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婷
太原市中心醫院,山西 030009
心房顫動是內科中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生率也成倍增加,臨床癥狀主要有胸悶、頭痛、心悸等,病人易產生不良情緒,影響生活質量[1]。射頻消融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通過導管將射頻電流引入心臟內,消融特定部位的局部心肌細胞,以阻斷折返環路或消除病灶,但會釋放大量的高頻電流,加重病人的不良情緒[2]。目前多使用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手段,但效果不甚理想。現狀-背景-評估-建議(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模式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溝通模式,可以降低由于溝通不到位而發生的差錯事件,提高護理質量,提供一個安全、有效的護理環境[3]。五常法護理是一種強調常規范、常整頓、常清潔、常清掃、常自律的護理模式,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促進病人的快速恢復[4]。本研究主要探討心房顫動病人射頻消融術后開展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我院住院的心房顫動病人100 例。納入標準:所有病人均進行心電圖檢查確診為心房顫動;均進行射頻消融術治療;病人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通知書。排除標準:并發血液系統、自身免疫系統病變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并發其他器質性重度病變者;存在言語溝通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及神經系統病變者;精神異常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50 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體質指數、文化程度、心房顫動類型、病程、婚姻狀況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組護理方法 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病人的病情、生命體征變化,嚴格按照護理級別護理病人。遵醫囑用藥,針對疾病不同情況對病人及家屬(陪護)進行相應的健康指導,并指導病人進行康復鍛煉。
1.2.2 研究組護理方法 給予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①病房環境:為病人營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對常用物品進行清潔。②心理干預:讓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傾聽病人及其家屬存在的問題,及時溝通、安慰病人,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主動與病人聊天,講解成功案例,增加病人的自信心。③術前給病人介紹檢查前實施的各種項目,介紹所需物品、注意事項,同時常整理病房,爭取做到病房內的物品整潔有序。④運動方面:制訂個體化運動處方,選擇最佳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等;每周運動≥3 次,每次1 h;囑其運動時如有不適立即停止并休息,根據病人病情制定飲食計劃。⑤行為干預:采用自我調節減壓法、四肢骨骼肌肉鍛煉、呼吸鍛煉等進行放松治療,讓病人根據自己的喜好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音樂劇,轉移病人的注意力。
1.3 觀察指標
1.3.1 心理狀況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抑郁自評量表(SDS)[6]在病人入院時及出院前進行評估,SAS、SDS 均有20 個項目,采用4 級評分,1 分為很少出現焦慮、抑郁情緒,2 分為部分時間有焦慮、抑郁,3分為大部分時間有焦慮、抑郁,4 分焦慮、抑郁時間較長,共80 分,評分>41 分表明有焦慮及抑郁情緒,分值越高表示焦慮及抑郁情緒越嚴重。
1.3.2 自護能力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7]評估兩組病人入院時及出院前的自護能力,分為健康知識、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3 個方面,健康知識及自護責任感均有10 個條目,總分為10~50 分;自我概念有26 個條目,總分為26~130 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好。
1.3.3 生活質量 采用生命質量評價量表(SF-36)[8]評估兩組病人入院時及出院前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情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8 個維度,每個維度的標準化得分為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3.4 并發癥發生率 并發癥包括氣胸、出血、尿潴留、迷走神經反射,總發生率=(氣胸例數+出血例數+尿潴留例數+迷走神經反射例數)/總例數×100%。
1.3.5 治療依從性 完全依從:嚴格按照醫囑治療者;部分依從:基本遵從醫囑,偶爾(5 次及以下)發生不規范治療行為者;不依從:不遵醫囑,5 次以上發生不規范治療行為者。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3.6 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滿意度評分最高100 分,分數<60 分為不滿意,60~85 分為一般,>85 分為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護理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護理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2 兩組病人護理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護理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3 兩組病人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4 兩組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2.5 兩組病人治療依從性比較(見表6)

表6 兩組病人治療依從性比較 單位:例(%)
2.6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7)

表7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3.1 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可以改善心房顫動病人射頻消融術后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 心房顫動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疾病,影響病人生活,目前治療多使用射頻消融術,該術治療過程中病人產生不良情緒較多,不利于病人的康復[9-11]。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行射頻消融術的心房顫動病人開展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改善不良情緒。可能是因為:五常法護理包括心理干預、行為干預等方法,護理人員可以與病人及其家屬交流,使病人更了解自己的疾病,降低焦慮情緒,同時講解成功案例,增加病人自信心;行為干預中包括教病人進行減壓方法,同時使用音樂、電視劇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降低病人的抑郁、焦慮情緒[12-16]。有研究表明,對于射頻消融術后病人開展五常法護理,可以提高病人自信心、滿意度,降低不良情緒,促進病人康復[17]。
3.2 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可以改善心房顫動病人射頻消融術后自護能力及依從性 心房顫動病人在經歷過射頻消融后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和較多的并發癥,使用良好的護理方式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確保病人正確遵醫囑用藥對鞏固療效有重要意義[18-21]。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前研究組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得分高于常規組(P<0.05)。可能是因為: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包含病房環境、運動方面,良好的環境可以使病人保持心情舒暢,同時五常法護理包括多種整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心情,同時病人可以看到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病人的依從性[22-25]。
3.3 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可以改善心房顫動病人射頻消融術后護理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心房顫動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機體營養狀態不好,射頻消融術后機體恢復較慢,同時術后多出現不良情緒,影響生活質量[26]。有研究表明,SBAR模式具有較好的溝通功能,減少護理人員由于溝通而發生錯誤,促進病人、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2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說明SBAR 模式可以提高溝通能力,增加病人及其家屬的滿意度,同時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可能是因為:心理干預通過與病人溝通,緩解壓力,可以提高病人的滿意度,運動方面為病人制定運動計劃,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28-29]。
綜上所述,基于SBAR 模式的五常法護理可以提高射頻消融術后心房顫動病人的依從性、生活質量和滿意度,改善病人不良心理狀態,但因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其效果還需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