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明 毛海濤
美育可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升華心靈,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一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深厚的自然、藝術、人文底蘊,是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鶴壁市鶴山區中山小學(以下簡稱“中山小學”)獨辟蹊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氣度、神韻與學生審美、創美及人文素養培育相結合,構建了以“以美育人的校園環境、審美悟美的美育課堂、實踐創美的社團活動、科普美育的研學實踐”為主的學校美育體系,探索出一條傳統文化校園育人的途徑,為學校美育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借鑒。
一、背景:發揮區域優勢,開展有益探索
中山小學位于鶴壁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民間瓷窯場之一)所在地,周邊瓷土、陶土資源豐富,教師毛海濤是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鶴壁集陶瓷俑捏制技藝傳承人。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學校開展了以鶴壁窯陶瓷傳統文化實踐為主的美育探索,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和區域特色文化及學校資源優勢有機結合,打造了以鶴壁窯陶瓷融合淇河詩經及鶴山古詩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開發實施了鶴壁窯陶瓷制作以及“八德”教育等校本課程,組建了以鶴壁窯陶瓷制作為主的17個學生社團,開展陶瓷制作及傳統文化禮儀教育體驗研學活動,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明顯提升,以美育人成效顯著增強。
二、做法:創新打造學校美育體系
1.打造鶴壁窯主題校園文化,以美感人
鶴壁窯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遺址之一,其質樸、自然的瓷藝風格契合了中國人內斂、包容的處世風格。中山小學深入挖掘鶴壁窯陶瓷文化的內涵和精髓,以鶴壁窯陶瓷文化為核心,融合淇河詩經文化、鶴山詩文化、書香校園文化、學生書畫作品、身邊榜樣文化等元素,分層次分系列打造了校園、班級、辦公室、餐廳、寢室、操場等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
精心打造體現師生創造精神的陶瓷命名文化 學校社團活動室、辦公室、功能室、教室和衛生間的57塊牌子,均由師生共同設計制作。牌子為鶴壁窯仿宋風格盤子,經打坯、瓷繪、上釉、燒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體現了學校繼承傳統非遺項目的功力;鶴窯泥坊、素心畫舍等雅致名字,體現了師生對學校文化的詩意追求;班級命名也體現了班主任的獨特匠心,如三(1)班班名為善學班,班呼為勤學篤行。鶴壁窯仿宋風格盤子渾圓飽滿的器型、生動自然的彩繪、均勻透亮的釉色,充分展現了鶴壁窯陶瓷藝術的魅力。
精心打造鶴壁窯長廊文化 學校利用四樓80余米長廊,精心展現了發起于隋唐、興盛于宋金、衰落于元末的鶴壁窯500余年輝煌歷程。歷代鶴壁窯精美的藝術品如同瑰麗的寶石,能陶冶師生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開發鶴壁窯校本教材,以美育人
中山小學教師團隊面向小學低、中、高年級分別開發了“繼承鶴壁窯,傳承古文化”系列陶瓷教學教材。此系列課程成為鶴山區特色課程,并被評為鶴壁市優秀地方校本課程。這一系列教材為小學通用教材,取材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生動活潑的小故事。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找土、和泥,認識陶瓷、工具,認識設備設施等;第二部分是五子棋、小吊墜、一盤水果、一籃蔬菜、浮雕面部表情、蜻蜓荷花、龜兔賽跑、馬上封侯等課程主題;第三部分是陶藝作品欣賞。
學校把陶瓷課排入課表、計入課時,指定專職教師教學,每學期堅持對教學效果進行考核。學校制訂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課程開發實施后,學生的觀察能力、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空間能力、審美能力得到提升。鶴壁窯陶瓷課程的設置,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操作空間和思維空間,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力與創造力,發展了他們的個性和特長。學生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為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
3.組建鶴壁窯非遺社團,活動育人
結合部分學生在陶瓷制作方面表現出的強烈興趣和較好天賦,學校在學生自愿基礎上,成立了鶴壁窯非遺社團,使學生個性特長得到長足發展。學生通過親自制坯、繪畫、上釉、燒制,看到自己的陶瓷作品,充滿成就感,產生了繼承發揚鶴壁窯文化的強烈愿望。
4.組織鶴壁窯陶瓷勞動體驗,研學育人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文件要求,學校建設了鶴壁窯陶瓷燒制車間、制坯捏制工作室、上釉彩繪工作室、鶴壁窯藝術展館等活動場所。建設了可同時容納300人吃住的鶴壁窯研學勞動基地。購買了電窯、氣窯、拉坯機、煉泥機、各種器物模具等器材。組建了由鶴壁集陶瓷俑捏制技藝傳承人毛海濤、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牛素香為專職教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張連賢、王紅瑞等為兼職教師的鶴壁窯陶瓷研學勞動實踐指導團隊。開發了包括十二生肖、四不猴等捏制、修坯、瓷器繪畫、上釉、裝窯一系列陶瓷勞動實踐的研學項目。
學校鶴壁窯特色勞動實踐研學基地開設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鶴壁市美術教師60余人到學校研學體驗,全市小記者600余人參與研學勞動實踐,鶴山區教育體育局組織小學、初中3000余人進行研學勞動實踐。在審美創美中,他們得到了美的熏陶,對中國陶瓷傳統文化進行了繼承和發揚。
三、鶴壁窯陶瓷傳統文化育人的成效
自學校對鶴壁窯這一地方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校本化開發,并以進課堂、進社團、研學勞動體驗等形式實施以來,累計3萬余名學生參與實踐了陶瓷制作流程,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表達和創意的興趣,并能逐漸生成和創造美,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2014年,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以《馬年說馬》為題,報道了中山小學鶴壁窯陶瓷課堂;2015年,學校陶瓷社團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社團,師生合作作品《采藥歸來》在中部六省第三屆藝術大賽榮獲金獎,毛海濤作品《守望幸福》獲河南省民間工藝絕活絕技展演金獎、作品《一起飛》獲鶴壁市文博會創意獎;2018年,鶴壁市科協和教體局組織的科技創新大賽中,中山小學13個學生的創意陶瓷作品獲獎,學校獲得鶴壁市優秀組織獎;2019年,中山小學被評為鶴壁窯市級非遺傳承單位,毛海濤被評為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鶴壁集陶瓷俑捏制技藝傳承人、河南省民間文藝大師、鶴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小學鶴壁窯陶瓷傳統文化育人案例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被河南省文明辦評為優秀案例;2020年,學校獲得鶴壁市鶴壁窯陶瓷研學基地、河南省陶瓷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傳統文化示范校等榮譽稱號。
四、鶴壁窯陶瓷傳統文化育人的探討
中山小學立足本地,挖掘鶴壁窯陶瓷文化美育元素,通過教學普及、社團活動、特色課后延時服務及研學深層提高,兼顧了普及和個性發展的關系,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學校精心編寫教材并制作課件、微課、宣傳片等,在拓展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美育資源方面進行了多樣化嘗試。通過設立研學工作推進組、招募社區藝術工作者、聘請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做技術指導等方法,保證了研學活動高質量開展,這為鶴壁窯陶瓷文化的美育功能惠及更多校外學生探索了新路徑,也為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