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它曾陪伴很多人走過高山低谷,也曾用音符和文字記錄下香江故事
隨著《聲生不息》播出,港樂重回大眾視野。港樂,是華語樂壇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它曾陪伴很多人走過高山低谷,也曾用音符和文字記錄下香江故事。
香港歌曲和影視劇是我父母的最愛,我耳濡目染,對港樂多有偏愛。我開始音樂創(chuàng)作也是受到陳奕迅老師的鼓舞。所以,在收到《聲生不息》的邀請后,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為大家演繹一次粵語舞臺。
節(jié)目里,知道要跟張智霖老師合作,我腦海中最先出現(xiàn)的畫面,就是他穿著機長制服朝鏡頭走來——沒錯,就是港劇《沖上云霄》。該劇主題曲《歲月如歌》里,有許多關于“飛行”的描述:“天氣不似預期但要走總要飛,道別不可再等你不管有沒有機。”離別時的淡淡憂傷,云層里的豁達釋然,還有認真生活的積極向上,歌中的情感令人動容。后來,個人選曲時,我仍挑了一首與“離別”相關的歌——王菲老師1993年的《如風》,“來又如風,離又如風”。
在我為數(shù)不多的人生經(jīng)驗中,“離別”是一個很難繞開的話題,而粵語歌往往能用最平實的講述,將這個主題展現(xiàn)出文學之美。或許,這跟粵語本身的特質(zhì)相關:粵語聲調(diào)為“九聲六調(diào)”,保留了很多古漢語成分,多用單音節(jié)詞。聽歌時,我就常覺得港樂用詞繾綣纏綿,配以古典細膩的表達,婉轉悠揚。
這種文學性,也體現(xiàn)在我們熟悉的香港影視里。《重慶森林》中,流淚的房子、變胖的肥皂、過期的罐頭,都是都市人的現(xiàn)實童話;《歲月神偷》里,柴米油鹽勾勒出催人淚下的大城小事。城市人生的分秒,由生活在里面的人畫上精準的刻度;而一座城市的氣質(zhì),往往從其文藝作品中得以窺見。在港樂里,我們聽到了城市心聲;在港影里,我們看到了海海人生;在以職場見長的港劇里,我們感受到了職業(yè)精神……無論是重慶大廈,還是永利街,都是香港的重要標志,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
獅子山下的故事,有獨立灑脫的都市情懷,也有百折不回的拼搏精神。這些,都是我欣賞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偶爾回聽港樂,不僅為了懷舊,也是為了在眾多都市人生里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答案。
(所有稿費均捐給源公益專項基金,以支持公益事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