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麗娟
江西省上饒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江西上饒 334000
雙相情感障礙常表現(xiàn)為躁狂和抑郁混合發(fā)作,并伴有生理、心理、認知、行為等方面的異常變化[1]。在疾病的發(fā)作期及緩和期均會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使患者正常的生活能力及社會功能急劇下降, 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導致患者家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臨床上常采用藥物治療來減輕患者病情,但患者仍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敵意等負性情緒,因而常配合護理干預改善其心理問題[3]。 雙軌道互動模式是通過聯(lián)合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gòu)與醫(yī)院,形成兩條干預軌道,從而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持續(xù)性護理。而情景式交往訓練是通過將生活中的溝通場景再現(xiàn), 以提高患者溝通能力及技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情境式交往式干預聯(lián)合雙軌道互動護理對青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情緒癥狀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江西上饒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 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40 例)與對照組(40 例)。 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18~50歲,平均(22.43±3.17)歲;疾病類型:雙相Ⅰ型障礙21 例,雙相Ⅱ型障礙19 例;病程6~24 個月,平均(9.24±2.29)個月。實驗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18~50歲,平均(21.23±3.12)歲;疾病類型:雙相Ⅰ型障礙24 例,雙相Ⅱ型障礙16 例;病程6~24 個月,平均(9.45±3.48)個月。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雙相情感障礙診斷標準[4];②通過藥物治療,患者病情處于緩解期;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及溝通障礙的患者;②合并嚴重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的患者;③腦器質(zhì)性病變引發(fā)的精神障礙。
對照組給予雙軌道互動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院內(nèi)專科護理。 ①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及飲食生活指導:醫(yī)生為患者講解雙相情感障礙疾病相關知識及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減輕患者的焦慮程度。 為患者講解如何均衡飲食,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患者白天適當進行室外活動。 ②心理支持:對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患者給予心理疏導,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指導患者家屬鼓勵患者,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③定期監(jiān)測患者肝功能、腎功能。為患者進行安全教育,避免患者接觸危險物品。 提高患者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其進行社會實踐,出院后對其進行每月一次的電話隨訪,患者每隔1 個月復查一次。(2)社區(qū)護理。出院后社區(qū)護理人員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對患者進行每周一次的隨訪,監(jiān)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評估患者身心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力,對于病情反復患者給予專業(yè)心理疏導。社區(qū)護理人員聯(lián)合醫(yī)院護理人員定期組織健康教育知識講座,促進患者掌握疾病自我管理方法,通過日常生活技能訓練來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能力。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情境式交往式干預,具體如下。 ①建立護理干預小組:組員由主任醫(yī)師(1 名)、主管護師(1 名)、護師(2 名)、心理治療師(1 名)組成。 醫(yī)生對患者疾病進行有效治療及量表測定。 心理治療師負責指導患者交往訓練,心理疏導工作。 護理人員負責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協(xié)助及指導患者的情景式交往訓。小組成員組織共同學習情景式交往干預模式的相關知識。 ②具體實施:情景式交往訓練:醫(yī)護人員全面了解患者身心狀況,在患者病情處于緩解期時,根據(jù)患者的基本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情景式交往訓練方案。首先為患者講解人際交往在疾病復發(fā)過程中的重要性,使患者了解情景式交往訓練的作用, 提高患者的積極性。 隨后采用播放相關視頻、講解溝通技巧、角色扮演等方法為患者展現(xiàn)出生活中溝通場景,以生活實例訓練患者,使患者體驗不同角色面對問題與沖突時的感受,并學會應對方法,使患者掌握正確溝通的方式,提高其控制負面情緒的能力。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2 個月。
1.3.1 焦慮程度 采用漢密爾頓抑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e scale,HAMA)[5]來評定患者焦慮程度,共14 項條目, 每個項目評分0~4 分,25~30 分為中重度焦慮,7~25 分為輕度焦慮。
1.3.2 抑郁程度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6]來評定患者抑郁程度,共17 個條目,每個項目評分0~4 分,7~24 分為輕度或中度抑郁,>24 分為嚴重抑郁。
1.3.3日常生活能力評價 通過日常生活能力障礙量表[7]來進行評定,總分0~56 分,≥22 分為生活能力明顯存在障礙;17~<22分為生活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14~<17 分為生活能力基本正常;<14 分為生活能力正常。 評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抑郁及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抑郁及焦慮評分低于本組干預前,且干預后實驗組的抑郁及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抑郁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焦慮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15.12±4.38 14.89±3.57 0.257 0.798 10.34±2.45a 12.63±2.82a 3.877<0.001 22.52±4.12 21.43±4.25 1.165 0.248 14.78±3.37a 18.34±3.56a 4.593<0.001
干預前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礙評分低于本組干預前,且干預后實驗組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障礙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障礙評分比較(分,±s)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20.15±3.12 20.43±2.87 0.418 0.678 14.27±2.54a 17.84±3.71a 5.022<0.001
雙相情感障礙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者多認為與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心理因素有關[8]。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躁狂發(fā)作急性期或抑郁期均易出現(xiàn)自殘、自殺等行為[9],對患者社會功能及家庭和諧造成嚴重的影響,且此疾病治療的過程較長,易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導致患者病情加重[10]。 因此本研究通過情景式交往聯(lián)合雙軌道互動模式護理對患者實施干預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質(zhì)量。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在干預兩個月后,抑郁和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情景式交往聯(lián)合雙軌道互動模式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焦慮及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其原因在于,實驗組患者在情境式交往訓練中,通過在不同情景下的角色扮演,體驗不同角色面對問題與沖突時的感受,學會與他人溝通的正確方式,增強患者控制調(diào)節(jié)負性情緒的能力[11]。 以生活實例協(xié)助患者掌握如何正確表達自我的方法, 面對家庭矛盾時如何正確處理,使患者學會理解他人。 將掌握的溝通技巧成功運用于交流中從而樹立患者自信心,緩解患者的抑郁及焦慮的情緒,增強其面對緊急事件的應對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12]。 而雙軌道互動模式是住院護理的延伸[13],在患者出院后,社區(qū)護理人員為患者錄入個人信息,建立健康檔案,進行每周一次的隨訪工作,因而能夠密切關注患者出院后的病情變化,對患者出院后的信息全面掌控,社區(qū)護士能夠及時解決患者在出院后出現(xiàn)的身心問題[14],為患者提供專業(yè)的護理。 不僅能夠減少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還能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15-16]。
綜上所述,情景式交往干預聯(lián)合雙軌道互動護理能夠有效減輕雙相情感障礙青年患者焦慮及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增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