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嬋娟
摘要:因留守兒童的特殊性,長輩對他們太過溺愛,沒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生怕孩子吃苦受累,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均由長輩包辦,孩子從小養尊處優,從而導致孩子勞動意識淡薄、動手操作能力低下,只圖享受、不盡義務,那如何“針對性”、“有效性”的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勞動自信?
關鍵詞:留守兒童;勞動教育;自信
![]()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農村學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少,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和長輩住在一起,沒有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不僅在心理和行為習慣上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而且沒有了中國農民樸實愛勞動的影子了。為什么農村的孩子不愛勞動了呢?不愛勞動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本文就勞動教育如何培養留守兒童自信做一些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在校的表現
1.“頑皮”的孩子不“頑皮”?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學生在課外非常的頑皮活躍的,校園里顯得特別“熱鬧”……但是如果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響應者就寥寥無幾,特別是農村的留守兒童,更是不敢當眾舉手發言,被老師點名的時候也是極不情愿,緊張、害怕。“熱鬧”的課堂不“熱鬧”這是為什么?
2.“勤勞樸素的”農村孩子去哪了?
走進校園,你有時候會看到有的孩子亂扔垃圾;走進食堂,你會發現有的孩子小手臟兮兮的,洗碗洗不干凈;走進宿舍,你會發現有的床鋪亂起八糟;走進教室,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你總是會聞到一股臭熏熏刺鼻的味道,孩子們頭發很臟,衣服很臟,鞋子很臟……;當你問今天該誰值日?為什么窗臺、桌子沒有擦,沒有人回應,有時需要等好幾分鐘的相互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才有人起來承認……
二、勞動教育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自信?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而熱愛勞動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父母長輩因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對他們太過溺愛,沒清醒的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生怕孩子吃苦受累,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事無巨細,均由長輩包辦,孩子從小養尊處優,從而導致孩子勞動意識淡薄、動手操作能力低下,只圖享受、不盡義務,那如何“針對性”、“有效性”的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勞動自信?
(一)學校層面
1.加強勞動教育,增強勞動意識。
首先,班主任要開好班隊會上,多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精心準備好相關的素材,校內和校外相結合。課堂上,班主任可以讓學生觀看勞動的教育短片并寫好觀后感;朗誦或者背誦有關勞動的詩詞和文章;強調做好個人的衛生和教室的衛生。另外,班主任可以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到田野了解四季的農作物,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這些日常的教育都能有目的讓他們尊重勞動,增強勞動意識,培養他們的勞動品質,讓使他們慢慢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積極的勞動態度。其次,其他科任老師也要積極轉變育人的思想,根據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多運用情景教學法,讓他們身臨其境,用心感受,切實在做中學,這樣做也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勞動品質。比如綜合實踐課,就可以帶著孩子到戶外親身體驗,孩子們感受勞動快樂的同時,愛勞動的習慣自然就形成了。
2.開辟農場基地,增加勞動實踐。
現在農村學校的人數急劇減少,那么學校的空地也越來越多,所以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空地,變廢為寶,打造一個“勞動樂園”。學校對實踐可以基地采取承包責任制,每個班級承包一塊責任田,根據時令孩子們可以種植不同的作物。學校發種子或者孩子們自己帶,他們親自種植。在作物生長的整個期間,勞動實踐課的老師帶領孩子們鋤草挖土、種植澆水、施肥補養等。到收獲的季節,孩子們將蔬菜賣給學校,食堂經過加工給孩子們食用,他們不僅體會到了勞動成果的快樂,也體會到了勞動可以創造財富。通過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孩子了解了大自然,學會了蔬菜的種植技術,體會到了父母長輩的艱辛,同時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思和尊重勞動的良好品格。
3.開設特色課程,學習勞動技能。
雖然身在農村,但是在爺爺奶奶的庇護下,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像煮飯這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很多孩子也是一竅不通,像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又怎么能獨立生活?為了落實“五育并舉”,加強勞動教育,結合地域特色,學校針對四年級及以上的班級開設了“我是小小廚師”的烹飪課教學,每學期的學習的菜品都不一樣。我校還專門聘請了廚師每周教孩子們做菜。到目前為止,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好多道菜,“雞蛋小蔥餅”、“涼面的制作”、“油炸南瓜餅”、“包抄手/包餃子”等。學校要求孩子學會一道菜后要回家親自做給長輩吃,并且附上自己的感受。通過該課程的開展,學生們懂得了勞動最光榮的道理,并把學到的勞動技能和廚藝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4.組織技能比賽,培養勞動自信。
每個孩子都渴望成功。孩子們參加了勞動實踐活動,學習了勞動技能,肯定需要一個體驗成功的平臺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自信。學校根據勞動課程內容設計不同的競賽活動,比如農作物種植比賽,哪個班級的蔬菜長的最好,收入最高;比如烹飪大賽,哪個小廚師做的菜最好吃;比如衛生評比大賽,哪個班級的清潔衛生做的最好;比如家務活比賽,哪個孩子做的家務活最多?這一系列的比賽都會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孩子們積極參加了這些比賽,不僅因為勞動獲得了快樂和榮譽,而且也變得非常的自信。
(二)家庭層面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所以我們要一起為祖國的花朵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環境,所以學校更應該加強與父母長輩的溝通和聯系。即使父母在異地,但是也不能作為無法教育孩子的借口,現在通訊工具很發達,可以時常打電話與老師、家里的長輩了解孩子近期的學習生活情況。即使長輩溺愛孫子,但是也要想辦法更新他們的教育觀念。學校可以利用開家長會或者舉辦家庭教育的講座,邀請長輩們來聆聽學習,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幫助。另外,學校利用每學期大家訪的契機與長輩們進行溝通,“您能照顧他一輩子嗎?”孩子大了,一定要“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洗衣服、洗鞋子等,還要力所能及地幫長輩做些家務比如做飯洗碗、掃地等等。只有孩子們自己親身做了這些“小事”,才能真正懂長輩父母的難,才能懂感恩,從而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勞動品質。
結語:雖然留守兒童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加強勞動教育,勤勞樸素的農村孩子回來了。校園再也沒有隨處可見的白色垃圾,孩子們的小手、穿著都是干干凈凈的,宿舍教室都是干凈整潔漂亮的,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搶著做清潔。孩子們臉上都洋溢著勞動自信的笑容。
參考文獻:
[1]史習鴻.學校勞動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EJ],教學與管理,2003,(29).
[2]盛新.關于小學勞動課程的研究[EJ].課程.教材.教法,2001,(1).
[3]韓和鳴.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方法和藝術[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87.
[4]姜鳳萍.勞動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