藝術,表演在其中占據重要位置。表情動作是傳遞情感最為重要的手段,而具有純熟的銀幕技巧和唱歌、跳舞功底的電影演員無疑會受到歡迎,貝蘭女士來華后的電影活動,尤其是貝蘭電影傳習所的辦學活動,探索電影表演的特殊規律和獨特表現形式,為電影演員的專業化培養探索出一條新的途徑。
美國貝蘭女士是中美兩國在戲劇、電影領域早期交流的典范,她來華的理想是為美國電影市場制作具有東方特色的古裝影片,希望在電影創作中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故事。為此她準備了若干劇本,計劃攝制當時國內電影界流行的古裝影片。盡管貝蘭女士組織中美電影公司、攝制古裝影片的目標最終沒有實現,然而她在電影教育領域開啟了中美兩國早期交流的新篇章。20世紀20年代,貝蘭女士將美國戲劇界和好萊塢的從業經驗引入我國,運用她多年在戲劇、電影領域的豐富從業經驗開展辦學活動,她在上海私人創辦和管理的貝蘭電影傳習所是第一所外國人在我國創立的電影學校,教學管理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已具現代電影學校的雛形。此外,貝蘭女士還主持我國電影史上首次“電影演員美麗比賽會”,選拔和培養了若干我國電影界早期的電影明星,為我國早期電影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