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巧,劉音濤,吳潔蓉,謝鸞,張虎,王艷琴
(湘南學院醫學影像檢驗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職業暴露是醫學檢驗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嚴重威脅檢驗人員的身體生命健康安全,近年來,醫院檢驗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由于暴露而感染事件時有發生[1-3],職業暴露日益受到關注。作為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在學習、實習及今后工作過程中需要頻繁接觸血液、尿液、痰等并非全部來源于健康人體的標本[4],存在較大的職業暴露風險,由此引發的職業暴露后恐慌、麻木等心理變化,也會給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負面影響。本文以湘南學院醫學檢驗專業在校學生為例,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職業暴露認知特點,為有效地開展職業安全防護教育和心理輔導提供科學依據。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某高校2017~2019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共256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4人、女性199人;大一學生62人、大二學生48人、大三學生146人;大一、大二處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定義為低年級學生;大三已進入專業知識學習,定義為高年級學生。
1.2.1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采取知情同意和匿名自愿原則,采用線上問卷調查方法,分別對高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進行為期1周的問卷調查。調查時間分別為2019年10月28日-11月4日和2019年11月29日-12月4日。
1.2.2 調查內容
通過文獻查詢并咨詢醫學檢驗專業相關專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共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和年級;②職業暴露認知情況:包括職業暴露知曉水平(基本防護措施的內容,共5項,全部答對為完全知曉)、職業暴露行為(銳器刺傷、藥品分類及污染)處理措施等;③職業暴露后心理狀況:假設被銳器刺傷后心理狀況和動物抓傷后心理狀況等。
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數據,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調查256名學生,其中男性44人、女性199人;大一學生62人、大二學生48人、大三學生146人;回收問卷243份,調查問卷回收率94.92%,其中大一和大二學生調查問卷回收率均為100%、大三學生調查問卷回收率91.10%;有效問卷243份,問卷有效率100%,見表1。

表1 職業暴露調查問卷回收情況
243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中,職業暴露完全知曉率54.32%,其中大一學生完全知曉率46.77%,大二學生完全知曉率47.92%,大三學生完全知曉率60.15%,各年級職業暴露完全知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038,P>0.05)。低年級職業暴露完全知曉率47.27%,高年級職業暴露完全知曉率60.15%,高低年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4,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的職業暴露定義知曉情況 [n(%)]
243名學生中有30名學生在實驗中有被針刺經歷,其中33.33%的學生第一時間報告老師、53.34%的學生立即就醫保護自己、13.33%的學生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傷口;在實驗過程中無被針刺經歷的213名學生,假設被刺傷,12.68%的學生選擇第一時間報告老師、46.01%的學生選擇立即就醫保護自己、41.31%的學生選擇用大量水沖洗傷口,在有被針刺經歷和無被針刺經歷學生中,被針刺后不同處理措施中,第一時間報告老師(χ2=0.869,P<0.05)和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傷口(χ2=0.698,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立即就醫保護自己(χ2=0.566,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被針刺后處理措施調查 [n(%)]
在實驗中已發生職業暴露的30名學生,86.67%能積極面對并及時處理、6.67%產生恐懼感、3.33%緊張不知所措、3.33%有抑郁心理;未發生職業暴露的213名學生,在假設發生職業暴露后,83.10%能積極面對并及時處理、5.63%會產生恐懼感、11.27%會緊張不知所措。實驗過程中發生過職業暴露與未發生過職業暴露的學生比較,積極面對并及時處理(χ2=0.243,P>0.05)、產生恐懼感(χ2=0.052,P>0.05)和緊張不知所措(χ2=1.794,P>0.05)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職業暴露后心理狀況調查 [n(%)]
本文分析結果顯示,醫學檢驗專業在校學生對職業暴露認知率較低,完全知曉率僅為54.32%,說明在校期間職業暴露相關知識集中培訓以及個人自學欠缺,而職業暴露認知程度直接關系到實踐操作的規范性和個人的身體健康。因此,提高職業暴露認知率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學校增設專門的職業暴露防護知識課程及開展相關的知識講座,爭取多途徑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掌握職業暴露相關知識,提高職業暴露知曉率。
從本專業在校學生現有情況分析顯示,職業暴露主要集中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警覺性不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在實驗過程中若發生針刺事件,部分被調查學生只是簡單地用大量清水沖洗,認為致病性感染發生在自身幾率極小,未意識到造成自身污染后會給自身健康帶來的威脅。這說明了醫學檢驗專業在校學生對實踐操作過程中生物安全防護知識缺乏,同時也與大部分學生平時缺乏自主性學習,不提前預習實驗內容、實驗中不熟悉實驗要求及流程,習慣邊看手機或書本翻看實驗操作步驟邊進行實驗,以及部分學生按照自己的習慣操作等因素有關。與此同時,也暴露了實驗室在制度執行上存在漏洞。因此,建議進一步建立健全實驗室管理制度,強化醫學檢驗實驗室管理,嚴格按照《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要求執行,使實驗室的管理工作走向科學化、規范化、有法可“依”的軌道[5-7],落實好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管理規范、程序文件,切實減少實驗室職業暴露,維護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調查中還發現,在發生職業暴露后,低年級學生心理積極度較差,而高年級心理積極度相對較好。可能與理論知識和時間經驗的積累有關,高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突發情況;而低年級學生由于發生暴露后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等原因,可能與缺乏職業暴露后相關心理疏導有關,以致在面對職業暴露等突發情況時內心波動較大,會顯得猝不及防、毫無準備,表現出現恐懼、緊張不知所措等心理。與文獻報道一致[8],側面反映出醫學檢驗專業在校學生未經過正規的心理衛生健康知識的教育及培訓,因此一旦遇到職業暴露時不會用心理學知識自我調節、自我減壓,造成負性的心理堆積[9-11]。因此,建議設置職業暴露后心理咨詢室并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采取電話咨詢或面對面的方式,強化對其現實心理問題和認知取向的疏導[12-14]。同時還可獲取家長支持,與家長共同縮短其心理調適時間,幫助暴露后的學生樹立面對致病性感染的信心、重建正常心理,并及時提供正確的幫助和引導,避免發生不良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