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6月5日上午10時44分,中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準時起飛,將3位航天員送往空間站。這是長二F第14次發射,也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起飛,中國空間站由此進入在軌建造階段,并在年內通過連續6次發射完成建造任務。
1992—2022,中國載人航天迎來三十而立之年。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后,下一步就是搞載人航天。1971年4月確定的這個項目被命名為“714工程”,飛船被命名為“曙光一號”。由于當時技術條件制約,“714”工程于1975年3月終止。
1986年中國實施“863”計劃,發展航天技術是其中重要部分。此時,一箭多星、同步衛星、遠程火箭均已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雖然此后承接了一些外星發射任務,但大國航天需要有更高的戰略擘畫。1987年2月,國防科工委組建“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1992年1月8日,中央專委會在第5次會議上得出結論:“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考慮,立即發展載人航天是必要的,發展載人航天要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同意了專委會《關于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制的請示》,正式批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并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后,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并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史稱“921”工程,就此啟開大幕。
這一工程,奠定了中國航天大發展時代的到來,奠定了30年后的今天,中國空間站正式亮相浩瀚太空。對于中國來說,這堪比“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率先成功發射,這是第一艘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開啟中國太空人時代。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飛向太空,開始中國空間站建站時刻。
在啟程30年之際,今年是載人航天工程高光時刻,將通過高密度的連續6次發射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并在軌駐留6個月;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對接;10月發射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空間站三艙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隨后將發射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由3名航天員組成,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在軌輪換后,在軌駐留6個月。
30年來通過載人航天工程,中國攻克并掌握了一大批尖端核心技術,帶動諸多領域和行業的創新發展與產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凝聚、培養和造就了新一代航天高科技人才隊伍,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社會影響。
僅僅以載人飛行的長二F火箭來說,它的可靠性評估值達到0.9894,安全性評估值達到0.99996,位列國際最先進水平。它意味著火箭發射100次,才有可能出現一次飛行故障;假設出現飛行故障,依靠逃逸系統逃逸100次,才可能出現不到一次逃逸失敗。長二F火箭自1999年首飛迄今,已成功發射14艘神舟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包括9次載人發射任務,成功率100%。
在空間站任務中,航天員在軌飛行時間長達半年,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給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再加一道保險,從長二F遙12和長二F遙13火箭開始,火箭采取“發射一發、備份一發”及“滾動備份”的新發射模式。航天員在空間站期間,地面有相同型號的火箭隨時待發,如有需要,可在8.6天內快速發射一枚新火箭去空間站接應航天員。這很有點像地面上那樣,叫個車那么方便。
茫茫太空路,颯爽中國風。54589D75-E9A9-4A51-BEFA-AECC6E77B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