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嬋 容志毅


【摘要】 瑤族長鼓文化有兩種獨特的現象:一是起源現象,瑤族長鼓的起源與盤王(瓠)傳說有關,二是使用現象,既作祭祀之禮器也作歌舞之樂器。關于瑤族長鼓的起源,諸多前輩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通過文史資料、地方志、出土文物以及民歌民謠等的考證,基本上可以確認瑤族長鼓是來源于細腰鼓的。關于細腰鼓的起源問題,目前國內學術界雖在具體的起源地上有不同的觀點,但基本有一個公論,即細腰鼓起源于中國境內,且細腰鼓保存數量最多、形制最全的國家也是中國。細腰鼓可能源于新石器時期以前中原地區的某個民族。現今的瑤族各類型長鼓仍保留有中國古代各型細腰鼓群的遺風。瑤族長鼓舞以及其他南方少數民族細腰鼓樂舞都源于古代的儺舞,巫儺信仰始終貫穿其中,至今仍在嶺南地區流傳,反映出細腰鼓在瑤族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宗教活動中的作用,既是作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法器),又是作為人與人驅儺舞樂的樂器,相輔相成,不可區分。
【關鍵詞】 細腰鼓;瑤族長鼓;起源;變遷
【中圖分類號】J60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3-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32
基金項目:“廣西寧明縣愛店鎮堪愛村過山瑤長腰鼓制作技藝初探”(項目編號:kjs2020010)最終研究成果。
關于少數民族長鼓的研究,有的學者考察長鼓的歷史淵源和各族長鼓的形制、奏法等,如伍國棟追溯了我國長鼓的起源,指出今各地域和各族系的長鼓,雖形制各有差異,但它們都是中國古代細腰鼓的后裔。對瑤族各型長鼓的形制、奏法和組合使用方式做了總體概況和分類,認為瑤族長鼓樂舞以及其他南方少數民族細腰鼓樂舞都源于古代的儺舞。[1]有的學者則專注于瑤族長鼓的制作技藝與傳承保護,如徐鳴和他的設計團隊花費了近五年的時間,往返江華瑤族自治縣二十多次,走訪了22個鄉鎮,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對瑤族長鼓制作工藝描述最為詳細,概括出了江華瑤族長鼓制作的16個步驟。[2]有的學者將瑤族長鼓的起源與信仰崇拜、神話等聯系起來,如張勁松將瑤族長鼓的起源與太陽樹神話崇拜聯系起來。長鼓是從“太陽樹”中脫胎出來的,而還盤王愿中跳長鼓舞則是反映了太陽崇拜與盤王祖先崇拜的復合。[3]還有眾多從考古實物、文獻材料、民間古籍和神話傳說等方面去研究各民族長鼓的相關論著。
一、瑤族長鼓的起源傳說
瑤族長鼓文化有兩種獨特的現象:一是起源現象,瑤族長鼓的起源與盤王(瓠)傳說有關;二是使用現象,既作祭祀之禮器也作歌舞之樂器。[4]
關于瑤族長鼓的起源,都是圍繞盤王展開,與瑤族先祖盤瓠這個英雄人物息息相關。即瑤族先祖盤瓠在山上打獵,追趕獵物的過程中,不幸被野公山羊的犄角所傷致死,他的妻兒為他報仇,將其身死之地的樹木制成鼓,山羊皮做鼓面,在法事中將盤王的身死經過從頭演繹,以此來祭奠他,讓后人世代緬懷其英勇的事跡。所以后來瑤族人在祭盤王的時候,就是跳的長鼓舞。這個傳說在各瑤區中廣泛流傳,除了個別內容有些許出入之外,其余大致相同。
韓德明結合盤王傳說,認為瑤族長鼓的產生源于一種復仇心理,即群體失去英雄對悲痛情感的共同體驗積聚而成的。瑤族長鼓的產生實際上是群體與英雄的情感聯結物,是民族情感的物化或象征物。在這個傳說中,重要的不是長鼓的產生,而是民族情感的體現,瑤族長鼓成為民族情感的承載物,擁有了特定的意義。隨著歲月的遷移,這種情感逐漸異化,由對人的懷念轉為了對神的仰慕[5],也就是瑤族的“盤瓠”祖先崇拜。章英倫[6]則認為瑤族長鼓來源的傳說不足為信,其來源并非傳說中的說法。張勁松[7]同樣認為,關于瑤族長鼓起源的民間傳說,是不能夠作為其歷史根據的,沒有說服力。
由此可見,雖然學者們對于瑤族長鼓的起源傳說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它總是與盤王(瓠)有關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關于瑤族長鼓的起源,諸多前輩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通過文史資料、地方志、出土文物以及民歌民謠等的考證,基本上可以確認瑤族長鼓是來源于細腰鼓的。但是細腰鼓起源于哪個民族?囿于資料的匱乏,難以說明這個問題。可能起源于瑤族,也可能起源于別的民族。
二、瑤族長鼓的歷史淵源及流變
(一)瑤族長鼓的歷史淵源
細腰鼓在地理上的分布遍及亞洲、非洲、大洋洲,關于細腰鼓的起源問題,目前國內學術界雖在具體的起源地上有不同的觀點,但基本有一個公論,即細腰鼓起源于中國境內。國外的一些學者也持相同的觀點,即認為其源頭在中國,而不是在印度,日本學者林謙三則認為細腰鼓起源于印度。同時,關于細腰鼓的創造者,持不同觀點的國內外學者也很多。目前有四種觀點,分別為西藏、印度、青海、甘肅和西域。持前面兩個觀點的是德國的薩克斯和日本的林謙三,余下的是中國學者牛龍菲、伍國棟和周菁葆。其中爭議最大、贊同者甚少的是最后一個觀點:認為細腰鼓是由西域的民族所創造。[8]
細腰鼓保存數量最多、形制最全的國家也是中國。“今漢族、瑤族、朝鮮族、壯族、藏族、白族等,均仍使用著同類的各型細腰鼓。”[9]因為古代的鼓以木、陶蒙皮為之,但木鼓易腐,保存較難,所以目前只能追溯到陶鼓。1981年和1985年,考古發掘到一批距今4000多年(新石器時代)的細腰型陶鼓,可能是最早的源頭。西漢、唐代等古籍文獻,如《禮記·明堂位》[10]和《通典》[11]中都有關于細腰鼓形制、制作材料、用途的記載。“因此學者牛龍菲認為細腰鼓在中國出現得很早,可以推翻細腰鼓是在六朝時期從西域傳來的結論。”[12]
已知最早的陶質細腰鼓祖型為河南內鄉朱崗遺址的廟底溝類型陶鼓(距今6000多年)。還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龍山文化諸遺存等。商周時期的器物、文獻中也有關于細腰鼓的記載。到了戰國、秦漢時期,更是擴大、傳播到了中原以外的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大多為單面鼓。至漢魏時期,雙面腰鼓在中原地區流行,但多見于文獻,暫無考古實物的發現。“漢代細腰鼓的形制應當是對黃河流域新石器晚期陶質細腰鼓的繼承和發展。”[13]因此腰鼓最早可能起源于新石器中期,秦漢時期傳至少數民族地區,開始多元化,漢魏至隋唐,受絲綢之路的影響又融入了其他國家的元素。雖然木鼓是中國最早的打擊樂器,但目前還沒有比陶鼓更早的實物被發現,而土(陶)鼓又是在原始人學會制作陶器之后的事情(新石器時期),我們暫且可以認為細腰鼓可能源于新石器時期以前中原地區的某個民族。
“長鼓”的簡稱在宋代就盛行于瑤區。[14]然而,最早關于瑤族長鼓的史籍地方志記載是唐代廣西瑤族的《過山碟》,之后“在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七中,對于廣西的瓷腰鼓樂器制作、性能及其產地有詳述。”[15]1971年,廣西桂林市永福縣的窯田嶺瓷窯中發掘出了大量的宋代瓷腰鼓殘件。除此之外,宋代燒造瓷腰鼓的還有梧州市藤縣的中和窯、玉林市容縣的城關窯等。這些瓷窯遺址,都是在現今瑤族長鼓舞流傳的地域范圍內,說明瑤族長鼓很有可能是由腰鼓演變而來的。綜上可知,瑤族長鼓的出現時間,最早不會超過唐代。而又因為“腰鼓”在廣西最早被提及,是在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這說明它是隋唐時期中原文化流傳至嶺南,并與之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種反映。[16]再者,細腰鼓、細腰長鼓與南方少數民族打擊樂器之間有確切對應關系的最多只能追溯到宋代。[17]至此,可知瑤族使用長鼓,肇始于宋代。隨后便一直是壯、瑤等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樂器。
(二)瑤族長鼓的流變
細腰鼓,因其“廣首纖腹”——中間細、兩端粗的形制而得名。[18]根據“廣首纖腹”的形制特點,從長鼓的初始形狀、器用性質、制作材料上來展開論述。
從古至今,只要將瑤族長鼓和其他民族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的腰鼓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它們的形制其實是相差無幾的。這正鮮明地體現了中華各民族文化在千百年來的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性。學者張國明[19]認為,長鼓是由瑤族先民使用的勞動工具演變而成的,它的母體是舂桿、舂棍(圓木棍)。后來逐漸發展為中間細、兩頭大的形狀,這便是長鼓的母體。但它笨重、不可鳴響,不便于舞動的缺點,也逐漸凸顯。與此同時,古代瑤族先民在長期的狩獵采集活動中,又發現了通過敲打以及砍伐空心樹干可以發出震鳴聲來趕跑野獸,因此他們砍伐空心樹干,在兩端蒙上獸皮制作出了原始的木鼓。長鼓是由木棍發展而來的,張勁松也頗為認同這一觀點。但他認為“長鼓不是木棍的替代物,而是神樹、太陽樹的替代物,這在民俗宗教中仍有遺留。”[20]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瑤族長鼓的原型可能是盤瓠時期(即新石器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用來舂谷、盛物時使用的木槽,后來演變成作為祭器使用。
因為瑤族長鼓文化有兩種獨特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它的使用現象——既作祭祀之禮器也作歌舞之樂器。根據瑤族傳說中盤瓠與長鼓產生的關系,從器用性質上來分析,瑤族長鼓作為奏樂的樂器,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甚而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瑤族長鼓一直以來都是作為法器、禮器來使用的,這個器物本身的制作方面并無太多樂理結構的發現。瑤族長鼓先是用于娛神而后才用于娛人的,所以它源于祭祀之器的說法較為合理,它是情感的替代物的可能性較大。瑤族長鼓作為法器時,它是木棍的替代;作為禮器時,它是情感的替代。無論是哪種替代,它都是作為人與神溝通的中介,而這一作用又賦予了長鼓靈性,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在此過程中人們對神的崇拜逐漸轉變為民族的信仰。因此瑤族長鼓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使用性的,祭祀是它的使用性的具體運用,目的是通過祭祀把英雄與群體連接起來,使群體的情感體驗獲得滿足。
廣西寧明縣的盤瑤(愛店鎮堪愛村等地)、賀州市富川縣的平地瑤,使用的長鼓特點是:鼓身和鼓面只選用泡桐木和(野山)羊皮制成。形制上,“由中間向兩端發散,成中間細、兩端寬的對稱型分布,活動膜兩端用繩索連接的細腰鼓類樂器,其使用者稱為‘唡槁lianggao’(長鼓),在廣西勉瑤支系中使用最廣。”[21]學者伍國棟指出:瑤族各類型的長鼓至今保留有古代細腰鼓群中的部分遺制,整體上是一脈相承的。在形制、奏法和組合使用方式等方面,也多有相似之處。[22]
20世紀90年代,寧明縣愛店鎮堪愛村的瑤族長鼓形制是中間細、兩頭寬的對稱型,兩端鼓面為用鐵絲固定的羊皮,特別之處在于鼓面去毛,表面光滑,而從鼓面邊緣覆至鼓身前端的羊皮是不去毛的。及至21世紀初,長鼓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轉變為用竹筒作為鼓身,兩頭前端剖成細條(主要是達到“兩頭寬”的目的),再用紅紙包裹,膠水或膠帶固定住的簡單制作而成的長鼓。堪愛村瑤族長鼓的形制在近代變化跨度雖大,但其用途不變,仍是在祭祀、度戒中作為法器來使用。而賀州富川瑤族的長鼓形制上大體不變,但除了在祭祀、度戒中作為法器、禮器使用之外,也在日常或節日活動中作為長鼓舞表演的樂器(道具)。
三、結語
可見,“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和一套風俗,而它們都會直接或間接的滿足人們的需要。”[23]瑤族長鼓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寓意可能是多元的,而不僅僅只有一種。且在歷史長河中隨著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人們對一種文化的取舍也不會永遠一成不變。[24]國內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細腰鼓起源于中國,細腰鼓可能源于新石器時期以前中原地區的某個民族。而廣西瑤族使用長鼓,肇始于宋代。現今的瑤族各類型長鼓仍保留有中國古代各型細腰鼓群的遺風。瑤族長鼓舞以及其他南方少數民族細腰鼓樂舞都源于古代的儺舞,巫儺信仰始終貫穿其中,至今仍在嶺南地區流傳,反映出細腰鼓在瑤族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宗教活動中的作用,既是作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法器),又是作為人與人驅儺舞樂的樂器,相輔相成,不可區分。
參考文獻:
[1][9][14][22]伍國棟.長鼓研究——兼論細腰鼓之起源[J].中國音樂學,1987,(04):27-41.
[2]徐鳴.江華瑤族長鼓的歷史溯源與文化底蘊[J].裝飾,2019,(07):116-119.
[3][7][20]張勁松.太陽樹神話與瑤族長鼓[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03):75-80.
[4][5]韓德明.瑤族長鼓文化現象之我見[J].民族藝術,1995,(03):59-63.
[6]章英倫.瑤族長鼓來源初探[J].民族藝術,1992,(03):201-205.
[8][12][24]鄭瑩.二十世紀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綜述與個案[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
[10]李逸民.禮記·明堂位[A].樂聲.中華樂器大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701.
[11]杜佑.通典[A].樂聲.中華樂器大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701.
[13][15][17]謝崇安,黃建福.也談細腰鼓與瑤族長鼓的源流[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06):17-22.
[16]陳駒.壯族蜂鼓和瑤族長鼓淵源考[J].民族研究,1984,(06):66-69.
[18][21]魯松.活動膜——細腰鼓類樂器音樂文化研究綜述[J].歌海,2019,(05):21-26.
[19]張國明.瑤族與長鼓[J].民族藝術,1986,(01):237-241.
[23]周俊.器物·樂器·文化——由《文化論》《長鼓研究》看“文化”與“文化”研究[J].黃河之聲,2009,(17):22-24.
作者簡介:
曾嬋,女,壯族,廣西貴港人,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史與傳統工藝。
容志毅,通訊作者,男,漢族,廣西容縣人,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道教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