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浪,趙英,曾慶磊,趙興艷,舒豪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近年來,我國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成為實現該地區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路徑。以當地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及傳統工藝為研究要素,打造文化與傳統工藝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不僅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傳承,還能使傳統工藝得到創新發展。作為傳統的手工藝,松桃苗繡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地方特色。振興傳統工藝,不僅有助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化形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還能促進松桃苗族自治縣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通過對松桃苗繡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其少數民族文化,對進一步發展松桃苗繡有著重要的意義。
苗族源于中國古代東夷、九黎、三苗部落集團[1]。歷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 年前的蚩尤九黎部落,涿鹿大戰以后,一支去了廣西、湖南;一支去了貴州、云南,另一支留在了湘鄂川黔邊區。苗族是一個酷愛“民主”和“平等”的民族;他們性格奔放、愛憎分明,對客人和朋友熱情且大方。根據我國民族學家對苗族的區域劃分,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境內的苗族屬于東部苗族。
苗族刺繡的起源,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史書《躺書》中記載,虞舜的衣服曾出現繪畫或印染的情形。傳說苗族先人為躲避獸妖,刺破皮膚涂上朱砂或植物的色彩。后來,發明了養蠶抽絲紡織成衣,就在衣服上進行描繪和刺繡[2]。
松桃苗族自治縣位于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東麓,地處貴州、湖南和重慶三省(市)的結合部,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08°35′~109°23′和北緯27°49′~28°30′之間,素有“黔東門戶”之稱。作為全國5 個苗族單列自治縣之一,全縣下轄5 個街道、17 個鎮、6 個鄉,國土面積3409 平方公里,總人口74 萬。其中以苗族為主的27 個少數民族約占68.1%。
松桃苗族自治縣地處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境內地貌類型多樣,組合形式復雜,有大小河流148條,礦產豐富,其中錳礦礦藏約占中國總儲量的四分之一,素有“錳都”之稱。糧食、經濟作物以水稻、紅苕、玉米、洋芋、花生為主,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優質花生生產基地縣”。旅游資源豐富,有苗王城、黔東草海、潛龍洞、寨英古鎮和九龍湖等旅游景點。民族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巴狄雄薩滾、寨英滾龍和松桃苗繡為國家級非遺,省級非遺有“松桃茶燈”等15 項和國家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 處等。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滾龍藝術之鄉”“中國民族民間絕技文化研究基地”“中國民間絕技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3]。
松桃苗繡支系不同,工藝、圖案風格不同和用線用料的特點有所差異,而繡制工具卻是相似的。如用木、竹、金屬等制成有繃架;身勻圓、尖鋒銳、尾鈍、孔長的針等。作為材料的布和線,其中布種類有麻布、棉布、絲綢布、化纖布和當地村民織的蜀布等;線種類有絲線、麻線、金線、毛線和銅線等。松桃苗繡對針法運用要求非常高,每個地方的針法也不同,但苗繡針腳總體可分為繡、捆、點、灑、挑、插、串七種。在繡制過程中,根據設計要求選擇不同的針腳,要顯出深淺色調的則用插針,要顯出立體感則使用捆針,要顯出立體感的細小部分則用灑針、點針和挑針,要顯出正面和背面效果一致則采用串針[4]。
非遺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活化石”,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因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逐漸缺失等原因,部分“非遺”走向沒落甚至面臨消失的風險。作為非遺的“松桃苗繡”也依附于人這一載體,通過家庭繼承或師徒傳授,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特殊的苗繡工藝如無繼承者,就會出現工藝的斷代遺失。故松桃苗繡的傳承保護不能僅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要確保代際之間的無縫傳承,就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
松桃苗繡是集紡織、挑花、剪紙等工藝于一身的苗族傳統手工藝。僅針法技藝就有平繡、打籽繡、銜繡、網格繡和盤繡等數十種復雜的針法,刺繡過程中也要變換針法。同時在圖案的選題、構造、配色和蘊含寓意都十分的考究。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下,當前松桃苗繡的“繡娘”“繡爺”文化水平較低,學歷集中小學或初高中。一定程度上會對從事松桃苗繡人員的學習、設計和繡制等影響,同時不利于人才發展戰略下的企業發展。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松桃苗繡在宣傳上存在不足。如對松桃苗繡的了解程度,有超六成的人表示不了解,且大多數人沒有或只是簡單的有過學習刺繡。較多的人對苗繡圖騰文化、針法技藝、歷史淵源和制作過程感興趣。在購買意向方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表示會購買手工繡。但通過購物平臺搜索,發現銷售量大的苗繡產品多為機繡。人工繡的成交量少,且多為二手刺繡。
松桃苗繡作為非遺,傳承人既傳承的主體,也是傳承的關鍵。為更好地對松桃苗繡進行傳承保護,各級政府要在松桃苗繡的傳承保護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對現存苗繡材料、針法、圖案題材及構成、色彩運用和圖案寓意等進行完整記錄,如針法技藝和蜀布編制技藝可通過攝像機進行拍攝保存,對色彩搭配、圖騰文化和歷史淵源等可利用文字撰寫、攝像錄制的方式進行記錄;組織深挖紡織、挑花和剪紙等傳統的工藝,防止技藝流失與支系的傳承斷代。制定苗繡工藝的相關法律法規,貫徹落實非遺的整體性、真實性和傳承性的焦點目標。其次,要對傳承人和苗繡企業創始人進行現代觀念教育、產業化知識培訓、數字技術運用培訓等專題培養,啟發他們對傳統苗繡工藝進行創新[5]。以提高他們的傳承能力和傳承質量,培養市場意識和法律意識,更好地發揮傳承人的模范作用。最后,要發揮開放性思維,進行立體式傳承,不僅僅是做好家庭式與師徒間的傳承,還要做好社會傳承等,使民族工匠精神得以傳續[6]。在現有基礎上,推動地方高校開設苗繡相關專業、中小學開設苗繡相關活動課程。既有利于“非遺”的傳承保護,又促進與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2015 年“松桃苗繡”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如今松桃苗繡已經銷往67 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刺繡花鼓”“鴿子花”系列成為外交部和聯合國指定的外交、和平禮品[7]。既是對松桃苗繡的肯定,也起著推廣作用。為有效地宣傳松桃苗繡,可將松桃苗繡與文旅業相結合,提升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同時,借助嗶哩嗶哩、抖音和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苗族文化宣傳片、苗繡針法技藝視頻、精美的圖案和歷史故事等,通過直播售貨,讓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中。相比于機繡,人工繡有制作周期更長、成本更高和售價更貴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松桃苗繡的銷售并不占優勢。通過在淘寶、京東和拼多多購物平臺進行關鍵詞“鴿子花”“松桃苗繡”搜索,除淘寶購物平臺外,并未發現相關主體店鋪名,只有產品信息備注為“松桃苗繡”等信息。但發貨地都不在松桃苗族自治縣,購買者在真偽上無法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不利于品牌的長線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提高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相應地提高。人的消費需求,已由需求性的消費到改善性的消費[8]。作為傳統手工藝的松桃苗繡,不能只停留在服飾、銀飾和服裝的生產投資上。政府要加大對松桃苗繡的財政上、政策上的支持;企業要引進紡織工程類高技術人才。同時探索開發“苗繡+”產品,除了與銀飾、美食、汽車用品、現代服裝相結合外,還可以是書包、錢包、手機殼、枕巾、桌布、窗簾和化妝品包裝等。通過美麗的刺繡圖案記錄好群眾故事、鄉村故事,傳遞好黨的故事、中國故事,讓更多的人在傳承中了解中國民族文化,在文化中感受貴州苗繡的魅力。
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聯動作用。要實現文旅業的結合,不僅要做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同時要大力發展經濟,協同促進民族事業的繁榮與進步。文旅業相關部門要積極協調交流,高度整合區域內的文化、旅游資源,使其能夠穩定和健康的發展。充分發揮松桃苗族自治縣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的優勢,提升非遺融合創意設計能力。近兩年,松桃苗族自治縣的文化、旅游發展在產業化和市場化方面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在文化與旅游融合過程中,除了共謀發展,還要學會揚長避短。在游客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文化消費發展趨勢下,可結合旅游景點打造精品展覽項目,比如在潛龍洞等景點展示松桃苗繡的部分制作工序,并加大對苗繡技藝的宣傳力度。打造苗繡制品與旅游紀念品的售賣專柜,努力提升產品銷量。同時探索文旅融合路徑,如文旅業相關項目在規劃、申報、立項和建設方面,同步進行并實行統一管理,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企業和文化旅游品牌[9]。實現以文化驅動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不僅是一份民族情結,更是一種歷史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2021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化屋村考察時給予了貴州苗繡高度的稱贊,“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一定要發揚光大苗繡,既能繼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也能為扶貧產業、鄉村振興作出貢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抓住機遇,努力做好松桃苗繡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工作。根據松桃苗繡的特色,融入創新的發展觀念,為苗繡工藝的發展提供動力,提升苗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松桃苗繡的精髓在于技藝,技藝又以人為載體。所以,大家要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傳承保護模式。讓松桃苗繡成為貴州省的重要名片和經濟增長點,提升松桃人民的文化自信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