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張國萍 沈青萃 葉國華
摘 ? ?要:旱糧作物種質資源是生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培育出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質量好的旱糧品種,可以促進特色產業經濟發展。紹興市特色旱糧作物主要是高粱和花生,產業化程度較高,其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對于產業發展意義重大。文章闡述和分析了紹興市主要特色旱糧作物概況、種質資源保護和產業化開發情況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旨在探討如何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現有的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助推特色旱糧作物產業經濟不斷發展。
關鍵詞: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9-0136-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322.1 ? ? ? 文獻標志碼:A
紹興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錢塘江河口段南岸,農業種植歷史悠久,隱藏豐富的、有重要價值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由于長期沒有系統的種質資源保護管理,受生存環境、保護技術等影響,許多品種已瀕臨消亡,如諸暨紫血糯等。同時,由于城市化推進和農作物優良新品種的大力推廣,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地方特色品種種質資源的極大浪費及消亡。因此,系統地收集、創新、保護和開發利用種質資源,對夯實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基礎、提升紹興市農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紹興市特色旱糧作物情況
紹興市特色旱糧作物主要有高粱、花生和蠶豆等,產業化程度較高,其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對于特色旱糧作物產業發展意義重大。據統計,2021年紹興市旱糧(包括大小麥、蠶豌豆、番薯、玉米、高粱等)面積為42 040 hm2,平均產量為4 277.55 kg/hm2,總產量17 980萬kg,面積、產量分別占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的34.15%、22.68%。2021年,紹興市高粱種植面積727 hm2,花生種植面積4 142 hm2。其中,“小京生”花生種植面積為1 334 hm2、“小紅毛”花生種植面積為480 hm2、蠶豆種植面積0.172 hm2。
高粱是紹興市重要的雜糧作物之一。該作物適應性好、抗逆性強,適宜在貧瘠土地生長。近年來,紹興市大力扶持旱糧作物生產,全面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優化工作,高粱生產和需求呈持續增長的態勢。高粱籽粒富含碳水化合物,具有高糖、低脂肪、低蛋白的特點,是釀制白酒的極佳原料。紹興市本地高粱以諸暨“同山燒”白酒的釀造為主,并已形成了一定產業規模。紹興市高粱主要分布種植于諸暨、上虞、嵊州、新昌轄區內山區和土壤較為貧瘠的區域。
花生是豆科作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仁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高于雞蛋,主要種植于紹興市新昌縣和嵊州市。在新昌縣內種植稱新昌“小京生”花生,嵊州區域內種植稱“小紅毛”花生。其中,“小京生”花生作為紹興市新昌縣特有的名、特、優傳統產品,其老熟果多用來炒食,口感酥醇,獨具香味,是浙江省優異花生種質資源。
蠶豆是紹興市重要的小雜糧作物之一,是冬季主要食用的豆作物,在紹興市各地區均有種植。蠶豆蛋白質含量較高,富含糖、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現代綠色食品和營養保健食品,是富含營養及蛋白質的糧食作物和動物飼料。由于蠶豆有固氮作物,可以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因此,紹興市許多地區的農戶也將其作為重要的前作作物,改良土壤的同時增加經濟收益。
2 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情況
2.1 種質資源普查工作
紹興市各級種子管理部門多年來一直開展全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和保護相關工作,分別于2008年、2015年、2020年開展了全國和全省性的種質資源普查行動。此項工作開展以來,紹興市集中精力,摸排現有分散保存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農作物種質資源、育種中間材料和野生種種質資源情況,進行清理整合,統一編目管理。依照糧食作物類、豆類和其他作物類、瓜菜類,分別對其基本特征特性及基本信息開展登記,全市共計調查登記110份種質資源。
2.2 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情況
近年來,紹興市種子管理部門收集了各類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種質資源共計36份,還對“小京生”等作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收集和保護等工作。同時,將重點資源送省級相關資源保護圃進行種質保護。此外,紹興市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在諸暨市浬浦建立了15 000 m2的資源繁育保護基地,重點建設水稻、蔬菜、旱地作物等種質圃。
諸暨市為提高本地高粱品種“黑殼高腳白藤拐”產量,以加快產業化發展,申請了8 000萬元的本地高粱產業化開發項目,對本地品種補貼1 000元/667 m2。并與科研單位一同開展高粱提純復壯活動,在本地繁育的基礎上,在海南加代繁育,加快提純復壯進程。
目前,紹興市已收集地方高粱品種4個,分別為“黑殼高腳白藤拐”“矮棠粟”“九葉紅高粱”“十三葉紅高粱”,主要分布于諸暨市和上虞區,少量分布于新昌縣和嵊州市,其中“黑殼高腳白藤拐”是諸暨“同山燒”白酒釀制的主要原料。當前已收集紹興地方花生品種3個,分別為新昌“小京生”花生、嵊州“小紅毛”花生、新昌“麻皮花生”,主要分布于新昌縣和嵊州市。已收集紹興地方蠶豆品種為“上虞田雞青”和“鐵沙蠶豆”主要分布于上虞區。其中,“黑殼高腳白藤拐”、新昌“小京生”花生、“上虞田雞青”均已于2011年入選浙江省首批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名錄(浙江省農業廳公告,2010年第5號),已開展種質資源鑒定,并建立了種質資源種植圃。
2.3 種質資源利用和產業開發情況
紹興市本地高粱品種“黑殼高腳白藤拐”主要分布于諸暨市,以釀造白酒為主,尤其諸暨“同山燒”白酒釀造已形成了一定產業規模。調查顯示,目前諸暨市同山鎮共有4家規模酒企、近50家釀酒小作坊和700余家釀酒散戶。其中,諸暨市3家高粱酒加工企業開發壺裝15元/kg、醉美人簡裝150元/kg、醉美人精裝300元/kg,市場銷售旺盛。近年來,紹興市涉農部門建設千畝高產優質旱糧生產示范基地,推廣農作制度創新示范,實施油菜-高粱輪作生產,打造油菜花-紅高粱美麗田園經濟,推動一二三產經濟融合發展。
花生是紹興市傳統種植作物,民間多收獲老熟果炒食,部分嫩食。其中,尤以新昌“小京生”花生產業化開發成效顯著。20世紀以來,新昌“小京生”多次參加各級各類展銷會,榮獲“浙江省農業名牌產品”“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金獎,還被國家質監總局列入《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品種。
蠶豆是紹興市重要的冬季食用豆作物。蠶豆在紹興市以鮮食為主,其次是加工為茴香豆。茴香豆作為紹興市著名的傳統小吃,以魯迅筆下描述而聞名。豆皮青黃起皺,豆肉熟而不爛、軟而又韌,咀嚼滿口生津,極富紹興風味,受外地游客歡迎。紹興咸亨酒店日銷茴香豆最多達300 kg左右。
2.4 政策扶持
自2014年以來,紹興市積極推廣農作制度創新示范,推廣應用春季糯高粱-再生糯高粱、油菜-高粱等旱糧高效種植模式,平均產值173.3~663.3元/hm2,平均純收益40.2~358.4元/hm2,通過形成生態農業循環鏈,切實提升了旱糧生產水平。
自2021年起,紹興市加大對本地種質資源保護力度,支持種植業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對種質資源繁育保護基地開展本地種質資源收集、繁育及保護工作的單位,給予每份種質資源1萬元獎勵。對列入省級及以上種質資源圃名單的單位,當年獲得省級及以上資金補助的予以等額獎勵,最高不超過10萬元。對當年列入省級及以上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名單的單位,給予每家單位10萬元獎勵。
紹興市各級政府部門針對地方特色旱糧作物品種,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近年來,為了助推產業發展,諸暨市財政局和諸暨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出臺高粱種植專項補助方案。2021年,紹興市全面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優化工作。借此契機,諸暨市同山鎮將推廣種植“白藤拐”這一本地優質高粱品種,以提高“同山燒”的品質。結合當前已出臺的《關于印發2021年度諸暨市高粱特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方案的通知》(諸農發〔2021〕28號),從市財政設立的1 000萬元高粱特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爭取到部分款項,專門用于獎勵當年種植“白藤拐”相對集中的農戶和基地,以鼓勵相關人員開發土地、利用拋荒地等進行連片種植。
新昌縣也鼓勵當地農戶種植本地特色旱糧作物“小京生”花生,并出臺了相關補貼政策,具體為種植“小京生”約0.66 hm2以上,每667 m2補助350元;林間套種每667 m2補助180元。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小京生”花生的種植面積,對于該種質資源的保護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3 主要制約因素
3.1 對種質資源保護意識差
目前,縣、區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于種質資源的保護意識還有所欠缺,加之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員,導致對本區域資源狀況不夠了解,從而缺乏針對性的保護和利用。同時,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主要集中在政府層面,社會公眾對種質資源相關知識了解有限,缺乏種質資源保護意識。
3.2 地方品種直接利用價值低
傳統地方品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現為品種退化、產量低、經濟效益差、商品性不佳等。因此,種植戶對于傳統品種的選育積極性低。隨著雜交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優良新品種被引進并推廣種植。新品種通常具備產量高、生長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等優點,許多農民更傾向于種植新品種并逐漸產生依賴,從而導致傳統種質資源逐漸消失。
3.3 政府整體投入力度不足
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涉及地域范圍廣、周期長、難度大,資源收集、基地建設、日常運行等均需要大量資金支持[1]。目前,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開展工作,更多是依靠國家級、省級層面的統一部署,地方政府整體投入較少,無論是人員還是資金調配,以及科技項目上,都未能做到規模性投入。資金投入相對不足,缺乏日常運行維護經費,導致部分工作內容被壓縮,研究工作無法深入開展。
3.4 缺乏種質資源評價鑒定的專業人才
目前,紹興市依然缺乏種質資源評價鑒定方面的專業人才。種質資源相關工作以收集保持為主,研究人員以兼職為主,收集的種質多以表型鑒定為主,對現已保存的種質資源開展深度鑒定評價較少[2],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限。因此,有必要開展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
4 思考與建議
4.1 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工作
充分利用好線上+線下媒介,向社會各界宣傳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的意義和有關知識,提高公眾認知,引導全社會參與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只有調查并廣泛收集、保存各類地方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才能更有針對性地保護和開發利用。
4.2 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
紹興市特色旱糧作物品種多為本地傳統地方品種,一般種植面積小、經濟效益低、科研動力不足。建議政府部門加大特色旱糧種質資源相關研究的資金扶持力度,制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扶持政策,引導科研部門和種子企業等做好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的科研工作,最大限度保存其優良特性[3]。在保障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工作正常開展的同時,完善種質資源的鑒定、檢測、保存、繁種和數據處理、信息服務體系。
4.3 建設特色旱糧作物生產示范基地和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基地
在重抓省、市級旱糧生產示范基地基礎上,激勵縣級新建示范基地,形成省、市、縣三級共建格局,切實加大對機耕路、排灌設施、農電線路和育秧育苗、貯藏加工保鮮等旱糧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著力建成一批有規模、設施好、機制活、示范強、效益高的旱糧生產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加強本地特色旱糧作物優勢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及基地建設,就地保存有市場前景的種質資源,以擴大繁育和生產規模。
4.4 加大產業化開發力度
加大特色優質資源產業化開發力度,必要時吸收社會資本。依托紹興市本地種業龍頭企業和龍頭農業產品企業,開展優質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產業化開發路子。收集、整理、保存優質種質資源,使一些地方優良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同時,構建旱糧全產業鏈、加快產品加工營銷,積極培育發展旱糧生產經營主體。在各級農博(展)會展示展銷特色旱糧作物,鼓勵與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業有機結合,有效擴大旱糧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消費力。實行產銷一體化,加大產品開發力度[4],同時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而可持續性地保護和利用種質資源。
4.5 加強育種攻關及種質資源交流共享
種質資源作為科研育種的基礎材料,一方面,充分利用挖掘現已收集的本地特色旱糧種質資源的品種特性和生產潛力,鼓勵紹興市相關科研單位加大研究力度,加強育種攻關,挖掘食、藥用價值,為資源可持續開發引導新思路。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種質資源共享機制,完善種質資源登記保護制度,制訂互惠共享方案,完善種質資源數據庫建設,加大交流力度。探索育種企業和科研單位聯合攻關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和開發優良的地方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
4.6 加大培訓力度,完善人才梯隊建設
通過專家授課、業務培訓、考察交流等多種模式,加大相關人才培養力度。結合紹興市實際情況,建立旱糧方向的專業人才隊伍,負責該領域的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
與此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考核機制,對于從事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科技人員,在職稱評審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5],對于從事相關工作的個人和社會團體給予一定補助,充分調動種質資源保護工作者的積極性,鼓勵支持更多優秀科技工作者,積極投入到特色旱糧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中。
參考文獻:
[1]郭盛,禾璐,賈蘇卿,等.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種業,2018(4):41-43.
[2]徐振萍.浙江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水平的若干思考[J].中國種業,2016(12):25-26.
[3]趙耀,李耕耘,楊繼.栽培植物野生近源種的保護與利用[J].生物多樣性,2018,26(4):414-426.
[4]姜淑榮,陳麗娟.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成效顯著[J].中國種業,2017(4):41.
[5]陳超.麗水市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探討[J].中國種業,2020(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