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王永輝,蔣令修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經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發生率約占腦卒中的70%~80%,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有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腦卒中死亡病例高達632萬,比10年前增加32萬[2],可見我國腦卒中負擔呈加重趨勢,尤其是急性腦梗死。據相關報道,目前我國腦梗死平均發病年齡比西方國家提前10年[3-4]。為了解決該難題,各界均在積極探索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方法。近年來,隨著對中醫療法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在采用西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基礎上逐漸重視加用辨證施治的中醫治療方案。醒腦開竅針法是由石學敏院士針對瘀血、肝風、痰濁等蒙蔽腦竅致病所創立的針法。而腦卒中又多是由上述病理產物蒙蔽清竅所引起的腦脈痹阻。目前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病的療效已在臨床上被肯定,但針對醒腦開竅針法如何降低腦梗死患者炎性反應和改善血液循環的文獻報道較少,尚不清楚其作用機制。據此,本研究選取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醒腦開竅針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炎性反應和血液循環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08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類層抽樣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4 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中相關的診斷標準,經頭顱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
1.2.2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風病辨證論治》[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癥見口舌歪斜或舌強不語、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發病后4 h內就診;③自愿參加本次研究;④對本次研究用藥無過敏或禁忌證;⑤無嚴重失語;⑥經頭顱、MRI等影像檢查無顱內出血。
①伴有腦外傷;②惡性腫瘤;③凝血功能障礙。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規治療,如持續氧療、吸痰、降壓、降糖、控制顱內壓、使用抗菌素等藥物。其中,對照組予以胞二磷膽堿與阿替普酶治療;胞二磷膽堿注射液(吉林百年漢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208,規格:2 mL∶0.25 g)0.75 g,溶于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持續時間>40 min,每日1次;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批準文號S20160054,規格:20 mg/支)劑量為0.9 mg/kg,最大劑量為90 mg,先在1 min內靜脈推注10%,然后在60 min內勻速靜脈泵入剩余劑量;并在溶栓治療24 h后復查CT無出血,予以常規抗血小板治療。共治療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醒腦開竅針法聯合胞二磷膽堿及阿替普酶治療。醒腦開竅針法選穴:水溝、三陰交、內關、風池、極泉、尺澤和委中等。隨證加減:伴有吞咽困難加翳風、完骨;手指蜷曲加合谷;語言障礙加廉泉。針刺部分常規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 一次性不銹鋼無菌針(河南省安邦衛材有限公司),先直刺雙側腕部內關穴15~25 mm,運用以提插捻轉瀉法,再自鼻中隔下部向水溝斜刺,采用雀啄法刺激,直至眼眶濕潤為宜,后刺患側三陰交,自脛骨內側斜刺入15~25 mm,以補法提插捻轉,直至下肢抽動3次為宜;風池、極泉、尺澤、委中采用常規進針法,所有穴位均留針20 min,每日1次,治療6 d休息1 d,以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判定參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7]中急性腦梗死相關標準。顯效:頭暈、嗆咳等臨床癥狀消失,生活能力恢復正常,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有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部分生活能力恢復正常,45%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生活能力極差,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1.7.1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1.7.2 腦血液循環情況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采用西門子ACUSON X600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定兩組患者的腦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血流峰值時間(time to peak,TTP)、平均血流量(mean blood flow,Qmean)和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RI)。
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類變量以例數和百分率[例(%)]表示,行χ2/Z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6.30%)高于對照組(74.0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CRP、TNF-α、IL-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RP、TNF-α、IL-6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n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54 5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RP 21.75±4.42 11.02±1.05α#21.71±4.46 15.69±2.07α TNF-α 16.52±2.36 8.01±1.03α#16.58±2.34 12.45±1.48α IL-6 16.78±2.49 7.11±0.85a#16.80±2.43 13.69±1.32a
治療前,兩組患者CBV、TTP、Qmean、R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BV、Qmean 高于治療前(P<0.05),TTP、RI 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1,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液循環情況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液循環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ΔP <0.05,#P <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54 5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BV(mL/100 mg)77.75±8.25 90.36±12.21a#77.71±8.29 83.02±10.02a TTP(s)110.21±13.27 91.25±7.52a#110.25±13.21 102.21±10.52a Qmean(cm/s)8.52±1.49 10.19±1.82a#8.55±1.42 9.21±1.62a RI 0.60±0.19 0.45±0.12aΔ 0.62±0.21 0.52±0.18a
急性腦梗死主要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小血管病變和血流動力學變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大腦某一區域動脈阻塞,引起局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的腦組織損傷,進而引發一系列神經功能缺損癥狀[8]。因其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已被納入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臨床針對該病常采用阿替普酶、胞二磷膽堿等藥物治療。其中,阿替普酶為臨床常用的溶栓藥物,通過促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和降解纖維蛋白,起到溶解血栓和開通閉塞血管的作用;另外,阿替普酶在減少血液黏稠度和凝固性等方面也具有令人滿意的效果,能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改善微循環的作用[9]。但同時阿替普酶也存在擴血管作用相對較弱的不足之處。胞二磷膽堿是一種核苷衍生物,具有降低腦血管阻力、保護神經和增加腦血流的作用[10];此外,還能通過清除游離脂肪酸和促進腦組織中膜磷脂合成,改善運動麻痹等臨床癥狀。侯靜等[11]研究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而BI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胞二磷膽堿在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但經實踐發現,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病情控制效果與遠期預后不佳等情況。
中醫學將急性腦梗死歸納于“中風”范疇,其基本病機為臟腑失調、氣血上逆、犯于腦絡;另外,瘀血、肝風、痰濁也可通過蒙蔽清竅引起腦脈痹阻[12]。醒腦開竅針刺法為石學敏院士為治療中風所創立的針法,該針法以水溝、雙側內關穴為主穴。針刺水溝,可達到通調督脈、開竅醒腦的目的[13]。《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中記載,內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所屬經絡為心包經,因其通于任脈,會于陰維,具有補益氣血及安神的作用[14]。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與肝、脾、腎具有密切相關聯系,針刺該穴具有活血化瘀、通調氣血、生髓益腦等作用[15]。《醫宗金鑒》認為,針刺三陰交可同調肝脾腎,即補脾滋氣血生化之源,又補肝血,益腎精,通過調和諸臟,恢復正常血液循環[16]。配以風池、極泉、尺澤、委中穴,可發揮舒經通絡、開竅醒腦之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CBV、Qmean高于對照組,而TTP、RI低于對照組,提示在阿替普酶、胞二磷膽堿等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配以醒腦開竅針法,有利于改善腦血液循環,而腦血液循環的改善又能促進神經功能的重建。TNF-α 為臨床常見炎性反應遞質,通過促使炎性反應的發生,導致CRP、IL-6 水平急劇上升[17]。鄭娟等[18]通過觀測急性腦梗死患者炎性反應遞質變化情況,發現針刺能抑制TNF-α 的表達,減輕炎性反應的產生,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治療后的CRP、TNF-α、IL-6 低于對照組,提示醒腦開竅針法輔助治療能有效抑制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醒腦開竅針法聯合胞二磷膽堿及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效果顯著,不僅能改善患者腦血液循環,并且能降低其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