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改紅
(內蒙古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我國GDP在2019年達到990 865億元,約為2000年的9.9倍,經濟實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在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苯洕l展與環境保護不應該是矛盾對立的兩面,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并且要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環境保護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為了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深入理解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
環境規制是一種對企業和經濟發展的約束性力量,它是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對個體或組織所形成的一種制度或意識[1],實施一定的環境規制政策可以改善個體或組織的經濟行為,經過改善的經濟行為可以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2]。我們要堅持以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指導,同時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因此,探究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既有利于使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也有利于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提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益建議。
國內外學者關于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結論有所差異:一些學者認為環境規制會促進經濟增長[3-5],并且環境規制會借助技術創新這一中間變量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影響[6-8];一些學者認為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表現為一種非線性關系[2],認為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是一種“倒 U 型”的關系[9-13],葉娟惠等(2021)的研究結論有所不同,其認為兩者間是一種“M”型的關系;一些學者認為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存在負相關系[15,16]。
國內學者關于環境規制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胡德順等(2021)認為環境規制的不同類型對東中西部地區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張紅霞等(2020)認為環境規制明顯的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對東中部地區的正向作用并不明顯;安孟等(2021)對區域進行劃分后發現,環境規制強度在高污染地區和低污染地區均會提升經濟增長質量;高志剛等(2021)具體對新疆十四地州進行研究,認為正式與非正式環境規制對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 “U”型的非線性作用機制,能源效率在其中發揮了正向調節作用。
國內學者在研究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方法選擇方面:基本上運用回歸的實證分析方法,環境規制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自變量和因變量,再引入一些控制變量,如;將勞動力投入、土地投入、外貿發展規模、資本投入、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等[3,6,10,11,15];一些學者通過構建空間杜賓模型對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5,13,14];何文海等(2021)構建PVAR模型,認為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倒 U 型”關系。
研讀學者關于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文獻,主要是先建立指標體系,構建模型,借鑒實證方法,分析環境規制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繼而將我國分為東中西3個部分,具體分析在不同的區域,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差異,對于具體地區的微觀研究較少,因此筆者通過借鑒學者的研究,將研究對象聚焦于中部地區,深入研究環境規制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根據研究結果對這一地區提出針對性措施。
通過研讀文獻,大多學者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3,6,11],部分學者以生產函數為基礎,并對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再分析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10,14],有一些學者構建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分析[5,15]。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借鑒以前學者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對中部地區環境規制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檢驗。通過參考黎澤龍(2021)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的研究,建立下面計量經濟模型:
Ingdpit=α0+α1lnerit+α2lnivit+α3strit
+α4fixit+α5urbit+εit
(1)

在驗證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借鑒錢雪松等(2015)在貨幣政策是否會通過基準利率而對企業借款發生作用的研究中,所采用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構建以下關于探討環境規制通過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中介效應檢驗模型:
Ingdpit=α0+α1lnerit+α2strit+α3fixit+α4urbit+εit
(2)
lnivit=γ0+γ1lnerit+γit
(3)
Ingdpit=β0+β1lnerit+β2lnivit+β3strit+β4fixit+β5urbit+μit
(4)
(5)
在式(5)中,sβ2、sγ1分別表示回歸系數β2、γ1估計值的標準差,統計量在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顯示為0.97。
圖1為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檢驗流程。

圖1 中介效應檢驗
選取中部地區6個省2009年—201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與各個省的統計年鑒,其中,對于部分缺失的數據采用中間值法進行補充,使其完整;對于非比值型的數據,均對這些數據作對數化的處理。最終選取中部地區(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6個省份2009年—2019年的面板數據作為文章的觀測值,對模型的估計檢驗過程采用計量軟件stata 15.0完成。表1是中部六省各變量的表示及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2 實證檢驗結果
將中部六省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規制強度數據代入公式(1),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結果在表2中顯示。觀察數據,兩種方法的回歸結果均表現為環境規制強度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環境規制強度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這與“創新補償效應”理論的結論相同,即在政府為了環境保護而對經濟實施干預后,嚴格的環境規制可以促使企業為了降低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而進行技術創新,在生產過程中提高效率,會使企業在市場中增加競爭力,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和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科技創新在1%的水平上對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科技創新水平每提高1%的水平,經濟就增長0.37%,學者目前對于科技創新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綠色創新和綠色全要素生產流程,認為在環境規制水平提高的情況下,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會倒逼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最終對經濟發展產生促進作用,這與“創新補償效應”理論相契合;產業結構升級也會對經濟增長存在正向作用,這與何文海等(2021)的研究結果相同,即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在之前的經濟發展中主要以工業、制造業為主,但是這些行業普遍表現出高污染和高能耗,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借助產業結構升級,加大環境規制的力度,促使企業進行轉型,使得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注重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共同推動我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資本投入和城鎮化率與經濟增長均呈現出負向影響,這與黎澤龍(2021)和胡德順等(2021)的研究結論不同,可能原因在于中部地區資本的投入尚未激活經濟增長,另外人口的流失也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考察在環境規制的條件下,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筆者以科技創新為中介變量,深入研究環境規制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影響經濟的發展。為了避免模型中可能會存在的異方差等問題,筆者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對模型進行估計。由圖1中介效應檢驗流程以及表3的實證檢驗結果,從方程2可知,環境規制強度所對應的回歸系數值在 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通過了中介效應檢驗流程圖的第一個步驟;從方程3可以看出,環境規制強度所對應的回歸系數值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方程4中科技創新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通過了中介效應檢驗流程圖的第二個步驟。從方程4可知,環境規制強度的回歸系數值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通過了中介效應檢驗流程圖的第三個步驟,根據上文的檢驗程序,模型最終通過了中介效應檢驗,即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顯著,說明科技創新在環境規制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與“創新補償效應”理念相同,即環境規制可以促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表3 實證檢驗結果
通過運用2009年—2019年中部六省地區的省級面板數據,并且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最終得到以下結論:①筆者通過運用數據,對中部地區環境規制強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強度對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影響,結果在10%的水平上顯著;科技創新在1%的水平上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產業結構升級在1%的水平上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資本投入與城鎮化率在1%的水平上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負向影響。②分析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中介作用發現,科技創新通過了中介效應流程圖的檢驗,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顯著,說明科技創新在環境規制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科技創新可以有效促進現階段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
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如今經濟發展應該一直遵循的理念,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如何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規制的協同發展。環境規制的加強可能會使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進行技術革新,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補貼力度,在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研發的同時給予企業財政保障,使得企業實現清潔生產,綠色發展,從而真正發揮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研發的倒逼作用。②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整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促進作用,因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增加科研投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萍紕撔率菄野l展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對企業來說可以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使得企業在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同時也能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進而促進整個經濟水平的提高。 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處理好產業結構的分配關系,我國經濟主要以工業和制造業為主導,因此,可以借鑒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協同發展的經驗,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注重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注重高端制造業的引領作用,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同時注重提高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以高端制造業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使得高端制造業與第三產業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