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
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所以鄉鎮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也就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對促進國家和民眾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本文以介紹發展鄉鎮農業經濟的重要意義為基礎,剖析了我國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同時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情況進行策略分析。
關鍵詞:鄉鎮;農業經濟;策略分析
近年來,人們對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同時在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相關部門為了有效的推進鄉鎮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開展了分析和調查工作,對其工作內容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同時也頒布了相應的政策。農業經濟就是農業人員在農業的生產過程當中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而實際上農業經濟發展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內容,要想實現鄉鎮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就要保證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盡可能超過我國人口增長的比例,面對其中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及時的調整和改進,盡可能找到最適宜的解決辦法。
1 發展鄉鎮農業經濟的重要意義
農業發展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部分,農業也是我國最基本的一類行業。現如今的社會形式與以往不同,新時期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過去增長速度也比較快,但想要實現我國經濟的全方面快速發展,不斷拓展其發展空間,就需要將重心放在鄉鎮農業經濟與城鎮經濟共同發展,并且要逐步轉變現代農業從業人員的思想觀念。與此同時,我國科技信息技術也在快速的發展,這也為實現我國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就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來看,農業經濟發展程度如何,可能會對我國整體的綜合經濟實力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面對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國家就要對其發展狀況有一定的重視程度,從最基層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的擴展各地鄉鎮農業的生產鏈和價值鏈,構建良好的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機制,促進鄉鎮農業發展朝向多元化以及多樣化。還要對農業生產與服務方面的情況進行關注,了解農產品的再開發和銷售模式,從多方面促進鄉鎮農業經濟可持續的穩定發展。
2 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2.1 鄉鎮農業經濟發展迅速
現如今我國鄉鎮的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對現代科技的應用,各地在農業種植都有著與以往很大的改變,在農業種植上多采用機械化,不再使用大量的人工種植和收割,這對農業從業人員來說方便快捷。比如說,應用現代的科技可以有效的對荒地進行防洪和抗旱,在對幼苗的栽種上也可以使用現代的技術,大大的保證苗木的生長率和存活率。同時,鄉鎮農村的通訊、運輸以及商業活動也具有一定的發展。各鄉鎮農村的街道和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對道路修繕以及路燈的配備逐漸全面普及。而且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已經被人民群眾所普及,在各種先進的信息內容的熏陶下,也給農業從業人員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相關的農業種植的知識,有效的推進了農業種植業的發展。比如說設施農業,設施農業是一種全智能化的“大棚種植”技術,通過人工技術手段,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優質的自然光溫條件,使得植物可以全天候生長,達到高效生產、綠色無污染的效果。設施農業主要包括設施園藝和設施養殖兩大部分,設施園藝主要用來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不僅使農業得到了相應的快速發展,各地鄉鎮畜牧業等自然經濟的發展也為人們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1]。
2.2 城鎮傳統農業發展形勢多樣化
城鎮農業的發展在近年來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這也為增長農業經濟帶來的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說,各地的農產品可以經過包裝和整合,對農產品從不同角度進行定位,將農產品轉變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向全國各地銷售最優質的產品,同時保證對產品的售后服務,為優質產品打響品牌,然后利用品牌效應促進相關的生產鏈和價值鏈。同時各地也逐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種植各項農產品,種植結構也經過科學理論和實際效益進行有差別的調整和改進,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檔次。簡單的理解就是將傳統的農產品以及普通的農產品通過科學技術進行加工處理之后,可以生產出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農產品,這是改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模式。其次,各地應加大對農業和畜牧業中的優質資源利用程度,因為由于各地對科技的運用,各地農業和畜牧業的優質資源生產率越來越高。在生產制造和貿易相結合的形勢下,我國城鎮傳統農業的發展不再只是單純進行生產,而是結合優質產品的加工處理以及銷售方式為一體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2]。
2.3 農業發展結構不斷優化
目前,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的發展結構正在逐步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幫助下,農村農業發展的結構形式相比以往更加科學合理,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依靠現代科技的發展,非農業逐步取代傳統的農業模式,依然成為發展農業經濟的引導者。第二個方面就是關于勞動力市場就業的結構優化,農村的青壯年作為勞動力的代表人物,會離開農村,從而可以對勞動人口的結構進行調整。第三個方面是農村人口年收入結構的變化,農村經濟發展不只是依靠第一產業,進行生產食材以及其他生物材料的生產,而是要結合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因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城鎮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組成,也是農業經濟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3 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農民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許多農村的勞動力由于家庭貧窮和對孩子陪伴不到位,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進而對學習產生厭惡,這也就導致了農村人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農村的青壯年早早就外出打工,大量的勞動力嚴重流失,村里面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兒童留守,這些勞動力在進行農業的生產過程中由于傳統觀念嚴重,不能妥善的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農業經濟發展非常緩慢。再加上不僅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勞動力流失,對于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也會走出農村,這樣的情況下,農村生產者的素質也會形成一種下降的趨勢,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發展的進程[3]。D835DEFB-699A-4AC6-8C60-F3CDBD649531
3.2 先進種植設備短缺
在我國的鄉鎮地區,農民種植過程中存在基礎設施和設備嚴重短缺的現象,這對產業化的建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礙,產業化建設不能有效推進,而且,由于部分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教育不高,對機械化相關的知識和水平不高,再加上由于家庭的貧困沒有條件使用大型的機械和相關的設備,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也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很多鄉鎮地區,很多農民依然沿用傳統的小作坊來進行種植業和其他行業,還有以手工生產的方式等,對其生產出來的產品直接進行售賣,沒有意識到對產品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導致農業產出比較少。以上這些情況都會從根本上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導致農業建設進程非常緩慢。
3.3 農民缺乏正確的農業經濟發展思想觀念
近年來,我國鄉鎮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拓寬了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但這種發展情況并沒有被全國各地普及,比如說比較偏遠的地區,在農業種植上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和生產觀念,但他們的生產觀念由于教育不到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整體觀念就比較落后,很大一部分農民群眾還有著解決溫飽問題就十分滿足,對發家致富就算有想法也沒有實際行動,所以在農產品的種植上也就不能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優勢,在農業資金的投入和各種項目的建設上,不能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知識來發展和建設,而是一味的依靠政府。所以在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對科學技術的使用率也比較低,導致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銷售經營方面不能接續發展,還停留在以往的階段[4]。
4 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策略分析
4.1 大力提升農民素質
雖然我國對學生的教育非常重視,但實際上,在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傳統觀念,很多勞動人民的文化教育只上到國家的義務教育的年紀,受大學教育的學生相比城市的學生來說比較少,甚至還存在沒有受過教育的情況。所以農民的素質在我國鄉鎮地區中普遍比較低,許多農民子弟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沒有享受到國家對教育大量投入的成果,這些都是對農民素質提高有著一定的限制作用,也對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阻礙,因此為了盡量避免以上這些情況造成的后果,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就是要提高鄉鎮地區的教育水平,加大對貧困偏遠等地區的資金投入和支持,為農村教育提供必要的教學設備,并向鄉鎮以及偏遠地區滲透受教育的重要程度,對受到過高等教育的優秀人才進行挽留,給予資金支持,將所學內容回饋給從小生長的地方。其次,相關的教育部門要加大對鄉鎮地區教師進行必要的培養,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要積極鼓勵其接受專業的培訓,增加大學生去鄉鎮以及偏遠地區教學的機會,提升鄉鎮及偏遠地區教師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鄉鎮及偏遠地區的受教育程度[5]。
4.2 轉變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
由于農業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的建設程度遠遠不夠,會導致農業的生產方式比較粗放,農業產業化程度相對比較低,以至于鄉鎮農業經濟不能持續穩定的增長。而要想推進鄉鎮地區實現產業化和集約化的模式,就要轉變鄉鎮農業經濟以往的發展模式。土地資源作為農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各鄉鎮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開發合理有效的資源運用,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對于鄉鎮地區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就要著重解決如何高效率的使用各鄉鎮地區的土地資源。而且農業從業人員也要積極配合各研究人員共同推進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各生產作物的產量。其次,要對鄉鎮農業的產業結構進行規劃和調整,在第一產業的基礎上,結合第二產業進行加工制造,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以及第三產業其包括的內容就是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鄉鎮的經濟發展實際上離不開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不僅可以增加鄉鎮及偏遠地區的經濟效益,也可以將在外務工的勞動力吸引回來。因此,在鄉鎮的經濟發展中,就要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進而增加鄉鎮地區的經濟收入[6]。
4.3 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發展特色農業
由以上的情況可知,在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民群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確的農業經濟發展思想觀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積極創新農業經濟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引導鄉鎮地區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農業管理及運用的現代化思想觀念,并不斷更新最新的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觀念和途徑,利用現代化科技的力量,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傳遞給每一位農民群眾,盡量提高鄉鎮地區農民在生產工作過程中運用現代化和機械化的生產方式,最大化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進程。其次,還要根據各地的地方特色,創建鄉鎮企業,主要針對地方農業特色的產品進行開發和利用,將農產品進行加工處理,創造出更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產品,然后經過精致的包裝向全國各地進行銷售,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方便農民群眾的銷售,也可以通過研究開發新型農產品轉變鄉鎮及偏遠地區的傳統思想觀念,同時也為在外務工的勞動力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工作機會,不斷的擴大和發展鄉鎮及偏遠地區的農業市場經濟,加強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進而針對農民群眾以及企業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
4.4 注重政策的有效宣傳與落實
鄉鎮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農民群眾的努力,同樣也離不開地方政府對相應政策的支持與幫助,其中對農民群眾發展農業經濟的各個方面給予了上百條政策法規,對糧食的生產發展方面有農機購置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以及基層農技推廣,對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方面有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東北黑土地的保護等等。這些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有效的促進了各鄉鎮地區的農業發展,而且更具有針對性。這些政策法規都對農民群眾有很大的幫助,但其中存在的一點就是對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到位,有些農民群眾很可能沒有聽說過,也就不能發揮其效果,所以針對這種情況,相關的部門就應該加大對政策的宣傳,將政策逐一落實到各個鄉鎮及偏遠地區,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7]。
5 結語
要想將鄉鎮農業經濟做大做強,就要針對鄉鎮農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解決,尤其是一些思想觀念上的問題,這種情況短期內很難轉變各鄉鎮農民群眾的傳統思想。除此之外,鄉鎮農業發展很大程度上能夠改變當地經濟的有效發展,所以,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結合各個鄉鎮地區的實際情況,努力推進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韓曉佳,王繼軍,趙曉翠,等.城市近郊型鄉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潛力及產業空間布局——以延安市河莊坪鎮為例[J].生態學報,2021,41(12):12.
[2] 霍玉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探析——以信陽市發展毛尖茶產業為例[J].農業經濟,2020(5):3.
[3] 呂永華.新時期做好鄉鎮農業經濟工作的思考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1(32):153-154.
[4] 林紅軍.試論如何做好鄉鎮農業經濟工作[J].現代經濟信息,2020(16):2.
[5] 紀蕾.新時期做好鄉鎮農業經濟工作的思考[J].經濟視野,2020(3):53.
[6] 張新瑜.探討如何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J].今日財富,2020(9):22-23.
[7] 趙浩屾.基于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研究[J].營銷界,2020(29):162-163.D835DEFB-699A-4AC6-8C60-F3CDBD64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