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鵬飛,王 蕾
(1.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2.內蒙古生態環境大數據有限公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作為最具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的創新主體,科技型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由于個頭小、力量大,被形象地稱為“螞蟻雄兵”。在這其中,不少企業搶占了產業、行業的核心技術制高點,有的甚至在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扮演起“頂梁柱”的角色。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顛覆性技術創新的主力軍。作為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關鍵主體,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帶動產業更新換代,通過形成的新產品、新工藝,打破行業主流和市場格局,引領全新的產品和服務。例如,世界上最早的MP3音樂播放器,是韓國一家叫世韓的科技型小企業于1998年研發生產的,隨后三星、蘋果等企業才陸續加入音樂播放器的研發生產行列。現在的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雛形,最早也是由比利時一家叫Socovel的小企業研發生產的。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獨角獸”企業的后備軍。鑒于所處行業領域、技術特點等因素,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也各具特色。一類在所屬領域掌握了行業核心技術,技術創新能力極強,是當之無愧的硬科技企業。這類企業很容易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在科技金融驅動下發展極為迅猛。比如驢媽媽成立于2008年,作為民營服務業的代表,2019年以100億人民幣估值登上獨角獸企業榜單。另一類則專注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緊盯行業核心產品。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改善供給質量的同盟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供給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不少科技型中小企業面向微觀市場需求進行技術突破和商業化應用,將技術要素配置到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保障供給體系質量和運行效率。后疫情時代,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應充分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獨特優勢,提升微觀市場供給質量,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近年來,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蹄疾步穩,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技術含量高、高附加值的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據最新數據顯示,當前納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的企業數量達32.8萬家,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業孵化載體超過1.4萬家,涵蓋95%的縣級以上地區,創業帶動就業近500萬人。科技部日前印發的《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末,形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制度體系,營造全社會支持中小企業研發的環境氛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新增20萬家。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實現‘四科’標準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5萬家(即每個科技企業要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產品、科技人員占比大于60%、以高價值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超過5項、研發投入強度高于6%)。”
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內蒙古828家企業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6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家,涵蓋自治區12個盟市及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828家企業主要聚集在制造業、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農牧業等行業領域,入庫企業研發投入約12.69億元,產出Ⅰ類知識產權523件,Ⅱ類知識產權5 534件。近年來,內蒙古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較快,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總體數量較少、科技人才緊缺、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資源獲取不暢等問題。

圖1 2018年—2021年內蒙古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

圖2 2021年內蒙古科技型中小企業行業領域分布

圖3 2018年—2021年內蒙古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總額

圖4 2018年—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擁有量
2.1.1 完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建設。持續強化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考核評價(考核),用好激勵約束機制,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全鏈條服務能力。鼓勵區內大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圍繞主營業務方向、優勢特色學科領域打造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星創天地),支持有條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向專業化方向升級。力爭到2025年,建成國家級專業化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10家以上。
2.1.2 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牽頭創辦研發設計、技術轉移轉化等類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或實體經濟。建立健全校企、院企雙聘機制,允許科研人員以兼職兼薪方式服務企業技術創新。
2.1.3 吸引國內外人才來內蒙古創新創業。持續深化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鋼研集團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研發團隊和人才創辦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緊抓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重要機遇,吸引京津冀產業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鼓勵企業申報自治區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等國際合作項目,借助高層次國(境)外人才和團隊,解決企業自身技術創新和企業發展難題。
2.1.4 推動傳統大中型企業興辦科技型中小企業。立足內蒙古傳統產業優勢,加粗延長產業鏈和創新鏈,鼓勵有條件的大中企業通過收購、入股、兼并等方式,加速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鼓勵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業、特色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推動形成一批新產業集群和新產業鏈條。
2.2.1 加強現有政策的落實力度。指導企業用足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結轉年限延長等優惠政策,推動降低執行門檻。按照國家“加強政策輔導,確保應享盡享”的工作要求,創新政策宣講方式,加強現有政策宣傳推廣,在各類創新平臺中開展面向科技型初創企業的政策解讀。
2.2.2 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廳市會商工作制度,成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專班,抓好配套政策的制定與落實,全方位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加強與自治區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和統計局等部門協作,根據本部門職能,落實落細相關配套政策。
2.2.3 鼓勵引進創新人才。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以技術咨詢、顧問指導等方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自治區“草原英才”、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等創新創業團隊或個人創辦科技型企業的,給予后補助支持。
2.3.1 支持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力爭到2025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4 000家。鼓勵區內大中企業、龍頭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等組建創新聯合體“揭榜掛帥”,帶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2.3.2 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發新產品。征集一批以填補國內空白為目標的原創性產品,加大財政科技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黑科技產品,對銷售規模和市場占有率較好的,給予后補助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產品認證和產品商標注冊、培育品牌、參加展會分會。鼓勵政府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項目采購招標中,優先選擇本土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新產品。
2.4.1 積極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全面落實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提質進位”行動,通過延伸主導產業創新鏈條,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集聚和開展專業化分工協作提供平臺。
2.4.2 實施自治區高新區“促優培育”行動。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產業,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建設,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高效集聚,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創新人才為主體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2.4.3 推進優勢資源開放共享。壯大內蒙古自治區大型科研儀器與設施開放共享服務網絡管理平臺規模,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質量。支持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的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免費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
2.4.4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依靠技術創新。加大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力度,快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水平。鼓勵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設立研發輔助賬、申報發明專利、自建研發中心。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自治區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獎勵性后補助項目,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
2.5.1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盡快出臺自治區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券試點實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促進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2.5.2 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認定一批自治區示范專業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并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及運營給予一定后補助支持。多形式多批次開展技術經紀人培訓,持續壯大內蒙古技術經紀人隊伍,對技術經紀人年度累計促進技術轉移交易金額超過100萬的,按技術交易合同實際成交額的2%予以獎勵。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設立新型研發機構,首次認定的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給予不低于50萬元后補助支持。通過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活動,引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圍繞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開展創新創業。
2.5.3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戰略發展能力。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牽頭,聯合自治區相關部門和科研院所組織專家團隊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技術發展路線圖和商標品牌戰略等。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國家、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對接,擴大企業規模,做強做大品牌。組織科技型中小企業參加中蒙博覽會、中國北方國際科技博覽會等大型活動,圍繞“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開拓新市場。
2.6.1 開展科技信貸綠色通道試點工作。學習借鑒廣東等發達省市在加強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方面的經驗做法,重點支持內蒙古銀行、蒙商銀行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領域,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推行設立科技支行試點,建立科技型企業信貸審批授權專屬流程、信用評價模型和“技術流”專屬評價體系,成熟后逐步向全區推廣。
2.6.2 大力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自治區科技廳牽頭,聯合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蒙商銀行等區內商業銀行,搭建內蒙古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線上服務平臺。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策宣導及銀企對接會,摸準需求、開展對接,深化和拓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工作。探索建立知識產權質物處置機制,建立健全風險補償機制。
2.6.3 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股權融資。研究制定促進股權投資市場發展的政策舉措,建立風險投資市場扶持政策體系,明確風險投資機構獎勵政策,簡化工商注冊登記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