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振 巫雁丹 陳樹林
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廣東英德 513000
單純性腎囊腫屬良性病變,早期無典型癥狀及特異性表現,大部分患者于體檢時發現,以單側囊腫較為多見。 大量數據顯示[1-2],單純性腎囊腫發病率約為5%,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臨床認為單純性腎囊腫的發生可能與局部腎小管阻塞等因素密切相關。 若其體積較大,或已出現腎實質壓迫等癥狀,可采用手術治療[3-4]。既往傳統手術在單純性腎囊腫治療中切口較大、術后恢復慢、并發癥較多,使其在臨床應用中存在局限性。近年來, 微創手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及發展,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經皮腎囊腫穿刺去頂術及腹腔鏡術式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操作簡單等特點,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5]。鑒于此,為進一步明確兩種手術在單純性腎囊腫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對比兩種術式的可行性,旨在選擇最佳手術方式。
回顧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5月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9 例單純性腎囊腫患者的臨床資料, 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經皮組(24 例)及腹腔鏡組(25 例)。 經皮組中,男12 例,女12 例;年齡48~72 歲,平均(56.99±2.98)歲;體重指數21.4~28.9 kg/m2,平均(25.27±1.64)kg/m2。腹腔鏡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齡24~73 歲,平均(57.02±2.18)歲;體重指數21.3~29.2 kg/m2,平均(25.34±1.67)kg/m2。本研究獲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術前均經泌尿系統彩超、雙腎CT平掃,或增強掃描明確診斷為腎囊腫;②病歷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①為多發性腎囊腫;②存有囊性腎腫瘤;③腎臟解剖結構異常;④伴有腎結石等其他泌尿系統疾病;⑤心肺及凝血功能障礙;⑥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經皮組采用經皮腎囊腫穿刺去頂減壓術:行全身麻醉,術中保持健側臥位,將腰部墊高,常規消毒鋪巾;于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在腋中線及腋前線之間尋找囊腫區域, 待找到囊腫后于中心處進行穿刺,拔出針芯,待囊液滲出后將導絲插入穿刺針鞘中;完成上述操作后退出針鞘,切開穿刺點皮膚,控制長度約為1.5 cm,隨后在導絲引導下應用筋膜擴張器擴大切口,置入可剝離鞘,順著導絲進一步F24 外鞘,將電切鏡插入,觀察囊內具體情況;區分囊腫壁與腎實質之間的分界線,游離腎囊腫表面至腎實質與囊腫的交界處,再次經囊腫內部,每隔1 cm 使用電極與分界線處做好相關標記,并沿著標記點剜除方式切除腎實質外囊腫壁,經剝皮鞘取出;觀察手術區域是否出現出血,放置腎周引流管,手術結束。 腹腔鏡組采用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麻醉方法及體位擺放均與穿刺組一致,于腋中線髂嵴上方的二橫指處做長度為2.0 cm的手術切口,使用大彎血管鉗切開皮下組織,逐層分離皮下肌肉組織直至后腹膜腔; 將自制氣囊放入,注入500 ml 氣體后留置5 min, 隨后擴大后腹膜腔,分別置入3 個Trocar,維持氣腹壓為13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鏡鞘;分離剔除腹膜外脂肪,使用超聲刀切開Gerota′s 筋膜,游離腎臟,分離腎周脂肪組織尋找囊腫,破囊后使用吸引器將囊液吸出,距離腎實質0.5~1.0 cm 處將囊壁切除, 觀察囊腔與腎臟情況,對創面行電凝止血;明確無活動性出血后放置腎旁引流管,逐層縫合手術切口,手術完畢。
①圍手術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 ②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6]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 測評時于長度為10 cm 的尺子上刻上10 個刻度,0 分表示無痛,10 為疼痛無法忍受,患者于尺子上標出最為貼近自身疼痛的刻度,以表示疼痛程度,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 ③并發癥:左下肢股總脛后靜一過性稀釋性血紅蛋白降低、腰背部疼痛、皮下氣腫、切口麻木不適等靜脈血栓形成、假性囊腫。 ④復發率:對患者進行6 個月隨訪,觀察單純性腎囊腫復發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當理論頻數<1 時采用Fisher 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皮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鏡組,術后引流量大于腹腔鏡組,VAS 評分低于腹腔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的比較(±s)
注 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術后住院時間(d) VAS 評分(分)經皮組(n=24)腹腔鏡組(n=25)t 值P 值24.52±5.29 43.68±7.87 9.959<0.001 3.68±0.79 14.28±2.43 20.355<0.001 68.95±10.83 36.72±9.46 11.108<0.001 6.96±0.87 8.96±0.82 8.284<0.001 2.89±0.75 5.58±0.94 11.044<0.001
兩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復發率的比較[n(%)]
單純性腎囊腫多發于成年患者,隨著囊腫體積不斷增大,可對腎實質形成壓迫,從而對腎功能造成影響,及時采取積極的治療干預尤為重要。 既往臨床針對單純性腎囊腫多采用的開放性手術進行治療,但會給患者機體帶來較大程度的創傷,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無法確保治療效果[7-8]。 因此,選擇一種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的手術方法對改善單純性腎囊腫患者病情及預后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腹腔鏡組,經皮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引流量較多,VAS 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手術均可治療單純性腎囊腫,與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相比,經皮組手術操作方法簡單,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術后疼痛感更輕,并發癥少,可為術后恢復提供有利的條件; 但經皮組患者在手術中屬于單孔操作,為降低術后復發率,這就要求手術操作者在手術過程中需尤為注意囊腫切除范圍。腹腔鏡技術在單純腎囊腫手術中得到較好的應用,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且手術中對于單側腎多發(不同象限、次個囊腫<4 cm)可以同期處理,操作者于腹腔鏡下便可直接切除囊腫,但腹腔鏡手術操作精細度較高,這就要求操作者具有豐富的操作經驗及操作技能[9-10]。 經皮腎囊腫穿刺去頂減壓術術中無需游離腎臟周圍組織,用電切剜除的方式切除囊壁,能夠有效達到腎囊腫去頂減壓[11-12]。但與后腹腔鏡手術相比,經皮組術中因無需游離過多的腎周脂肪組織,術后腎周脂肪覆蓋在囊腔上,較易形成假性囊腫改變。 另行經皮腎囊腫穿刺去頂減壓術時對患者篩選要求較高,如囊腫需位于腎臟背側或靠近背側的單純性腎囊腫,若囊腫位置發生偏差,則治療效果將受到影響,故在做手術操作中需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13-15]。
綜上所述,兩種手術均可有效治療單純性腎囊腫,其中經皮腎囊腫穿刺去頂減壓術操作簡單,術后疼痛感較輕,并發癥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