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萬通
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語用教學屬于高效的新方式,語用學習主要以語言作為學習線索,將語言和文字應用作為教學的關鍵點,突出語言理解的重要作用,學生經過系統化的課堂學習,使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一、善于強化閱讀,提高語言關注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大部分教師都相對重視對教材內容的講解,在進行文本閱讀教學時,僅僅將教學停留在文本內容的理解層面。
例如,學習新的生字和詞匯,對句子也形成深入的理解,但是卻沒有立足于文本的整體內容全面性的分析文本。但是當前在語用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帶領學生重點分析文本中的字、詞、句和段落,深入理解語言表達的具體含義。結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認知發展情況來說,高年級的小學生雖然識字數量已經很多,但大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相對較弱,在閱讀學習時,只能夠片面性的理解語言文字以及作者的表達方式,因此也就不能抓住文本的主要思想。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的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形成對課文內容的系統性理解,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同時可以使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具體到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先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深入的感知文本,然后立足于語言表達的視角,加深對文本寫作主旨和情感的理解,使閱讀理解能力和語用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善于結合學情,提高語用水平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高效教學,不僅要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成績,還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以及興趣愛好等多樣內容。教師只有明確了解學生的大體學情,才能有針對性的規劃教學,小學階段語文學習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師要幫助每一位學生夯實語文基礎,才能讓學生獲得全面的進步,但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理解能力存有差異,有時也會導致學習效果的不同。因此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注重教學的分層。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教學中,文中存有很多的擬人句和比喻句,如果教師僅僅通過探究句式來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不能有效實現語用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僅能單一理解句式形式,不能掌握具體的應用方式。因此需要結合實際語用情況,為學生細致講解閱讀內容中的句式,在學生深入掌握后,教師就可以加大教學難度,通過文本句式來分析作者的寫作情感,通過理解語言表達形式讓學生理解傳遞思想感情的多樣方式。最后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的分析文本,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感受葉圣陶筆下所描述的夏日清晨的荷花,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促進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三、善于熟讀文本,掌握語用策略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既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新的生字和詞匯,也要讓學生理解作者應用文字的意義,在文字中體驗作者的寫作情感,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字,了解其用途的同時,學會靈活的文字應用。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故事情節發展和對話分析狐貍和老虎的性格,讓學生體會文字表達情感的方式。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學生做好閱讀的示范,以語調變化來帶動學生的情感,然后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空間,并圍繞閱讀內容設置相應的閱讀問題,以問題來引導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有效思考,從而促進語用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問題,讓學生積極表達觀點,教師在此只需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觀察學生的討論進度,針對問題及時作出糾正。在文本問題講解完畢后,要再次回歸到課文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理解來深入的分析課文情感,讓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四、善于拓展思維,讀寫同步教學
高效的語用教學,需要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文本中詞匯和生字含義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語用的有效技巧,掌握高效閱讀的方法。在學生整體的文本閱讀結束之后,讓學生進行寫作,將閱讀中體會的情感表達出來,將閱讀和寫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語用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做朗讀示范,幫助學生認識生詞和詞匯,然后讓學生自主朗讀,將學生快速帶入到課堂學習中。在閱讀后教師要讓學生按照文本寫作的格式進行內容仿寫。在閱讀教學中,寫作也是重要的部分,是檢驗閱讀效果的最直接途徑,但大部分小學生因為詞匯積累量不夠,經常會出現句子不通順,語意不連貫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興趣。在教學引導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逐個解決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既能保證語用教學的實效性,也能強化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使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均得到顯著提高。
五、善于客觀評價,滿足學習需求
在語用教學結束后,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作出及時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的重視,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從而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的各項活動中。在傳統教學形式的影響下,所應用的評價模式普遍以教師主觀評價為主,沒有給予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相評價的機會,教師要從這一評價模式中解脫出來,探索更為全面、客觀的評價模式。
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教師采取合理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設置具體的閱讀任務,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完成任務。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課文中人物細節的描寫,了解雨來的人物形象。然后以課文中故事發展為主線,了解課文內容。最后立足于人物視角,去感受故事情感和中心思想。教師后續要結合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帶領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補充性教學,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相互的評價,或是學生自主評價,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以鼓勵為主,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注重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讓學生可以通過教學評價,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積極借鑒他人的學習經驗,并有針對性的優化改進,提高閱讀語用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始終堅持語用理念,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在注重學習效果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