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震
摘 ? ?要:我國小麥種植歷史悠久,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受施肥的影響,而施肥技術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當前一些地區農民還沿用傳統的施肥方法,在施肥初期能夠起到增產的作用,但是長期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會影響小麥品質,導致土壤性能下降。為此,應用和推廣新型的施肥技術,能夠實現減肥增效的目的,保證小麥增產穩產,提高小麥品質,改善土壤性能。文章以小麥需肥特點為切入點,分析了化肥使用過量產生的影響和小麥施肥遵循的原則,重點論述了新型小麥施肥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新型施肥技術;節肥增效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9-0079-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志碼:B
1 小麥需肥的特點
1.1 氮是構成小麥蛋白質的重要成分
氮是小麥體內葉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小麥根莖生長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能夠促進小麥分蘗,增加小麥穗數,提高結實率,改善小麥品質。氮肥不足會導致小麥根少和植株小,并且分蘗少和成熟早,直接影響小麥產量。氮肥過多會導致無效分蘗數量增多,造成小麥徒長,抗倒伏能力下降,容易遭到病蟲害影響,造成小麥成穗率低,產量下降[1]。
1.2 磷是小麥細胞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磷能夠促進蛋白質和脂肪正常代謝,對提高小麥的抗寒和抗旱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促進小麥分蘗,讓小麥提早成熟,增加千粒重,改善籽粒品質。如果磷肥不足,影響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能力,導致根系受到影響,小麥葉片沒有光澤。嚴重缺磷會影響小麥抵抗病蟲害能力,增加染病風險,也會導致小麥授粉受到影響,導致灌漿不正常,影響千粒重。磷肥施入過多還會影響小麥的呼吸能力,造成糖分和能量流失,導致無效分蘗數量增加,葉色濃綠但是植株矮小,會抑制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小麥出現營養不良的癥狀[2]。
1.3 鉀是小麥體內酶的活化劑
鉀可以促進小麥的光合作用,增強糖類代謝,影響蛋白質合成,提高小麥的抗旱和抗寒能力。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和抗倒伏能力,改善小麥籽粒品質,保證小麥品質。鉀肥過剩會影響離子平衡,導致肥料的利用率下降,也會影響其他營養元素的吸收,導致小麥出現缺鎂和缺鈣癥狀[3]。
1.4 其他營養元素
氮、磷、鉀是小麥生長過程中重要的營養元素,小麥生長發育也需要其他營養元素,但某種營養元素缺乏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小麥缺乏營養。舉例而言,如果缺鈣,會影響根部的生長發育;如果缺鎂,會導致葉片褶皺,生育期推遲;如果缺硫,葉片容易失去綠色并脫落;如果缺鐵,葉片的葉組織會變為黃色;如果缺錳,會造成葉片暗綠色。另外,缺乏鋅和硼等營養元素,會導致小麥植株矮小,甚至死亡,影響小麥正常生長發育[4]。
1.5 不同時期對氮磷鉀的需求量和特點
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量也存在差異性。在小麥剛出苗時麥苗較小,對氮、磷、鉀的需求量較少。隨著小麥的生長,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量明顯增加,在小麥拔節期到孕穗期是需肥的高峰時期,對氮和磷的吸收量達到最大值,抽穗期對鉀的吸收量達到最大值。此外,植株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等元素,但是因為受到自然條件、品種、栽培技術等因素影響會存在差異性。
2 小麥的施肥原則和技術
2.1 堅持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
有機肥的營養豐富、成本低、肥效長、有機質含量多,能夠改良土壤,促進小麥生長。將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能夠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增產增效。針對低產田塊,每667 m2應施入有機肥料4 000 kg、過磷酸鈣900 kg、尿素300 kg、鉀肥75 kg。針對高產田塊,每667 m2施入有機肥4 000 kg、磷肥1 200 kg、尿素150 kg、鉀肥150 kg、鋅肥25 kg。
2.2 堅持基肥為主和追肥為輔
基肥是小麥生長的基礎,堅持以有機肥料為主,配合化肥,并且搭配好氮、磷、鉀的比例,該時期的施肥量約占總施肥量的60%,施足基肥能夠實現壯苗培育,促進秧苗生長發育,提高小麥產量。在拔節期和孕穗期追肥是關鍵步驟,要結合澆水追施尿素。第一,基肥。又被稱作底肥,在小麥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入土壤中。如果遇到干旱地塊,應該采取深施的方式,之后覆蓋土壤。遇到黏重地塊,先撒肥再翻耕,將肥料翻入土壤中。如果土壤肥力較高,農家肥用量較大,基肥不需要使用氮肥。針對低產田,需要施入適量氮肥,施入量為5~8 kg/667 m2;針對肥力較低和干旱的田塊,要適當增加氮肥用量。第二,種肥。在播種的過程中將肥料施入種子旁邊,通過科學種肥能促進小麥生長,將種肥放在種子的側面,并和種子保持一定距離,否則會燒種。通常情況下,可以施入復合肥4~5 kg/667 m2,避免用量過大,保證苗全和苗齊。第三,科學追肥。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都需要追肥,包括返青肥、花期肥料、穗肥等。在返青期追肥,如果小麥生長較弱,要結合澆水適當追肥,施入高氮復合肥20 kg/667 m2,促進分蘗,為豐產奠定基礎;在拔節期追肥,生長比較旺盛的高產田通過拔節追肥能夠降低無效分蘗數量,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實現穗大粒多,施入高氮復合肥30 kg/667 m2。在孕穗階段追肥,應適當澆水,并且追施高氮復合肥10 kg/667 m2,降低小花的退化率,提高小麥結實率。在小麥抽穗后也要追施一定的氮磷鉀等元素,延長小麥葉片功能,提高小麥光合能力,保證小麥產量。
2.3 堅持因地制宜的施肥原則
我國不同小麥種植地區的土壤肥力存在差異性,吸收肥料的能力也不同,應堅持因地制宜的施肥原則與土壤養分含量,制訂科學的施肥方案,測定土壤中缺少的養分,全面供給。
2.4 控制好施肥量
施肥量的控制非常關鍵,肥料施入過多會造成浪費,增加種植成本,肥料施入過少會導致小麥減產。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施肥前可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計算出土壤中需肥的總量,分析出小麥需肥量,保證減肥增效。
2.5 小麥施肥重點
為了促進小麥更好越冬,要控制好肥料施用量,促進小麥扎根,提高小麥抗旱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小麥返青速度。結合小麥不同的生長階段補充充足營養,能夠更好地促進小麥生長,確保小麥產量。
3 化肥過剩產生的影響
3.1 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受傳統施肥方式的影響,有些農民過于重視使用氮肥,忽視使用鉀肥和磷肥,氮肥施入過多會造成小麥徒長,導致小麥莖稈纖細,增強后期的倒伏能力,或者導致小麥晚熟和貪青,容易發生病蟲害。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過量使用氮肥會導致小麥中蛋白質總量受到影響,蛋白質含量下降,如果沒有控制好化肥的使用量,會增加小麥倒伏概率,導致小麥品質下降。
3.2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化肥施用過量會產生很多危害,隨著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化肥使用量不斷增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耕地退化,也會導致大量化肥流失,影響化肥利用效率,破壞生態環境。此外,過量使用化肥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包括水體富營養化、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中的養分流失,土壤的理化性能發生變化,使用化肥方式不科學會破壞生態環境,無法實現小麥增產和增收,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從當前小麥施肥問題情況來看,主要存在過度重視底肥、不重視后期追肥工作、影響肥料的利用效率等問題。有些農戶為了節省開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采取撒施的方式,導致施肥深度不夠,不僅影響肥料的利用效率,也影響小麥生長,導致小麥減產。
4 新型小麥化肥減施技術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傳統施肥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在此過程中不但起不到增產增效的效果,還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出現了許多新型增產增效的施肥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4.1 有機肥替代技術
有機肥料主要來自于動植物的殘余物以及人畜糞尿等,其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肥料,可以就地堆積或者直接耕作掩埋。有機肥中的有機質成分和養分較高,并且肥效時間長,能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土壤中的養分活性,提高土壤肥力。調查研究顯示,長期使用有機肥料能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和生物活性,提高小麥的耐鹽性。將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使用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轉化率,實現小麥高產穩產。有些有機肥料能夠替代部分化肥,可減少化肥造成的危害,補充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是當前比較常用的施肥技術。但是有機肥料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人畜糞肥經過腐熟之后才能使用,不容易存儲和運輸,雖然養分比較全面,但是需要和化肥配合使用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
4.2 精準施肥技術
精準施肥技術又被稱作配方施肥,該技術是結合土壤中的營養情況和農作物的需肥規律來調整施肥量,合理控制氮磷鉀的比例,可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發揮肥料的經濟效益,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精準施肥技術能夠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從當前的施肥情況來看,主要的精準施肥技術包括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施肥前對土壤進行分析,測定土壤中的養分情況,有針對性地施肥,達到減肥增效的目的。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保證土壤中養分均衡,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實現提升產量和保護生態環境,是當前比較常見的施肥方法,可以大范圍應用和推廣,具有很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4.3 水肥一體化技術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施肥和灌溉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施肥技術,結合小麥需求特點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的施肥技術和施肥方法,并且應科學灌溉,實現小麥增產和穩產,保證農民經濟收入穩定。與傳統的施肥技術相比,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可以減少肥料的投入量,減少養分流失,主要包括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和傳統地面灌溉施肥處理技術,在節水和節肥方面效果突出,能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所以采取節水灌溉技術,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改善土壤的水分條件,達到水分和養分供給平衡,可節約水資源,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當前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發展情況來看,水肥一體化技術需要克服配套設施不完善和安裝不夠精確等問題,并且成本較高,需要加大對該技術的研發力度,改善工藝和降低成本。
4.4 秸稈還田技術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規模化發展,在農業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秸稈。小麥秸稈蘊含豐富的有機質以及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可以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是天然的有機肥料,但是有些農戶不重視肥料的利用,只對秸稈進行簡單處理,導致資源浪費,破壞生態環境,還會導致養分流失。隨著國家加大了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出現了秸稈還田技術。該技術能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增強土壤肥力,尤其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數量以及酶活性,提升小麥產量,同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秸稈還田技術能顯著增加小麥單位面積的成穗數和穗粒數,據研究表明,利用秸稈還田技術能夠實現小麥增產,也能提高土壤肥力。此外,秸稈還田配合施入鉀肥能夠增產13%。目前比較常見的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利用農作物秸稈,還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主要流程為玉米機械收獲和秸稈粉碎,或者人工栽穗和機械粉碎,之后深耕和翻埋秸稈,人工整地,小麥機械設備條播,小麥旋耕施肥一體化作業,然后鎮壓。水稻機械設備收割,然后秸稈粉碎,將秸稈翻埋到土壤中,旋耕整地,小麥機械設備條播,最后鎮壓,或者選擇旋耕整地和小麥旋耕施肥播種一體化作業,最后鎮壓。秸稈還田之后能夠充分腐熟,可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為農作物生長營造健康的環境,實現農作物的增產和增收。在利用秸稈還田的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必須保證秸稈充分腐熟,沒有腐熟的秸稈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第二,在秸稈還田的同時還要適當增施化肥,提高秸稈還田的效果,并且正確地使用秸稈還田技術。
4.5 微生物肥料減施化肥技術
微生物肥料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要的養分和水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是一種微生物制劑。微生物能夠促進植物吸收養分和提高農作物抗性,利用微生物可以讓土壤中的無效成分轉化為有效成分,促進小麥根系生長發育,提高小麥莖稈的抗倒伏能力,保證小麥增產和穩產。利用微生物肥料能夠促進小麥成穗數增加,同時可以增加小麥千粒重,改善土壤結構。但是微生物肥料對土壤的環境要求較高,尤其是對土壤的溫度、水分和pH值等,存儲和運輸比較困難,并且需要單獨施用,不能和農藥化肥同時使用,對工藝和設備的要求較高,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還比較困難。
4.6 緩控釋肥料
緩控釋肥料能為植物提供養分,滿足植物生長對于養分和水分的需求,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減少肥料的損失,是當前新型的肥料之一。研究表明,緩控釋肥料可以滿足植物的營養需求,減少環境的養分損失,其中的緩釋可溶性肥料可以讓植物養分在較長的時間內釋放出來,滿足植物生長需求。但是緩控釋肥料在應用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工藝復雜和價格高,在應用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土壤因子和環境的影響,對小麥的產量影響較大。調查研究發現,該肥料的種類多樣,可以結合土壤肥力滿足土壤的養分需求,已經得到大范圍的應用和推廣,有著很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5 結束語
隨著當前小麥種植業的發展,對肥料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是因為受農戶知識水平、施肥方式不正確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施肥的效率不高,影響了肥料的利用。為此,應該分析當前施肥存在的問題,采用新型的化肥減施技術,滿足小麥生長過程中對化肥的需求,提高小麥產量與種植戶的經濟收入。隨著科技水平進步,一些先進的施肥技術被研發并且推廣,包括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秸稈還田技術、微生物肥料等,在確保小麥產量和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科研機構還應該加強對新型施肥技術的研發,并且在小麥施肥中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魏紅新.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3(9):139.
[2]陳露.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J].現代園藝,2014(4):49.
[3]張云麗.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分析[J].南方農業,2015(27):34-35.
[4]何學文.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探析[J].福建農業,201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