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章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ICU,廣東肇慶 526020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能夠為重癥以及昏迷患者提供有效治療設備以及治療環境,為患者提供可靠的、優質的治療以及護理服務。當ICU 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后,需要將其轉移至其他科室進行后續治療以及護理[1]。 在轉運過程中可能存在部分風險因素,導致不良事件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痛苦以及心理壓力,甚至會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 所以在轉運過程中需要做好相關護理工作,盡可能排除部分風險因素, 降低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患者提供生命安全保障[2]。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護理人員能夠根據以往護理經驗以及患者實際狀態,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做出預判,并結合預判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從而改善預后[3]。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從2021年1月開始在ICU 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融入了預見性護理, 旨在探討預見性護理在ICU 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21年1月至6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ICU 收治的86 例院內轉運患者作為研究組, 選取2020年7月至12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ICU 收治的80 例院內轉運患者作為對照組。 研究組中,男46例,女40 例;年齡39~76 歲,平均(60.25±4.89)歲;重癥肺部感染26 例,急性胰腺炎2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15 例,呼吸衰竭20 例,其他5 例。 對照組中,男42例,女38 例;年齡37~77 歲,平均(61.48±5.11)歲;重癥肺部感染24 例, 急性胰腺炎19 例,COPD 急性加重14例,呼吸衰竭19 例,其他4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為ICU 院內轉運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排除嚴重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②無法正常溝通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對照組轉院過程中實施常規護理,在轉運前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轉運的目的、相關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存在風險,要求患者及其家屬能夠主動配合,盡可能規避風險,保證轉運過程順利進行。在患者轉運過程中,安排專門人員密切監測患者體征,按照醫囑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做好導管管理。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①提前進行風險評估。 在進行轉運前,科室醫生及護士長對患者病情以及狀態進行評估,歸納轉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影響因素以及不良事件, 涉及儀器、 管道、用藥、患者意識狀態以及生命體征等,提前做好防范。②完善轉運準備工作。 轉運前,要求ICU 護士將準備工作落實到位,提前備好轉運呼吸機、血氧儀、呼吸球囊、便攜式監護儀以及吸痰設備等。 由責任護士提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詳細講解轉運過程中相關注意事項,并解答其問題,以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讓整個轉運流程順暢進行。③轉運預見性護理。轉運前,責任護士與電梯管理人員提前進行聯系,盡可能保持電梯處于可用狀態,縮短等待電梯時間,避免出現轉運延誤而增加風險。確認患者設備以及管道固定情況,可進行適當加固,防止設備以及管道轉運途中出現脫落。轉運時盡可能保持勻速、穩定,防止出現大幅度顛簸。 可協助患者將頭部偏于一側擺放,防止由于意外嘔吐引起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 部分非平坦路徑轉運時,可讓患者保持頭高位。 除了持續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外,還要對相關設備如監護儀、引流裝置、呼吸機等進行適當保護,確保相關設備處于正常工作狀態。④轉運交接工作。交接前,護理人員與接收科室提前溝通,及時反饋患者信息,告知其需要準備的藥品、設備等,提前做好準備,保證轉運交接的順暢性。 轉運交接完成后,ICU 科室護理人員以及接收科室護理人員在交接單上簽字。
比較兩組患者轉運途中不良事件 (靜脈通路中斷、管道脫落、供氧中斷、心臟驟停)發生率。 另外,比較兩組患者院內平均轉運時間。采取院內滿意度問卷對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評價,問卷共計100 分,滿意:85~100 分;較為滿意:70~84 分;不滿意:<70 分,滿意度=(滿意+較為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Cronbach′s α=0.776,問卷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轉運途中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的比較(例)
研究組院內平均轉運時間為(24.36±2.36)min,對照組院內平均轉運時間為(28.12±2.43)min,研究組的院內平均轉運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例)
ICU 患者病情普遍較為危重,所收治對象包括嚴重創傷患者、大手術后需持續監測生命體征者、臟器功能衰竭者以及危急重癥患者等[4]。 大部分ICU 患者接受系統性治療及護理后,病情能夠趨于穩定,之后可能需要轉移至其他科室進行后續檢查、治療。 在此過程中存在一定風險因素, 可能會導致不良事件發生,并且轉運時間越長,出現不良事件的概率越高[5-6]。因此, 在ICU 患者轉運期間要做好相關護理工作,給予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 盡可能排除潛在風險因素,為患者有效治療提供支持。
本研究中,研究組實施了預見性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余碧玲[7]報道結果一致,提示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夠進一步降低院內轉運不良事件總發生率。 同時研究組院內平均轉運時間要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偉等[8]報道結果一致,提示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夠進一步提高轉運效率,縮短轉運時間。 預見性護理以循證醫學為導向,護理人員結合以往臨床護理經驗以及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做出有效評價,挖掘出潛在性的風險因素,并給予具有預判性的護理計劃,最大程度消除風險因素影響[9-10]。相較于常規護理而言,預見性護理明顯更具有主動性與前瞻性[11-12]。 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及轉運需求,并結合以往臨床經驗,對不良事件如靜脈通入中斷、管道脫落、供氧中斷以及心臟驟停等相關風險因素進行歸納、總結,提前制定防范措施以及應急預案,最大程度消除風險因素影響,避免不良事件出現[13-14]。ICU 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會提前進行溝通,向其講解轉運期間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獲得患者及其家屬配合, 保證轉運護理工作順利實施[15]。同時ICU 護理人員與接收科室會提前做好溝通,將患者信息及實際需求反饋至接收科室,讓接收科室提前做好準備,保證轉運交接的順暢性。 轉運期間通過一系列護理措施,如體位護理、加強導管固定、加強設備保護等,使患者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生命體征,提高轉運安全性[16-17]。 總體而言,在ICU 患者院內轉運期間應用預見性護理, 能夠讓護理工作化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價值[18]。 同時預見性護理遵循“先預防,后處理”的原則,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保證患者安全,減少意外事故以及護理糾紛[19-20]。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屬于前瞻性護理模式,在ICU 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夠進一步降低不良事件總發生率, 縮短院內平均轉運時間,在提升轉運效率的同時,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