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彬
《新華字典》暫時安全了。之前,廣西全州檢察院高調宣布,發現當地書店售賣的部分新華字典及兒童讀物存在“低俗化內容與配圖”,責令下架整改。之后,上級檢察院機關宣布,已責成該院進行整改,收回了命令。
所謂《新華字典》的“低俗化內容”,我猜就是之前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玩弄婦女”那個詞,也有可能,是某個網民舉報的、字典居然把“國家”解釋成“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施專政的暴力組織”。后一條,大概只能證明網友在初中政治課上“九漏魚”了。
關于“玩弄婦女”,其實是政法機關一直使用的書面語,用了很多年。新問題是這種“黃色的字眼”能不能讓孩子看到?
不給孩子一個脫敏的接觸機會,就等著孩子在18歲生日當天瞬間成長嗎?
目前,這一波對繪本、教材的吐槽,都是以保護未成年人為出發點的,其中有真問題,比如目前教育部已經責令調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插圖問題。但是大而言之,孩子的世界里絕對不能有負面、灰色的東西嗎?這種掘地三尺深挖“兒童不宜”的網絡狂歡就真“宜兒童”嗎?如果“玩弄婦女”不能出現,那么“猥褻”“孌童”“強奸”“交配”呢?
其實,也不僅中國有這種“凈化”運動,全世界都在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名義搞“取消運動”。
格雷格·盧金諾夫的《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么沒有煉成的?》,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過度的保護導致一代人的衰弱,“安全主義”以“為你好”的名義盛行,首先是從身體安全開始,然后各種精神安全,搞到現在美國連《荷馬史詩》《魯濱孫飄流記》等古典名著也因為涉及男性中心、歐洲中心、白人至上,都不能好好學習了。結果美國新的一代成了“嬌慣的一代”,什么樣的負面信息都不能接受,如果接觸了,那就“需要一生來治愈”,而且必須舉報到老師丟飯碗。
在美國,因為有極個別的孩子可能對花生過敏,之后美國公立學校就一律禁止采購含花生的制品,后來發展到生產過含花生制品的公司也被排除在采購名單之外。所謂的負面情緒、負面信息,都需要有一個通過接觸來脫敏的過程,把孩子放在絕對的無菌環境當中,最后只能是害了孩子。
以《新華字典》來說,其實我小時候就知道那里面的“敏感”內容。那時調皮男生拿到字典之后,第一件要干的事情就是翻到字典里有骷髏插圖的那一頁,或者是翻到有內臟插圖的那一頁。因為看了字典的骷髏圖,我們就變成了殺人魔、開膛手杰克了嗎?
難道未成年人不能從《新華字典》這種正規途徑了解必然需要學到的詞嗎?如果連《新華字典》都難逃被下架的危險,那么,課堂上還能教孩子什么呢?《背影》是違反交通規則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全篇是暴力情節……
打造一個凈化的無菌世界,讓孩子在其中看不到一丁點的殘忍、血腥、罪惡才是真正的對孩子負責?舶來的取消主義大行其道,國內的家長歡呼踴躍,以“為了孩子好”的名義,舉報這個,下架那個,甚至發展到家長舉報《米小圈》里的逃課、打架情節。
之前,我在社交平臺上談“玩弄女性”時,引用過王小波的一句話:“不知為什么,傻人道德上的敏感度總是很高。”想不到,馬上有一位媽媽質問我:你會不會讓你的孩子看“玩弄女性”這種東西?
如果7歲的孩子不能看,8歲呢,9歲呢,10歲呢,17.9歲即將成年呢?不給孩子一個脫敏的接觸機會,就等著孩子在18歲生日當天瞬間成長嗎?話說,這一屆的80后的家長,不清楚自己是在哪個VCD機上啟蒙的嗎?你們變成壞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