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藝
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院,廣東深圳 518019
心臟外科手術是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冠心病以及心臟腫瘤等疾病的常用策略[1]。心臟外科手術技術目前已經較為成熟,但此類術型對患者機體病理生理方面,比如呼吸(肺)、心臟大血管功能、縱膈豐富的神經反射等影響較大, 實施心臟外科手術,需要滿足麻醉的條件。 但心臟外科手術麻醉風險高、處理難度較大,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考驗。目前,可用于心臟外科手術的麻醉方式較多, 但若護理不當,易增加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威脅患者生命健康[2]。如何采取有效的麻醉護理方案,提高麻醉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因此,本研究選取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06 例心臟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常規麻醉護理為對照,探討優化麻醉護理對心臟外科手術患者麻醉質量的影響研究心臟外科手術患者接受優化麻醉護理后的效果。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06 例心臟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253 例)和優化組(253 例)。 參照組中,男153 例,女100 例;年齡24~64 歲,平均(50.23±6.52)歲;手術類型:瓣膜置換術62 例,室間隔修補術73 例,升主動脈置換術118 例。優化組中,男163 例,女90 例;年齡23~65 歲,平均(50.21±6.17)歲;手術類型:瓣膜置換術64 例,室間隔修補術70 例,升主動脈置換術119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 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需行心臟外科手術治療者,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年齡≥18 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標準為Ⅱ~Ⅳ級。排除標準:①精神病患者;②有麻醉禁忌證者;③藥物過敏者;④肝臟腎臟等功能不全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⑥手術禁忌證者。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后完成插管、靜脈復合。 入室后開放上肢靜脈、橈動脈。 采用5 mg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生產批號:20170524,規格:1 ml∶5 mg)、0.5 mg/kg 阿曲庫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生產批號:20170411,規格:25 mg)、0.3 mg/kg 依托咪酯(浙江九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107,生產批號:20170312,規格:10 ml∶20 mg)、1 μg/kg 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生產批號:11A10101,規格:1 ml∶50 μg)進行麻醉誘導,麻醉效果滿意后,行氣管插管,靜脈監測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股動脈壓,于右側頸內靜脈放置上腔靜脈引流管、經纖維支氣管鏡定位,使用雙腔氣管導管,心尖、 左側肩胛下貼體表除顫電極。 靜脈泵注4 mg/kg丙泊酚(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0305,生產批號:10QD5379,規格:20 ml∶0.2 g)、8 μg/(kg·min)阿曲庫銨,術中吸入1%~2%七氟醚(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2,生產批號:21101331,規格:120 ml)以維持麻醉。
1.2.2 護理方法 參照組護理方案:實施常規麻醉護理策略,即協助開展麻醉相關護理、生命體征檢測、簡單的口頭教育等。
優化組護理方案:實施優化麻醉護理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①手術前。 主動、耐心與患者進行交流,介紹手術采取的麻醉方法、所需要的麻醉藥物,說明麻醉的基本流程, 強調麻醉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消除患者對麻醉的不確定感,減輕恐懼。 叮囑患者相關注意事項時,應注意目光專注,語言清晰明確,獲取患者的認可,積極主動依從治療和護理。②麻醉前。提高風險意識,做好交接,明確麻醉護理的重點事項,避免遺漏。進入手術室后,采用保溫毯等為患者進行保溫,避免肢體大范圍暴露,輸入液體進行加溫。 舒緩患者的情緒,給予輕聲安慰,確保患者情緒平穩。始終鼓勵患者。根據患者具體的麻醉方法、手術術型,采取舒適的體位,同時在關節、骨隆突的地方采用海綿墊或軟枕進行保護,對持續受壓部位進行按摩,防止壓瘡發生。穿刺、注射等各項操作應注意動作輕柔,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減輕患者的不適感。準備好加溫儀器,確保術后及時恢復患者體溫,以促使患者盡快蘇醒。 期間還需注意呼吸道護理,針對大量痰液患者,進行排痰,對于符合拔管條件的患者,及時拔管,并清潔呼吸道分泌物。合理回收自體血,并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精準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同時提高風險意識,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備好搶救物品。③麻醉后。嚴密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做好體位護理,防止墜床,注意做好管道護理,避免管道脫落,確保管路通暢,待患者蘇醒后,注意疏導患者的情緒狀態,促使其情緒平穩。
兩組患者均護理7 d。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麻醉效果優良率。評價指標包括:優——麻醉阻滯完全,鎮痛鎮靜效果好,不需要麻醉藥物輔助;良——鎮痛鎮靜效果一般,還需要其他麻醉藥物輔助;差——鎮痛鎮靜不完善,需要其他麻醉藥物輔助[4]。 臨床麻醉效果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氣管插管所需時間、麻醉質量評分。 麻醉質量參考麻醉質量評價量表[5]進行評價,最高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麻醉質量越佳。③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類型包括躁動、呼吸抑制、胃腸道不良反應。 ④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護理滿意率。 采用紐爾卡斯護理滿意度[6]進行評價,最高分為95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越佳。 評分>80 分,可評定為很滿意;評分60~80 分,可評定為一般滿意;評分<60 分, 可評定為不滿意。 麻醉護理總滿意率=(很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優化組患者的臨床麻醉效果優良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麻醉效果優良率的比較[n(%)]
優化組患者的氣管插管所需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化組患者的麻醉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氣管插管所需時間、麻醉質量評分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氣管插管所需時間、麻醉質量評分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氣管插管所需時間(min) 麻醉質量評分(分)參照組優化組t 值P 值253 253 21.62±4.35 14.58±2.32 22.7136<0.0001 91.33±1.19 95.15±3.04 18.6119<0.0001
優化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優化組患者的麻醉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麻醉護理總滿意率的比較[n(%)]
臨床研究表明[7],普通麻醉護理模式下,醫務人員責任心和護理服務意識不強,僅僅是協助麻醉相關護理、生命體征檢測、簡單地口頭教育,而患者缺乏心臟外科手術麻醉相關的醫學知識[5],負面情緒較重,易影響配合麻醉的依從性,導致遵醫依從性下降,干擾手術順利進行,甚至導致不良反應發生,影響療效及預后,護理滿意度較差[8-10]。 因此,有必要對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優化, 以提高心臟外科手術麻醉護理質量和服務效率[11-13]。 優化麻醉護理模式屬于一種護理質量高的新型護理模式[14]。 因此,本研究探討優化麻醉護理對麻醉質量的影響價值, 以明確更佳的麻醉護理方案。
本研究結果發顯示,優化組患者的臨床麻醉效果優良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化組患者的麻醉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化組患者的麻醉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化組患者的氣管插管所需時間短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化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心臟外科手術患者接受優化麻醉護理更具有優勢。 具體而言,一方面,檢查前,重視患者心理和精神層面的護理需求,增強利用優化麻醉護理策略為患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15-17],減少對麻醉、手術的恐慌感,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麻醉;其二,麻醉前,提高責任心和風險意識, 促使麻醉工作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其三,麻醉后,充分保證麻醉后的安全,降低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18-19]。心臟外科手術難度較大,對麻醉整體配合要求較高,麻醉護理配合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手術效果。 馬燕利等[20]的研究中,回顧性分析13 例心臟外科手術資料,總結心臟外科手術的麻醉護理配合經驗發現,心臟外科手術難度較大,對麻醉整體配合要求較高,麻醉護理配合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手術效果。 本研究結果與馬燕利等[20]相似。
綜上所述,心臟外科手術患者接受優化麻醉護理后,可取得更佳的麻醉效果,提高麻醉質量,降低麻醉不良反應率,患者對麻醉護理的滿意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