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張杰 界春曉
北京果樹產業是首都現代農業、增收致富和市場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輝煌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農林業政策指導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下,北京果業實現了從城郊型向都市型、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約經營型轉變,產業規模穩定,布局結構合理、技術體系先進,觀光特色鮮明,管理服務到位,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板栗樹王(秋)
北京東臨渤海、西擁太行、北枕燕山、南向華北平原,屬于典型的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1.64 萬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62%,形成了高山、丘陵、平原及山前暖帶等多種獨特地理區域,為落葉果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果樹種質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擁有25 個科、49 屬和180 余種。主要栽培果樹包括蘋果、梨、桃、葡萄、鮮杏、李子、櫻桃、柿子、鮮棗、山楂、板栗、核桃、仁用杏、榛子等,栽培品種3000 余個。改革開放后,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果品生產作為服務首都城市功能,發展農村經濟、富裕郊區農民的重要內容,在不同時期制定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行政管理、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機構,加大果品基地投資力度,使果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與效益不斷提高。2020年,全市果樹面積達到179.5 萬畝,是1949年的5 倍多,發展最快時面積達到231 萬畝(2013年);果品產量51378.4 萬公斤,是1949年的60 多倍,產量最高的年份2009年達到了97746.7 萬公斤;果品年收入36.1 億元,年收入最高的2012年和2015年都超過44 億元;2015年果農28 萬戶,戶均果品年收入1.6 萬元。據統計,北京市果品總產量的29%銷往外埠,4.7%出口,6%用于加工,60.3%進入北京市場。北京市場果品中38%流向批發市場,18%進入超市,32%以觀光采摘的形式銷售(櫻桃70%以上)。2000年至2005年期間,北京市累計出口果品及加工品13243.9 萬公斤,其中果品9472.1萬公斤;累計創匯19725.7 萬美元,加工品出口3928萬公斤,創匯7349 萬美元。全市果樹面積占森林面積的18.6%,林木覆蓋貢獻率9.2%,在滿足首都市場供給、富裕農民、涵養生態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世紀初,在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方針指引下,北京果業以提升產業高標準生產能力、高水平生活品位、高質量生態貢獻為主體,打造果品安全優質生產技術體系與高檔精品果品生產基地,建立了獨具魅力的觀光果業和果品產供銷一體化新模式,使果品產業實現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由單一化品種結構向多樣化品種結構轉變。規劃了八帶、百群、千園產業結構布局,以滿足首都市場對多樣化果品的需求。經過15年攻堅克難,八帶百群千園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第一是山前暖帶區蘋果產業帶(昌平、延慶、密云、懷柔、門頭溝等):種植面積10.8 萬畝,年產量739.7 萬公斤,年收入4905.44 萬元;擁有富士系列蘋果品種500 余個,30 畝以上蘋果園552 個。第二是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駒河沙地梨產業帶(大興、房山、順義等):種植面積12.9 萬畝,年產量1.3 億公斤,擁有白梨、沙梨、秋子梨、日韓梨、西洋梨等品種800 余個,30 畝以上果園334個。第三是淺山區、丘陵地、平原大桃產業帶(平谷、大興等):新一輪結構調整后,2020年全市桃種植面積26 萬畝,年產量2.2 億公斤,收入14.6 億元。擁有毛桃、黃桃、油桃、蟠桃系列400 余個品種,30 畝以上果園501 個。平谷區享有全國大桃之鄉的美譽。第四是平原高效、山區盆地優質葡萄產業帶(延慶、房山、大興等):種植面積3.58 萬畝,年產量3856.5 萬公斤,擁有無核系列、香味系列、釀酒系列等品種200 余個,30 畝以上果園180 個。第五是燕山山麓板栗產業帶(密云、懷柔、昌平、延慶、平谷等):種植面積66.8 萬畝,年產量2514.8 萬公斤,擁有燕山板栗品種20 余個,30畝以上果園287 個。第六是京西北部山區核桃產業帶(門頭溝、房山、昌平、延慶、懷柔、密云、平谷等)區:種植面積17.9 萬畝,年產量834.9 萬公斤,30畝以上核桃園313 個。第七是山地黃土區柿子產業帶(房山、昌平、平谷等):種植面積18.8 萬畝,年產量4275.8 萬公斤,以著名的北京特產磨盤柿為主栽品種,30 畝以上柿園87 個;第八是西山、北部山區杏產業帶(門頭溝、房山、延慶、密云、昌平、懷柔、平谷等):仁用杏樹種植面積16.2 萬畝,年產量583.4 萬公斤,擁有龍王帽、北山大扁、水峪扁等品種,30 畝以上果園43 個;鮮食杏面積6.4 萬畝,年產量1467.2 萬公斤,30 畝以上果園280 個。另外,還有集中分布在海淀、通州、順義等區的櫻桃園,櫻桃面積5 萬畝,2019年產量1153 萬公斤,收入3.9億元。擁有甜櫻桃系列品種近200 個,30 畝以上果園422 個。還有集中分布在房山、昌平等區的鮮棗園,棗種植面積5.4 萬畝,年產量1064.79 萬公斤,其中包括鮮食棗、加工棗系列品種約200 個,30 畝以上果園達到223 個。上述30 畝以上的規模化果園,85%以上都是逐步經過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認證的觀光果園。具有地域特色的北京果樹產業繪就了“京南梨樹映雪海,京東桃花報春來;京北蘋果染層林,京西核桃話豐年;丘坡橙柿綴松柏,盆地葡萄郁滿園;燕山板栗寓富庶,深麓紅杏出林瀾”的壯麗景觀。

燕紅(綠化9 號)
北京果樹產業響應市委市政府建設現代農業、都市型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兩田一園規劃等戰略布局精神,圍繞北京市果樹產業四個五年規劃的戰略重點和任務目標,即:八帶百群千園建設;改革經營方式,打造北京名果精品;新建十萬畝,改造五十萬畝、節水一百萬畝等;發揮首都優勢,開展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等,開展了六個方面的具體工作。第一,挖掘優勢資源,培育和引進優新品種,優化樹種品種種植結構,滿足首都市場多樣化需求。持續挖掘和恢復北京地方名特優品種,如京白梨、金把黃梨、水蜜桃、北寨紅杏、碧霞蟠桃、郎家園小棗等55 個品種和類型;共選育和審定新品種181 個,引進歐美蘋果、日韓梨、甜櫻桃、甜柿、無花果等國內外優良品種數百個;這些新品種保護延續了36 項全國果樹文化遺產,造就了首都33個全國一村一品先進典型、15 個果品地標產品區鎮,無公害和綠色及有機地標產品認證面積達到97.2 萬畝。第二,研發與推廣密植建園建設配套技術。為了提高產業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促成提早結果和收益,對密植果樹的砧木品種和栽培品種及嫁接組合進行篩選,對架式與樹形進行優化、對土肥水管理技術進行配套,形成了密植技術標準,在十三五新建10 萬畝、改造50 萬畝果園中進行大面積推廣,促成早結果見產,成齡園平均畝增產500 公斤-1000 公斤,優質果品率超過85%。第三,研發推廣果樹無公害標準化技術和有機化栽培關鍵技術。為了確保北京果品優質安全供應,組織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與各級管理部門聯合攻關,研發了果樹無公害和有機化栽培的關鍵技術10 余項,如果園生草覆蓋和農藝節水技術、生物動力肥與零農殘技術、高光效樹形建造技術等,研編了技術標準和安全質量標準40 余個、技術資料60 余部(冊),經過5年技術推廣,使北京果園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由0.6%提高到1.0%以上,最高達到2.5%,果品優質安全率提高到90%,實現了不使禁用化學農藥和不打除草劑的生產模式。第四,研發與推廣百萬畝果樹高效節水關鍵技術。為了緩解北京水資源緊張狀況,研發了抗旱品種鑒定技術,篩選出抗旱品種,實施苗木產業化應用;創建了土壤生物保水、水肥耦合、設施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體系,使北京果樹用水量由過去的500 立方米/畝降低到100 立方米/畝。第五,研發與推廣設施果樹栽培標準化技術。為了滿足首都市場周年鮮果供應,研發了設施果樹樹種品種鑒定篩選技術、創立高效設施建造和設施果樹環境調控技術,率先構建了設施果樹優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體系,使5 萬多畝設施果樹滿足了首都冬春季市場的供應,成為市民青睞的觀光場所。第六,率先開展果園智慧化管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研發了蘋果果園精準化管理關鍵技術與輕簡化配套技術,建立了果樹生長發育及環境因子可視化立體監測系統和智能管控系統,建立了果品安全質量追溯與電商對接服務體系。通過建立示范園,推廣智能化、機械化、標準化的配套設施,助力北京果業邁向精準化、輕簡化、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此外,面對首都果品市場多元化需求,研發了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體系,包括果品分選設施、冷鏈運輸設施、貯藏冷庫、果品加工設施、葡萄酒莊、配送包裝設施等建設與技術體系,實現了果品產供銷一體化。
上世紀末期,北京實施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是當時首都果業面臨的重大問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專家進行了多次反復調研、論證和研判,在理論層面上,率先提出觀光果園建設的理念,在借鑒國外觀光農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系統地建立了觀光果業的概念、內涵和理論,確定了觀光果業的結構組成以及多功能性;確定了觀光果業的9 種形態以及各種形態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模式;提出了觀光果業旅游規劃的理論、原理和方法;觀光果樹園區經營管理基本方法。在技術層面上,研發了觀光果樹園區、觀光果園的規劃設計技術、建造技術、生產管理與采后技術等。在管理層面上,對北京中心城區、東部近郊、西部近郊、遠郊山區的觀光果樹進行規劃與布局,建立了觀光果業資源的信息管理系統和資訊平臺;設計建立了北京果業旅游觀光路線和交通指引。在操作層面上,把觀光果園建設納入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任務和目標;精心設計了運河果樹觀光帶、平谷大桃博物院和觀光區、大興梨文化廣場、昌平蘋果主題公園、延慶百里畫廊、香味葡萄主題公園、懷柔紅梨谷、密云365日梨園和海淀、通州、順義櫻桃采摘園集群等觀光果園區;市區鎮三級聯動,最終建成30 畝以上的各類觀光園1680 余個;先后舉辦了世界葡萄大會、世界草莓大會和世界板栗大會;百萬市民觀光采摘游、北京名果大家評、迎奧運北京名優果品評選、中國草莓文化節、昌平蘋果文化節、平谷大桃文化節、中華名梨評選及梨王擂臺賽、密云板栗文化節、通州櫻桃文化節、北寨紅杏采摘節等大型活動百余場,同時各區縣、鎮(鄉)結合當地情況,舉辦了200 余場形式多樣的觀光采摘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北京果樹產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解決了果農賣果難的問題,實現了果品產業效益翻番。
在市委市政府決策指導下,北京果樹產業長期堅持管理創新、服務產業提升。第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首都果樹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都提到農林業資源與節水問題,親臨北京延慶世界園藝博覽會,參觀百果園,對北京果樹產業寄予厚望。市委市政府召開過5 次全市果樹工作大會,市政府主管市長到會講話并部署工作,各區縣一把手多次主持區級果樹產業發展規劃和文化旅游活動,高度重視果樹產業發展。第二,制定優惠政策,實施土地流轉,吸納龍頭企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先后吸納海生、正大、匯源等大型果品企業進駐,建設果品基地,提升產業創新活力;重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家庭果樹農場44 個、合作經營組織18 個、集體經營組織8 個、企業經營20 個。第三,搶抓建設機遇、積極籌措資金,實施果園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機械化水平。近5年,北京市共立項建設和改造果園百余個,促進了果園的裝備化水平和生態環境。第四,高度重視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和技術水平。近10年來,全市邀請院士、國內知名果樹專家與營銷專家,舉辦各種類型培訓班、技術現場觀摩、技術講座300 余場次,每年培訓科技特派員、鄉土專家、果農20 余萬人次。第五,成立北京果樹產業協會,強化果農經濟合作組織。2002年成立市果樹產業協會和區縣分會,到2014年,會員達到373 個,輻射果農25 萬人,占全市果農總數的80%以上,形成了以市協會為龍頭的信息交流、科技推廣和銷售服務體系。第六,成立果樹風險互助保險基金,把果農技術服務、產銷服務和保險服務相結合起來,由政府補貼和農民互助籌集互助金,用于災情補助。第七,狠抓規模化果園附屬設施和用地政策,協調相關部門出臺設施農業用地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果園設施用地及機械化建設力度。第八,建立果樹產業發展基金。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市財政局和市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發起,由北京六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投資10 億元,支持果園建設。第九,建立果樹大數據系統和信息服務平臺。2017年,對全市果園經營規模、種植樹種與品種、技術組成與應用、產量與效益、裝備化水平、從業人員等進行普查,確認全市13 個區、163 個鄉鎮、2553 個行政村共有果園198255 個,果樹面積179.5萬畝。依據普查的300 萬條數據,建立了“北京市果樹產業大數據平臺”。各區可以通過平臺,實時更新相關數據。大數據平臺的開發,為政府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也標志著北京果業邁向精準化管理的高度。
北京市果樹大數據管理系統
張瑞 界春曉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根據文件精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產業發展處委托北京思瑞維科技發展公司對全市果樹資源進行了摸底調查,梳理編制了8 套調查表,涉及340 個數據項。經過8 個多月的調查整理,積累了188萬條數據,摸清了全市果樹產業的家底,首次全面掌握了果樹資源情況。2019年,依據調查的188 萬條基礎數據,建立了北京市果樹大數據管理系統。
大數據管理系統是集數據采集、歸納分類、批量數據處理與數據庫管理、可視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系統管理平臺。根據其功能,大數據管理系統分為3個子系統:大數據駕駛艙(可視化展現系統)、數據工作臺系統和果樹史系統。
大數據駕駛艙包括四個頁面,即果樹資源、規模化果園、果園管理和經營主體,以圖表等形式直觀展示了果樹產業現狀。既可以通過果園類型、樹種、面積區間、模糊搜索等多種條件組合篩選,查看果園具體情況。
數據工作臺系統包括北京市和13 個區的管理系統(各區可查到鄉鎮村三級),便于數據查詢、補充、修改、分析和管理。包括全市果樹資源、30 畝以上果園經營情況、果品加工企業、果樹產業營銷網點、北京市葡萄酒莊園(酒堡)基地、果樹產業專業服務機構、果樹專業合作社、國有企業及事業單位果樹資源等8 個方面的內容。可通過區域、面積區間、果園類型、模糊搜索等多種篩選方式查找所需數據。
果樹史系統通過圖表直觀展示了1949年來北京市果樹產業面積、產量、收入等重要歷史數據及變化,以及1994年至2020年間北京市果樹產業發展的歷史,記錄了果樹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從注重面積擴大到注重提質增效,由面積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果園由單純生產型管理向綜合觀光體驗型轉變的全過程。
北京市果樹大數據管理系統現已成為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最為成功的運行管理系統之一,并為北京果樹產業科學管理提供數據支撐,為果樹產業信息化、數字化、精準化、動態化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果樹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果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