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茗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創作于2015年8月,作品取名自南宋詞人蘇軾著名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作是詞人被貶黃州失意之時所作,而曲作者在創作途中讀到這首詞,感同身受,古箏協奏曲《定風波》應運而生。鄧翊群曾在受訪時表示,這部作品創作的初期自己也恰巧處在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低谷期,在創作的途中偶然讀到這首詞,在其詞意中找到了共鳴,感同身受,借詞意來抒寫現代人類社會中面對苦難境遇、命數迭起的豁達人生觀,借古之情寫今之意,非常能打動人心。
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有一半源自于蘇軾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且詞人的這首詞及其遭遇則與這部作品的創作主題息息相關。而根據樂曲段落分布,可以分為如下四個主題。
(一)引子(官場風云):蘇軾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正值被貶黃州失意之時,而烏臺詩案正是他被貶的主要因由。他在被貶黜之前已是名滿京城。彼時,他的仕途剛剛起步,對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滿是憧憬,卻在這時遭遇風雨,所幸劫后余生,謫居黃州。
(二)慢板(謫居黃州):蘇軾歷經烏臺詩案謫居黃州,官職低微手無實權,生活拮據、貧病交迫更是使得他意氣消沉。然而,哪怕在這樣一種知音難尋的逆境下,他依然保持著自己不磷不淄的風骨,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①這般名句。
(三)快板(莫聽穿林打葉聲):從這一部分開始,作品的主題才真正開始與詞意重合。作品以模擬場景音效的手法對詞作中所描繪的場景加以補充,表現出風雨忽至,詞人卻依然從容的情景。
(四)尾聲(也無風雨也無晴):尾聲部分描述了詞的下闋,這里再現了慢板的部分旋律。雖是一樣的旋律,給人的感覺卻已與慢板迥然相異。如果說慢板表現了他的孤獨卻不隨波逐流,那么此處則表達了他的一種勝敗兩忘、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詞人人生態度的變化造就了慢板與尾聲部分情感的強烈對比。
作品的定弦如下: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定弦示意圖②
傳統曲目中,古箏通常采用五度相生率作為定弦法,一般是以“宮、商、角、徵、羽”為定弦,而“清角”、“變徵”、“變宮”和“閏”這些偏音,都只能通過按弦的方式獲得。但作品創新地采用了以C宮系統為基礎,在前七根弦中加入兩個變宮音,使其形成了能在不需要移碼或換琴的情況下自然轉調的方式。
如上圖所示,從21弦至12弦,構成了一個C宮系統,而后面的11弦至1弦,則構成了一個G宮系統,是主調C宮的下屬關系調。這樣別致的定弦方式不僅豐富了音樂的表達,還保留了中國傳統五聲調式的韻味,使作品既充滿了民族風情,又符合現代觀眾的聽覺審美要求。而打破人們對古箏轉調的常規印象的,不需要通過移碼或者換琴就可自然轉調的方式,則為演奏者提供了便利,減少在演奏過程中轉調時可能發生的失誤,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演奏的流暢性和作品風格的統一性。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是一部多段體結構的作品,全曲由引子、慢板、散板、小快板、快板、急板、廣板、華彩、尾聲組成。筆者現將其結構圖示歸納如下表: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曲式結構圖表
按音是古箏演奏中最常見的一種技法,它能為作品增添韻味,豐富音樂色彩。然而在本作品中出現的雙按音超過了十度,跨度之大實屬罕見。
在D段落中,44-45小節與48小節處分別出現了大跨度的按音,用以模仿大雁歸巢的雁鳴聲,表達凄婉之意。這里的按音需要在低音區按音保持的情況下,在高音區進行連續的下滑與上滑,這樣的設置大大增加了演奏的難度。
雙按音與一般的按音相比更難保持穩定是因為拇指與其他手指按弦的角度與力度均不平衡,因此很難保持按音音準的穩定性;而此處的大跨度雙按音弦距較遠,且需要低音區按音一直保持到高音區連續的下滑與上滑音結束,受生理條件的限制,很多演奏者可能達不到此處按音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演奏中可能會出現低音區按音音準無法保持或拇指按不到高音的情況。若要解決這一問題,得到譜中所標記的雙按音效果,演奏者須得把虎口撐開,身體微微前傾,重心落在二三四指上,手型保持穩定,如此才能盡可能地保持低音區按音音準。如受生理條件的限制,無法同時按到弦距較遠的兩弦,則可以把44小節中的下滑音“4”改彈為兩個單音“5”“4”,再接上滑音“1”;48小節中的下滑音“5”改彈為兩個單音“6”“5”,再接上滑音“2”。
搖指,一般是指手指在琴弦上向里、向外連續細密地彈弦,從而得到細膩綿長的旋律的技法。隨著搖指的不斷發展,創新性的搖指技法層出不窮,極大地豐富了古箏音樂的表現力。本作品在搖指這一技法上也別具特色。
如85-86小節的搖指與平時常運用的線狀的搖指不同,這是有固定個數的搖指,突出的是其節奏感和顆粒感,以表示風雨欲來的緊張感。因此在演奏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搖指的個數,一拍搖四個音,切不可一味追求搖指的“快”和“密”,否則會破壞其緊張感。
緊接著87-88小節的掃搖,也同上述搖指一樣,是有個數限制的,突出的是其節奏感和律動,而非綿長的線條感。掃搖的“掃”落在就近的一個八度內,重拍落在每一拍的第一個音上,要把音頭彈出來。此處用#1和2構成的小二度音程來增加不協和感,以示沖突,可作漸強處理,以表現風雨呼嘯而來的場景以及詞人蘇軾內心的風起云涌。
而96小節所使用的短搖技法要求做到顆粒性強、旋律清晰、沒有雜音,因此,演奏者需要在保證短搖個數準確度的同時,改變搖指角度,將手指立起來,從右斜上方擺動到左斜下方再反方向擺動回去,這樣彈片就不會誤觸其他琴弦,能在保證顆粒感強的情況下旋律清晰且沒有雜音。
同音特點的快速指序是本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之一。同音特點的快速指序技巧是指在快速指序中加入一個連續重復的音,這些連續重復的音就稱為同音,而旋律音即是同音里出現的不同音。
同音特點的快速指序由106小節開始,意在模擬雨水“穿林打葉”之聲,這里的旋律音都隱匿在同音之中,因此重音都落在這些旋律音上以突出旋律。譜例上方的表情術語“Leggiero”意為“輕巧地”,因而此處要求演奏者做到輕巧、快速、顆粒感清晰,要想做到上述幾點,在彈奏同音時手指的動作幅度要盡量地小,如若手指動作幅度太大,則會導致速度變慢,出來的音色也過于生硬笨重,不僅失去其輕巧感,更不能突顯其旋律音了。在這一部分的演奏中,最大的難點是同音與快速指序之間的轉換,在確保左手按音音準的情況下速度也要快,這就要求演奏者須得慢練以及加強手指的靈活性鍛煉。
在實際演奏中,有的演奏者會用類似“勾搖+快速指序”的方式來演奏這一段,如此一來,原本點狀清晰的樂句線條就變得模糊起來,沒有了雨滴“穿林打葉”的感覺,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并不相符。因此,還是更建議演奏者在實際演奏中以快速指序的方式完成這一部分。
點奏是古箏作品中常見的技法,通常出現于作品的高潮部分,一般是以左右手交替輪流點彈一個八度內的音。而在本作品中出現的大跨度雙手不規則循環點奏,超過了一個八度,有的甚至超過了十度,這也為彈奏者的演奏呈現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
大跨度雙手不規則循環點奏出現在H段落的結尾,即130-132小節處。所謂“大跨度”指的是音程之間跨度大,此處有多個超過八度的音程。“雙手”則指的是左右手交替,分指彈奏,排在奇數順序的,如第1、3、5、7...個音,用右手彈;排在偶數順序的如第2、4、6、8...個音則用左手彈。“不規則循環”則是指左右手循環的音數量的不同,每一組的大跨度雙手不規則循環點奏中,右手循環三個音,分別用“托、勾、抹”的指序彈奏;而左手只循環兩個音,分別用“勾、托”彈奏。要想彈好大跨度雙手不規則循環點奏,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分別標明左右手各自該彈的音和指法;其次,左右手分手慢練,使左右手分別熟悉各自要彈的循環音和類型;最后,在左右手分別熟練之后,雙手合起來練習,練習時要注意譜子上所標的重音記號,否則將無法突顯旋律。另外,H段開頭所標注的Risoluto(意為果斷堅決的)也要引起注意,此處的點奏要干凈利落,過弦要快。
古箏藝術發展到現在,出現了許多新的音樂語匯,更加豐富了音樂表達方式,現代古箏作品中常常用到的“非樂音”技巧正是其中一種。在古本作品中也運用了左手“非樂音”技巧來渲染氣氛,雖然這類技法在本作品中出現得不多,但對音樂的氣氛烘托起重要作用。
如I段133小節處,運用了左手在箏碼左側無序音區刮奏和掃弦的技法,模仿疾風驟雨、電閃雷鳴的場景,更能突出緊張感。
再如L段191小節,運用了左手由右向左迅速劃擦碼左側11弦的技法;192小節,運用了右手手掌擊弦的技法,形成了一個低音音塊,此處樂譜標記為fff,表示要強收。這里運用這兩種非樂音技法,模擬的是一聲重重的嘆息,在這聲嘆息落下之后,徹底地把舊有的、沉悶的心緒全部拋諸腦后,從而獲得內心的從容與平靜。
在學習和演奏《定風波》這一作品時,筆者深刻體會到基本功對于演奏樂曲的價值和影響。要想彈出理想的音色,順利演奏出具有挑戰性的技法,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作為基石,打好地基才能做到“萬丈高樓平地起”。
筆者認為,演奏作品,不僅僅是準確彈出樂譜那么簡單,除了要通過自身努力將音樂所蘊含的美和意境呈現給每一位觀眾外,還要在演奏的過程中深化自己對于作品的思考,力圖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各位名家的演繹值得借鑒和學習,但筆者認為,不能一味地模仿別人的風格,而應該在不與作曲家表達之意相悖的情況下,于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感悟,力圖演奏出帶有自己個人風格氣質的作品,向觀眾展現自己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是一部剛柔并濟、撫慰人心、充滿中國韻味的現代箏樂佳作。整首作品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旋律優美,可聽性強,作曲家更是擅長運用各種技法來模擬情景,讓人恍若身臨其境,增加了觀眾的代入感。作品以南宋詞人身陷“烏臺詩案”而遭遇人生挫折為背景,用音樂敘事陳情,帶領演奏者和觀眾們穿越時光,與蘇軾共品人生百味。但這部作品卻又不僅僅是一部敘事性的作品,它也是曲作者在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低谷時期用音符記錄下來的心情。作品意在向觀眾表達面對挫折依然保持樂觀曠達的豁達人生觀,希望大家都能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擁有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態度。■
注釋:
① 夏承燾.宋詞鑒賞辭典(上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402-405.
② 祁瑤.古箏原創作品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