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
解構主義是一種興起于20 世紀80 年代的設計風格。他的應用面十分廣泛,涉及到建筑、服裝、著裝、繪畫、雕塑等方面。對于解構主義的提出,哲學家德里達解釋到“解構主義”是對于結構本身的反感,人們認為符號本身能夠反映真理,對個體的研究比對整個結構的研究更為重要。從邏輯上講,解構主義否定了傳統的基本設計原則(美學、力學、功能),因而產生了新的意義。
所謂的解構主義,可以理解為分解和構成,對于結構的破壞與重組,打破既定框架,沖擊以往印象,對于服裝設計而言,就是要沖破服飾界限,將大眾對于服飾的既定形象進行再拼湊。服裝設計當中的解構主義,存在著以下四種狀態:不對稱,如肩頸開口領傾斜,擺裙不對稱,褲邊、裙邊開口;不完整,如本該有袖子的地方沒有,包內有洞,表達不完整等;不常見,如夸張的超大款式;還有撕破的皮毛,破洞,不規則的拼接圖案[1],如圖1。
在20 世紀60 年代末,美國的地下通道及地鐵站、街頭小巷道出現了一些街頭涂鴉,一般是以使用噴漆在墻上作畫的形式來宣泄某種情緒。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街頭風格是叛逆和暴力的,表現為消極的生活態度,抒發對現實的不滿,充滿著憤世嫉俗,貪圖享樂的意味。由于文化傳統和面臨問題的不同,不同國家的街頭文化有一定的差別,但是總體來看,街頭文化都是叛逆的表現。常見的街頭元素有重金屬風、街頭涂鴉等,一般體現出消極的狀態,然而,時下的藝術風格則體現了一種的健康、積極向上的狀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街頭元素在日漸影響著服裝設計,比如獨特的圖案、色彩、口號、配飾都是街頭本身的具體表現,這些元素被設計師運用到服裝設計中,形成了獨特的街頭文化服裝設計的風格,如圖2。
街頭涂鴉藝術起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紐約,是一種類似書寫的行為,以街頭抽象的”亂寫亂畫、涂涂抹抹”作為其表現形式,它的內容包含圖形符號、文字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被視為一種帶有時代烙印的藝術形式[2]。解構主義本身就擁有著叛逆思想與質疑理性等特點,街頭涂鴉也是一種對權威的反叛。借由這樣的相同點可將街頭涂鴉藝術的發展定義為顛覆傳統思潮。在很多的街頭文化中都有用重金屬、搖滾、朋克、涂鴉、口號等來宣示自由叛逆的思想。街頭文化發展到現在更是一種集藝術、音樂、運動為一體的青年文化,街頭文化應用到服裝當中也越來越常見,例如最近新興起來的各種潮牌,服裝造型奇特、色彩多樣。這也是體現街頭文化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本文中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街頭文化與解構主義。之所以用解構的主義的理念來進行服裝設計,是因為解構主義可以沒有邊界、沒有規則、沒有壓抑,能打破規則與服裝結構,進行創新性的設計。在服裝的解構主義設計風格上,本文中的設計借鑒了“sacai”在2018 年春夏時裝周中服裝袖子的多種運用方式,例如增加袖子的數量、改變袖子原本的結構等。
現今的服裝潮流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求個性的服裝,他們從穿著中釋放自己張揚、獨特的個性,由此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及特立獨行的情感與價值追求。從中世紀哥特文化的暗黑風到現代服裝中的創新性設計,都能感受到人們對于著裝文化的變化,大眾對于街頭文化在服裝中的接受度在不斷提高。
筆者的設計(圖4)是想要讓涂鴉文化、哥特文化和解構主義在服裝設計中產生碰撞,該設計之所以將街頭的涂鴉運用在服裝當中,是因為涂鴉文化可以直觀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涂鴉作為街頭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以其特有的表現力和原創性迅速地在世界傳播,滲入到各個領域。盡管最開始涂鴉藝術并不被主流藝術所接納,但它一直以一種無所畏懼,獨立自我的態度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從地下走向地上,從街頭走入大眾文化。隨著發展,涂鴉藝術逐漸形成多元化、自由的藝術形式。[3]另外,在服裝的結構表達上,也并非循規蹈矩。所以,在服裝的袖形、領形的裁剪上也是運用多結構、多層次的方式。在服裝結構上,解構主義服裝追求夸張的輪廓、不對稱的層次,打破了結構進而創造出新的整體。該設計中,領形的不對稱設計以及袖形的多種運用都是在解構主義的影響下形成。
2.2.1 造型結構輪廓
該設計一個系列共四套服裝,分別為兩套女裝,兩套男裝(圖4)。其中,兩套男裝采用的上緊下松的設計,在服裝的肩部、領部都分別采用的不規則、不對稱的結構特點,肩部的立體設計在于表達街頭文化以及解構主義常常在建筑上所體現的尖銳、反叛等特點;兩套女裝則采用的上松下緊的結構特點,服裝本身都體現了服裝的不對稱、不規則、反叛等體現街頭文化的服裝結構特點。之所以在男女服裝設計上體現上松下緊、上緊下松的結構特點進行設計,是因為在傳統的街頭文化——“哥特”文化的影響下,男女服裝體現了上下、緊松的特點。
2.2.2 色彩選擇
顏色作為服裝設計當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它不僅可以直觀的感受到服裝本身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價值,更能讓人更快捕捉到服裝的視覺表達。四套服裝(圖4)在服裝的顏色上都采用的較為沉重的黑、灰、白。黑白灰既是在設計中的經典搭配,也是能展現叛逆與黑暗的顏色代表。街頭文化產生在一個較為壓抑的社會環境中,這種環境下的人們渴望解放、渴望平等,街頭涂鴉文化就起源于一個瀕臨毀滅的紐約社會邊緣。所以在設計中用了盡量沉重的顏色來表達這種憤慨與壓抑,無疑黑白灰的選擇可以很好的詮釋這一點。
2.2.3 面料選擇
根據四套服裝的特點,為了方便服裝形象的塑造,在面料的選擇上也多采用較為硬挺的面料。例如:灰色的牛仔斜紋面料(圖5)、黑色的棉麻面料。牛仔面料一般比較硬挺,在服裝造型的塑造上比較容易,選擇黑色是想跟設計的主題相結合。這兩類面料在四套服裝中運用的較多,還有不少的條紋面料(圖6)、印花面料。條紋面料簡潔、方便,塑造簡單,同時不失強烈的視覺效果。特色印花面料的圖案選擇是來自與街頭文化的涂鴉元素,主要是想直觀的展現街頭涂鴉文化在服裝上的展現[4]。
2.2.4 制作工藝
在服裝的制作工藝方面,先確認面料是否準確與完備,再確認紙板樣是否準確,再根據紙板樣進行剪裁,主要采用的平裁的制作方式。再用普通的平縫機和鎖邊機進行衣身的縫制,在衣物的精細處會用到手縫。在個別需要打孔的地方,用打孔機進行打孔。為了處理好一些細節,會在袖子、領子、扣子與衣身的連接處特別小心,其中扣子一般用手縫。面料出現褶皺處多用熨斗熨平,在服裝的裝飾上多用手工。最后檢查成衣是否完好,確保成衣質量。
在傳統的服裝觀念中,有很多約定俗成的結構特征,比如左右對稱、合體大方。基于解構主義的不對稱、不規律、不常見、不完整的獨特性,仿佛又給了服裝一個新的定義。在當今的服裝文化當中,越來越多的著裝者想通過個性的服裝風格來展現自身的獨特性。所以,代表叛逆與頹廢的街頭文化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被主流服飾文化所接受。
解構主義在服裝上表達了隨心所欲的訴求,“破碎——重構”的思路影響著設計師更加自主的進行設計。不在拘泥于一板一眼的服裝結構進行創作,將不規則的結構構成了一件完整的作品,不對稱的結構富有節奏感,在解構主義服裝的獨特性下,充分表達了其不拘束于任何一種形式感,有著其獨特的表達形式與語言。街頭文化則無不在宣示著自己的個性,與眾不同,與解構主義更是具有相同的特性。他們都追求個性,注重表達。在解構主義與街頭文化的完美碰撞之下,我們洞察到了關于服裝的另一層表達含義:與其追求高標準的固化成衣設計,不如將自己天馬行空想法進行最簡單的實踐,不用在乎是否對稱,是否合理,存在即為合理,最個性的表達也即為共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