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許 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1.心內科;2.神經內科,上海 200127)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兒童中常見的以左心室心肌肥厚為特征的心肌疾病,是兒童心臟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之一,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是HCM猝死的主要原因。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大多與心室復極功能的異常有關。本文擬通過對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46例HCM患兒診治過程中的QT間期(QT interval,QT)、校正后QT間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校正QT離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T波峰末間期(Tpeak and Tend period,Tp-Te)、校正后Tp-Te(corrected Tp-Te,Tp-Tec)等相關指標進行分析,探討其在HCM中的特點,為臨床對HCM患兒診治的綜合評估提供理論依據。
選擇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診治的46例HCM患兒為HCM組,同時選擇同期同院健康體檢66例兒童為正常對照組。納入標準:①HCM的診斷參照2019年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1];②年齡18歲以下;③所有研究對象的監護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所有受檢者排除電解質紊亂、心室預激動、房室傳導阻滯及束支傳導阻滯;②2周內未應用過影響QT間期的藥物。
受檢者均在靜息狀態下行十二導聯常規心電圖檢查,走紙速度25 mm/s,增益10 mm/mV。測量的主要指標為①QT間期:單個導聯的QRS波開始到T波降支最大斜率的切線與等電位線的交匯處之間的時間,取最大值;②QTc:校正后QT間期,用Bazett公式計算,QTc=QT/(RR^0.5);③QTcd:指十二導聯心電圖最長QTc間期與最短QTc的差值;④Tp-Te:T波頂點到T波終點的時限,取最大值;T波頂點定義為T波偏轉的最高振幅點,即正向T波的峰點或負向T波的谷點,若T波雙峰時,取最高的頂峰作為頂點;T波終點的判斷:如果T波與等電位線的交點清楚,則以該交點為準;如果交點不清,則以T波遠側支的切線與等電位線的交點為準;如出現U波,則取T波與U波交界的最低點作為T波終點;⑤Tp-Tec:用Bazett公式計算,Tp-Tec=Tp-Te/(RR^0.5)。另外,根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觀察患兒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27例HCM患兒臨床予以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2mg·kg-1·d-1,分2次口服治療,治療2月后復查心電圖,再次進行心室復極相關指標測量。

HCM組患兒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3月~17歲,平均年齡(7.14±5.15)歲。正常對照組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4月~14歲,平均年齡(5.72±3.81)歲。兩組年齡、性別組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HCM患兒QTc、QTcd、Tp-Te、Tp-Tec及Tp-Te/QT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8.698、5.710、6.504、6.255、2.107,P<0.05),見表1。

表1 HCM組與正常對照組心室復極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related indexes of the children between the HCM group and
根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32例患兒不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4例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兩組年齡、性別、QTc、QTc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HCM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p-Te、Tp-Tec及Tp-Te/QT均高于HCM不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790、3.384、2.566,P<0.05),見表2。
27例HCM患兒予以β受體阻滯劑治療,年齡(8.41±5.18)歲,其中男16例,女11例,治療2個月后復查心電圖,進行心室復極相關指標測量,結果顯示,用藥后QTc與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QTcd、Tp-Te、Tp-Tec及Tp-Te/QT均低于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6.344、2.726、2.339、2.089,P<0.05),見表3。

表2 HCM患兒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與不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室復極相關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HCM complic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subgroup and the HCM withou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表3 HCM患兒β受體阻滯劑治療前后心室復極相關指標變化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related indexes of the children with HC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HCM是一種發病范圍較廣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占兒童心肌疾病的第二位,其診斷標準為左心室壁厚度增加超過同年齡、同性別和同體表面積兒童左心室壁厚度平均值加2個標準差(或Z值>2),并排除引起心臟負荷增加的其他疾病,超聲心電圖是HCM最重要的無創診斷方法[1-2]。兒童HCM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呈高度異質性,從無癥狀到危及生命的心臟猝死,臨床表現及嚴重程度差異較大,所以對HCM患兒的危險評估至關重要[3-4]。HCM猝死發生率高,多與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有關。由于HCM患者心室肌出現不同程度的肥大,心室電活動的異常被認為是可能導致HCM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的主要機制[5-7]。QT間期是心室除極復極時程的總體反映,QT離散度反映心室不同部位心肌細胞電活動差異[8]。本研究顯示HCM患兒的QTc、QTcd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提示HCM患兒存在明顯心室電活動的延長及不同部位心室肌電活動的不同步性和不穩定性。
研究已證實心室不同區域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時程有差異,隨后發現心室壁中層細胞(M細胞)與心內膜和心外膜電生理特性不同,M細胞動作電位時程比心內膜和心外膜心肌細胞長。心外膜心肌在同一心動周期中最早開始復極,復極時間最短,最先完成復極;其次是心內膜心肌;M細胞復極時間最長,最后完成復極。跨室壁復極離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反映心內膜心肌細胞、M細胞和心外膜心肌細胞在復極過程中的時間先后和電位差,TDR的異常與室性心律失常發生與心源性猝死的關系逐漸得到學者們的高度重視,TDR的增大可誘發早期后除極和尖端扭轉室速[9-10]。Tp-Te是從T波頂峰到T波結束的時間,是反映TDR的主要指標,被認為是心律失常發生甚至猝死的獨立預測指標[11]。本研究提示HCM患兒Tp-Te、Tp-Te/QT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存在明顯TDR異常,且HCM組中有室性心律失常發生者中其Tp-Te、Tp-Te/QT較無室性心律失常發生者明顯增高,但QTcd兩者無明顯差異,提示Tp-Te可能為預測HCM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更敏感的指標。
β受體阻滯劑為治療肥厚型心肌病的傳統用藥,研究顯示它不僅能減慢心率、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同時能降低心室復極的不均一性及TDR,從而有效降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發生[12]。本研究顯示HCM患兒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后QTcd、Tp-Te、Tp-Tec及Tp-Te/QT均有明顯的下降,提示β受體阻滯劑可有效改善HCM患兒心室復極功能的異常。
總之,HCM患者存在心室復極功能的明顯異常,尤其Tp-Te等反映TDR的指標與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密切相關,是簡單、無創、有效評估HCM患者危險度及療效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