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病理科,上海 201600)
陰道上皮內瘤變(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屬于一種陰道內疾病,患者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僅少許患者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加、陰道不規則出血、性交后出血等臨床表現,若患者治療不及時,則易進一步加重病情,發展為陰道浸潤癌,從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婦科檢查時肉眼觀察絕大多數VaIN患者陰道外觀正常,僅部分VaIN患者陰道局部黏膜呈充血狀,且絕大多數病變位于陰道上1/3處,尤其是陰道穹窿部病變隱匿,因此僅根據婦科檢查、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漏診率,且多數患者是在進行宮頸篩查發現異常時而確診[2]。因此,深入分析VaIN患者病情變化相關的臨床指標,有助于臨床早期診斷,在患者的防治中可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在VaIN發病及病情進展過程中,患者可受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宮頸病變、陰道微生態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宮頸與陰道是相互延續的,當宮頸發生病變時,也易發生VaIN;HPV持續感染可導致宮頸病變的發生,從而易誘發VaIN發生;當陰道微生態平衡狀態被打破,則更易發生高危型HPV(HR-HPV)的持續感染,提高VaIN的發生風險;液基細胞學檢查能夠從細胞學角度對病變進行診斷,可直觀反映宮頸轉化區細胞形態,當其發生改變時,表明有VaIN發生的可能[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VaIN與HPV感染、液基細胞學、宮頸病變、陰道微生態的關系,為臨床診治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收治的145例VaIN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定義標準和注釋(第3版)》[5]中的相關標準分為低級別病變組(結構和細胞學異常限于上皮的下半部,相當于輕度和中度異型增生,74例)和高級別病變組(結構和細胞學異常擴展到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層,71例)。所有患者年齡25~78歲,平均(51.39±10.34)歲;體質量指數(BMI):19~25 kg/m2,平均(21.45±0.85) kg/m2。納入標準:參照《婦產科學(第2版)》[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伴有分泌物增加、性交后出血等癥狀者;無陰道沖洗、上藥史者;經陰道鏡檢查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者;取樣前1周未使用抗生素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肝、腎等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婦科疾病者;臨床資料缺失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液基細胞學、HPV、宮頸病變、陰道微生態檢查。①液基細胞學檢查:先采集樣本,樣本采集在非月經期,采樣前3 d禁用陰道內藥物,前2 d禁止性生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使用棉拭子將宮頸口或陰道多余分泌物擦拭干凈,擴張陰道,再使用宮頸刷刷取脫落細胞(宮頸、陰道穹隆處),而后放入有細胞保存液的試管中,標本于4 ℃中保存,1周內測定。使用薄層液基細胞學技術(TCT)進行篩查,檢查結果依據嚴重程度從低到高分為無鱗狀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ILM)、意義不明確的非典型鱗狀細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不能除外高度病變的鱗狀上皮細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cannot exclude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grade squamous cell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SCC)[7],由兩名高年資病理醫師對有病變的病例進行統一診斷。②HPV檢查:標本采集方法同①,分離抽提純化標本DNA,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使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儀(安徽同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TK6000)對目標核酸進行快速擴增,定性分析和實時定量測定目標核酸片段的含量并檢測HPV的分型,包括18種高危型,結果分為HR-HPV陽性或陰性、HR-HPV單一感染或多重感染[6]。③陰道鏡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取膀胱截石位,使用陰道鏡(LEISEGANG Feinmechanik-Optik GmbH,型號:3ML LED)進行外陰、陰道及宮頸全方位檢查,并依次進行醋白實驗、碘染色,而后對可疑區域進行活檢,以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診斷由兩名高年資病理醫師統一診斷,異常檢驗結果依據《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定義標準和注釋(第3版)》[5]中的相關標準進行分類,宮頸病變的組織學結果報告歸為3類,包括正常或炎癥、低級別宮頸病變、高級別宮頸病變。④陰道微生態檢查:在陰道側壁上1/3處,使用3支干棉簽取少量陰道分泌物,第1支涂抹于清潔的載玻片后,評估其分泌物清潔度,并檢查其是否有菌絲、線索、滴蟲細胞等;第2支進行革蘭染色后,評估其菌群密集度、多樣性及Nugent評分[8](按陰道內雜菌的數目進行評分,雜菌越多,得分越高,總分為10分,0~3分表示正常);第3支使用陰道炎自動檢測工作站(江蘇碩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PR-2014A)分析陰道微生物功能、炎癥反應指標等。陰道微生態指標包括菌群密集度(Ⅱ~Ⅲ級為陰性)、優勢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則為陰性)、菌群多樣性(Ⅱ~Ⅲ級為陰性)、清潔度(Ⅰ度為陰性)、分泌物(未見滴蟲、菌絲等為陰性)、乳桿菌功能[過氧化氫陰性(≥ 2 μmol/L)、白細胞酯酶陰性(< 9 U/L)為正常],pH值(3.8~4.5為陰性)、唾液酸苷酶(< 7 U/mL時為陰性),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0.1 U/mL時為陰性)[9]。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VaIN與TCT的關系。②分析VaIN與HR-HPV感染的關系。③分析VaIN與宮頸病變的關系。④分析VaIN與陰道微生態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VaIN與HPV感染、液基細胞學、宮頸病變、陰道微生態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VaIN與TCT的關系 低級別病變組中LSIL患者占比顯著高于高級別病變組,HSIL患者占比顯著低于高級別病變組,差異均有統計意義(均P<0.05),而兩組NILM、ASC-US、ASC-H、SCC患者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且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結果顯示,VaIN與TCT診斷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意義(r= 0.453,P<0.05)。

表1 VaIN與TCT的關系[例(%)]
2.2 VaIN與HR-HPV感染的關系 低級別病變組HR-HPV感染陽性、多重HR-HPV感染的患者占比均顯著低于高級別病變組,差異均有統計意義(均P<0.05),見表2;且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結果顯示,VaIN與HR-HPV感染陽性、多重HR-HPV感染均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意義(r= 0.436、0.484,均P<0.05)。

表2 VaIN與HR-HPV感染的關系[例(%)]
2.3 VaIN與宮頸病變的關系 低級別病變組中高級別宮頸病變患者占比顯著低于高級別病變組,低級別宮頸病變患者占比顯著高于高級別病變組,差異均有統計意義(均P<0.05),而兩組檢查正常或炎癥的患者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且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結果顯示,VaIN與宮頸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意義(r= 0.389,P<0.05)。

表3 VaIN與宮頸病變的關系[例(%)]
2.4 VaIN與陰道微生態的關系 低級別病變組菌群多樣性升高、優勢菌減少、Nugent評分 > 3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陽性、白細胞酯酶陽性的患者占比均顯著低于高級別病變組,差異均有統計意義(均P<0.05);而兩組菌群密集度升高、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pH值升高、過氧化氫陽性、唾液酸苷酶陽性的患者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且Pearson相關系數法分析結果顯示,VaIN與菌群多樣性升高、優勢菌減少、Nugent評分 > 3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陽性、白細胞酯酶陽性均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意義(r= 0.413、0.385、0.374、0.365、0.324,均P<0.05)。

表4 VaIN與陰道微生態的關系[例(%)]
VaIN指發生在陰道的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一類病變,其發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確,有研究認為,其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合并宮頸疾病、子宮切除手術史、免疫抑制狀態、放射治療史等[10]。雖然VaIN的發病率較低,但是其卻是陰道浸潤癌的癌前病變,必須給予重視。由于VaIN患者缺乏特異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因此對于VaIN給予積極的臨床診斷,并對其進行早期干預,對于防止癌變的發生,確保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TCT可以對宮頸轉化區細胞的異常核變異、增殖或者分裂等進行觀察,并通過對細胞的形態、極性、細胞質含量等的改變,評估細胞異常病變的程度。相關研究表明,當TCT結果異常時,可提示機體內有宮頸病變發生,且VaIN與TCT診斷嚴重程度關系密切,尤其是在TCT篩查結果異常級別較高時,陰道壁與宮頸可同時存在較高級別的病變[11]。本研究結果顯示,低級別病變組中LSIL患者占比顯著高于高級別病組,HSIL患者占比顯著低于高級別病變組,且VaIN與TCT診斷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表明TCT可對VaIN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診斷,與陳麗媛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HPV是宮頸癌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是影響女性健康的重要病原體。由解剖位置可知,宮頸與陰道是相互延續的,且兩者表面襯覆均為鱗狀上皮,組織來源具有同源性,故當宮頸病變級別越高,越易發生VaIN;HR-HPV陽性、多重HR-HPV感染可誘發宮頸病變,感染宮頸后可同時累及陰道壁,病毒在陰道鱗狀上皮內復制繁殖,導致鱗狀上皮出現不同程度的上皮內瘤變[13-14],因此,VaIN與HPV感染有密切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低級別病變組HR-HPV感染陽性、多重HR-HPV感染的患者占比均低于高級別病變組,VaIN與HR-HPV感染陽性、多重HR-HPV感染均呈正相關關系。
宮頸陰道菌群種類繁多,正常情況下,陰道微生態群中以乳桿菌為優勢菌群,其屬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可以分解陰道上皮糖原,產生大量乳酸維持陰道酸性環境,并產生過氧化氫及細菌素等維持上皮屏障,抑制病原微生物入侵,因此測定過氧化氫濃度可間接反映乳桿菌的功能。乳桿菌減少或活性下降,則pH值升高、過氧化氫水平下降,可導致機會性感染概率增加,從而易發生VaIN[15];菌群多樣性是機體健康與否的標志,陰道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升高為一種陰道微生態失衡狀態,常與厭氧菌感染有關,該類患者更易發生VaIN[16];白細胞酯酶為白細胞的特異性酯酶,陰道分泌物中大量多核白細胞被破壞而釋放白細胞酯酶,其水平升高,提示陰道黏膜受損,存在炎癥反應,若炎癥持續存在,組織持續暴露于慢性炎癥中將會誘導細胞群改變,損害細胞穩態,誘發VaIN的發生[17];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陽性可提示患者存在真菌或滴蟲感染,陰道內的菌群環境被破壞,易發生細菌性陰道炎,從而誘發VaIN發生[18];Nugent評分是檢查陰道微生態的一項指標,按陰道內雜菌的數目來評分,雜菌越多則評分越高,患細菌性陰道炎的可能性越大,從而易增加VaIN的發生風險[19]。菌群密集度指陰道內菌群含量的多少,當菌群密集度升高時表明陰道存在炎癥反應,損害細胞穩態,誘發VaIN的發生;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屬于外陰霉菌感染性疾病,唾液酸苷酶是檢查霉菌性陰道炎的一個重要指標,存在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唾液酸苷酶為陽性時表明陰道內有感染,從而易破壞陰道內的菌群環境,誘發VaIN發生[20]。本研究結果顯示,低級別病變組中菌群多樣性升高、優勢菌異常、Nugent評分>3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陽性、白細胞酯酶陽性的患者占比均顯著低于高級別病變組,與仲思怡等[21]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表明VaIN中低級別病變患者陰道微生態出現異常的概率低于高級別病變患者,且VaIN與陰道微生態密切相關。
綜上,臨床可通過HPV感染、液基細胞學、宮頸病變、陰道微生態檢測等方法評估VaIN病情嚴重程度,進而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價值,值得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