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瑋瑋
臺州位于我國浙江省東部。它地處特殊的地理環境,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背山面海,形成山海雄奇的特殊景觀。當地人的性格是剛柔相濟,既有山的硬氣,更有海的豪氣與江南人的靈氣。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都會受該民族所處特殊自然地理環境所影響,魯迅先生曾對臺州文化特征概括為‘臺州式’硬氣。在臺州地區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婚俗儀式優雅且充滿詩性,同時也是家族及區域族群的一種狂歡形式。該儀式中最精彩及最核心的環節便是“洞房經”。臺州婚俗儀式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后葉,楚國滅越民族之一部分越過寧紹平原南邊的山脈或從寧紹平原沿海來到三面由天臺括蒼,雁蕩山脈懷抱,一面面海的臨海。臺州占據靈江,甌江流域,他們與先前既已到達并居住在此的吳越后代共同建立起了東甌國①。歷史上也稱為‘東越’。杜佑《通典》也認為臺州春秋及戰國屬越,秦漢時屬會稽郡亦東歐之境②。民族學研究證明東甌與于越在族源上是同一的,而史學研究也證明兩者是先后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而“洞房經”--婚禮歌是與越文化有著極為密切關系的習俗儀式音樂,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我國東南地區和百越族后裔的許多少數民族中她們的婚歌中找到共同點。例如在浙江舟山也有跟“吃洞房菜”很類似的環節“賀郎”:婚宴之后在新房內擺上糖果,菜肴,組成八人互唱《賀新調》其余賓客站立四周,喧鬧相賀③。例如廣東的“反新婦”在廳中擺上佳肴果品并逐一對歌,這與“洞房經”中的“擺十三花”十分相似④。
它作為一種古老的婚姻習俗之所以在臺州得到持久的保存是與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分不開,從外在因素看,臺州依山傍海整個地區大致以漁區和山區兩大類為主,交通十分不便,直到南宋之后中原文化才學風始盛始,文化漸變。志書記載:“即而晦庵朱氏,紹伊洛正傅駐節干茲,傳道授業者幾遍大江南北,而黃巖臺州獨盛。”⑤從“洞房經”的曲調分析它與我國的戲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987年11月,黃巖縣靈石寺塔落架大修時,從該塔內出土了一批古磚刻,里面有多塊珍貴的戲劇人物畫像磚,并清晰的記錄著它們的制作年代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八月。這足以說明臺州地區早至北宋年間就已經有多種多樣的演出活動。像臺州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戲劇傳統的地區成為一個戲班盛行,百姓愛唱戲曲的地區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對于低文化程度的民眾來說,傳統的文化意識仍然是最重要的。這種現實造成了對區域傳統文化心理上的認同,并使之長期在特定區域上得以保留。婚禮儀式中唱“洞房經”習俗就是這種為求個性獨立的、強烈的地方色彩加上地方文化氛圍而形成。它的與時俱進,經過歷史變遷,文化教育發展,生活習俗的改變,經濟技術的進步等,文化技術的改變和發展是必然的,當一種文化受到外力的沖擊而不得不作出改變,而這種改變只會達到不改變其基本結構和特征的程度和效果。⑥
臺州傳統婚禮儀式“洞房經”在新郎家中舉行,古時也可在村鎮祠堂行禮。整個婚禮儀式都伴隨著唱歌和對歌這一特定儀式,婚禮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念賓相’儀式,這種儀式由類似于司儀的人邊唱儀式歌邊完成婚禮過程,新郎家屬會特定選一良辰吉時準點讓新娘進門;鋪上紅毯,眾人簇擁,禮炮齊開,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即使是不相識的路人皆可前來觀看新娘。討糖果,討紅雞蛋,討吉祥,討一討這大紅的喜氣,好不熱鬧。此時各廚下也在新娘進門一刻緊鑼密鼓,有條不紊的籌備宴客。鍋碗瓢盆,鞭炮禮炮,親朋好友寒暄,客套,玩笑,這些聲音匯聚成了一首臺州人向往幸福的交響曲。新娘進門司儀開始唱儀式歌包括‘請新人新郎’‘拜天地’‘正位’‘拜父母親’‘拔花’‘還花’‘交杯酒’‘給見面禮’等。
第二階段是看新娘,一般由左鄰右舍成雙對組成六個人或六個人以上手提紅燈籠從家門外唱進家門,內容大致是對新娘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從外貌到衣著,從高矮到胖瘦的描述。在舊時,每個村子就是大家庭一樣的存在,村里人結婚新娘可以是從一個村子嫁到另一個村子,而對于一個大家庭而言新娘是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人們怎不會對一個未來生活在一起的家人而感到好奇,不去一探究竟,在舊時新娘被安排在一張高高的桌子上坐著供眾人前來觀看。由此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家人的事,也是承載著集體情感眾人參與并給予美好祝福的一種儀式。但現在的婚禮儀式中已將這個環節省略所以很難再聽到《看新娘》唱調通過田野調查只能收集到唱詞文本。如:《看新娘》
久聞你府上名氣大今日掛燈結彩娶新婦,
我班朋友走達過要到你府上望新婦,
新婦打扮紅艷艷好比仙女下凡來,
轉過臉讓我班朋友看一遍。
青絲頭發黑油油頭發燙起打球紐,
一對眉毛左右分一雙眼睛活靈靈,
雙個下巴雙圓眼眼窩珠銀包扎扎,
瓜子臉五官正白凈皮膚又紅暈,
一根鼻頭在當中好比你南山觀世音。
第三階段則是在晚上唱‘洞房經’大量對歌來完成,唱‘洞房經’包括‘八仙’‘擺陣’‘破陣’‘開鎖’‘開門’‘進洞房’‘綁金花’‘抬金桌’‘下南貨’‘擺十三花’‘抱龍燈’等幾十多項儀式內容。具體如下體現;洞房客領著新人一路唱“‘八仙歌’至洞房,‘八仙歌’有大小之分,‘大八仙歌’有七八十行長,”小八仙“則可以短列二行,唱完‘八仙’新人需移除擺放在新房門口的一切障礙物‘擺陣’‘破陣’。再由洞房客唱‘開鎖’‘開門’歌,門唱開之后新人與洞房客一同進入新房,新娘‘落盤子’并向洞房客行禮并與新郎一起‘抬金桌’‘放分燈’‘解金花’這些皆由洞房客來唱儀式歌,接下來是‘討登頭’‘坐落位’‘討茶’‘討碗頭’‘討香煙’等,廚下倌再再以歌相拒。如譜例:《抬金桌》
洞房客唱:

譜例:《解金花》

譜例:《討凳頭》
洞房客問;
我班朋友實無禮,金登椅子未帶齊。
雙腳騎的酸齊齊,怪來怪去怪自己。
相勞你廚下叔把我的金登送進我洞房里,
我班朋友啊多歡喜。
廚下倌答;
培植樹木要封山,禁止山區樹亂砍。
建設用樹也難辦,哪有木材做板凳。
無登到你洞房間,只好請你奇一奇(站一站)。
洞房客唱;
高山樹木處處有大樹小樹出濟州,
濟州地界風光好運來樹木莫牢牢。
木料運過大海洋運過江夏小坑洋,
我班朋友腳騎酸相勞廚下叔送登來。
吃洞房菜全由洞房客相陪,除新娘外皆為男性,且新娘全程不語。此時房中除一張桌子外,凳子,茶水,筷子酒等皆需洞房客以歌向廚下倌討要,廚下倌是包括來參加婚禮的全部賓客和看新娘的人,只要會唱,都可以歌對唱。洞房客由六到十二人不定組成,但必須成雙,洞房客以歌對廚下倌進行索要物品,廚下倌再以歌相拒形成對唱,這種對唱除曲調相似,歌詞內容皆由個人即興創作,且全程皆為無伴奏清唱,當然也不能擺脫既定的習俗程式,如此再唱再答全憑洞房客與廚下倌的機智幽默來完成全部習俗儀式,因為洞房客大多是能歌善舞者,贏的可能性很大,不然洞房里要拿出香煙或者糖果等東西來結束對歌。此種對歌還有“討酒壺”“討醬油醋”“討碗頭”等。接下來是經典唱段“下南貨”“擺十三花。”
無告啟口,南星北斗,講談西川,單將你岳飛造船。
造起大輪船,九枝桅,放在哪里造?門船里面造。
放在哪里來開船?央溝殼里來開船。
小人望望頂有趣,芡老一疊噓(尿)洋船退到東海里。
初八貳叁全少水,洋船擱在東海里。
前錨拋在狼稷山,后錨拋在你老新洞房間。
初三十八真度水,洋船推進洞房里。
老新不用年度度,架起跳板下南貨,把我南貨全都搬進
洞房里來放在八仙桌上做茶配我班朋友都所愛。
(譜例見下頁)
只要你答得上來就可以不斷對唱下去,并分出輸贏來,唱洞房經習俗由于對歌不受時間限制,婚禮往往可進行通宵達旦,最后洞房客唱‘討棗子’‘摘糍粑按’‘抱龍燈’新娘懷抱龍燈以圓為圈相轉,寓意團團圓圓‘出’洞房來結束整個婚禮儀式。
從地理位置看在古時臺州依山傍海較為封閉,中原文化盛行較晚,對于底層的平民百姓沒有受教育的經歷導致普通話在當地不盛行,因此造成區域傳統文化長期在特定的區域得到保留,對于他們而言用傳統方言講述的說書,相聲成為忙碌的農耕,捕魚生活之外的精神慰藉,而這些充滿民間趣事,街頭奇談,愛情故事與神話傳說也被口傳心授的方式收錄進‘洞房經’的唱詞,得以心理上的文化認同,使之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百聽不厭的文本。講不完的曲調,訴不完的離愁古往今來人們樂此不疲都逃不過講述愛情,而婚姻是愛情的升華,婚姻也是人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流程,人們向往婚姻,憧憬婚姻,贊揚婚姻,于是婚姻通過一系列的儀式來維護它的神圣--婚俗。在眾人的見證下彼此盟誓許下信約。“洞房經”這一物態化的符號卻深深地烙印在了當地民的內心中,并將該事物作為一種物態化符號來永久地傳承和發揚。同時也成為自身傳統文化傳承的民俗符號,達成某種民俗意識,并綿延不斷地傳承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⑦從這個意義上講婚姻是一個集體儀式承載著集體記憶與集體情感,‘洞房經’這一婚俗儀式傳統包含著當地人民對生活的熱情與對人生的展望,這種儀式優雅充滿詩性,同時也是家族和地方百姓的一種狂歡。唱‘洞房經’婚俗歌不僅是一場音樂旅行之美,更是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而在婚禮儀式中新娘要全程不語,且在“洞房經”對歌中皆為男性作陪,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窺探出舊時女子身份卑微,在婚姻關系中成為男性的陪襯且沒有話語權。

譜例:《擺十三花》
俗語“良辰美景,洞房花燭”,這是見證人生最美時刻也是活性生命的傳承。“洞房經”里那詩一般的美妙歌謠不僅娓娓道出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也有歡娛雀躍。臺州人之所以親切的稱呼“洞房經”并對其珍愛與崇敬之情是因為在臺州人心里“洞房經”所承載的文化都在喚醒他們對生命的美好記憶與重燃對生活的熱愛及重拾文化的自覺,因而“洞房經”在進行音樂儀式文本的展演過程中,傳承了自身文化精神,是入骨入髓的一種傳統意識。■
注釋:
① 王克旺,雷耀銓,呂錫生.關于東甌的建都與內遷[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1982,1,東甌國前生是東甌部落,是漢族先民的一支,位于今浙江南部。
②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二[M].中華書局, 1988.
③ 浙江民俗學會.浙江風俗簡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④ 陳文華.洞房經;文化的神話--溫黃平原洞房經歌習俗的思考[J].東南文化,1990,8.
⑤ 臺州市黃巖區地方志纂委員會編《萬歷黃巖縣志》卷一[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12.
⑥ 陳文華.洞房經;文化的神話--溫黃平原洞房經歌習俗的思考[J].東南文化,1990,8.
⑦ 王海龍.從“駱駝舞”儀式行為解析撒拉族傳統文化[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