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政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3)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腦供血障礙,從而引起腦組織壞死,并出現突然意識不清、偏癱、失語等臨床癥狀。依達拉奉是一種通過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從而減輕對腦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的羥自由基清除劑,其具有親脂性強、作用性強、相對分子質量小等特點,是臨床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藥物,但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損傷,嚴重情況下可導致患者出現急性腎衰、爆發性肝炎等不良反應[1]。丁苯酞具有較強的抗腦缺血的作用,可減輕患者腦水腫情況,促進患者受損的神經功能恢復,同時可以對腦缺血區的血流量和微循環進行改善,增加缺血區毛細血管的數量,在治療輕、中度缺血性腦卒中方面應用廣泛[2]。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經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后,對其神經功能與血清氧化應激指標[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成兩組,每組24例。參照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齡53~81歲,平均(65.83±2.3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24 h,平均(12.69±1.15) h。試驗組: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53~83歲,平均(65.87±2.39)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25 h,平均(12.64±1.17) h。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發病至入院時間≤ 48 h;經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等確診者;年齡 ≥ 50歲者等。排除標準:對丁苯酞、依達拉奉注射液等藥物過敏者;合并有嚴重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腦病內外科疾病史者;合并全身嚴重感染者等。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研究,且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基礎治療,首先明確病情,了解是否有用藥禁忌證,采取抗血小板凝聚、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控制腦水腫、降顱內壓、改善微循環等措施。在此基礎上給予參照組患者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將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2,規格:20 mL∶30 mg)30 mg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稀釋后,進行靜脈滴注(30 min內滴完),2次/d。在基礎治療+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試驗組患者100 mL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丁苯酞25 mg與氯化鈉0.9 g),靜脈滴注,2次/d。14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患者肢體偏癱、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4]降低>90%為顯效;患者肢體偏癱、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NIHSS評分降低45%~90%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任何變化甚至加重,NIHSS評分降低程度<45%為無效[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及治療7、14 d后Barthel指數(BI)、NIHSS評分[5]。采用BI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采用NIHS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總分為42分,分值與神經缺損情況呈正相關)。③治療前與治療14 d后氧化應激指標,采集兩組患者2 mL空腹靜脈血,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GSH-Px、SOD、MDA水平。④血清學指標,血液采集、血清制備方法及檢測方法同③,檢測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一氧化氮(NO)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治療14 d后治療效果作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數據(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及血清GSH-Px、SOD、MDA、VEGF、MMP-9、NO水平)經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治療14 d后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日常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 治療7、14 d后兩組患者BI評分與治療前比均呈升高趨勢,NIHSS評分與治療前比均呈降低趨勢,且治療后各時間點試驗組BI評分高于參照組,NIHS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7 d后比,#P<0.05。BI:Barthel指數;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 例數 BI評分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7 d后 治療14 d后 治療前 治療7 d后 治療14 d后參照組 24 34.31±1.95 42.35±1.07* 52.35±1.15*# 26.88±3.51 20.59±1.41* 15.25±1.41*#試驗組 24 34.26±1.92 50.63±0.67* 62.63±1.29*# 26.87±3.52 16.06±1.57* 11.58±1.45*#t值 0.090 32.131 29.141 0.010 10.517 8.8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氧化應激指標 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血清GSH-Px、SOD水平較治療前均升高,血清MDA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試驗組患者血清GSH-Px、SOD水平較參照組升高,MDA水平較參照組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GSH-Px: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
組別 例數 GSH-Px(U/L) SOD(U/mL) MDA(nmol/mL)治療前 治療14 d后 治療前 治療14 d后 治療前 治療14 d后參照組 24 88.03±10.45 118.46±1.37* 78.94±10.23 137.06±9.68* 8.63±1.17 6.98±0.83*試驗組 24 88.01±10.43 135.66±4.13* 78.98±10.21 167.84±8.75* 8.61±1.14 4.25±0.68*t值 0.007 19.365 0.014 11.556 0.060 12.46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清學指標 治療14 d后兩組患者血清VEGF水平較治療前均升高,血清MMP-9、NO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試驗組患者血清VEGF水平較參照組升高,血清MMP-9、NO水平較參照組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MMP-9:基質金屬蛋白酶-9;NO:一氧化氮。
組別 例數 VEGF(pg/mL) MMP-9(μg/L) NO(μmol/L)治療前 治療14 d后 治療前 治療14 d后 治療前 治療14 d后參照組 24 176.08±27.84 235.66±26.53* 248.99±87.01 181.25±35.08* 63.47±5.72 45.66±3.79*試驗組 24 175.24±27.89 324.14±31.27* 248.93±86.52 114.05±32.16* 63.45±5.71 31.04±2.47*t值 0.104 10.570 0.002 6.918 0.012 15.83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腦梗死的發生與血管壁本身病變密切相關,常見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加上部分患者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從而引起腦動脈狹窄或是出現閉塞性病變。如果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血管壁發育不良,發生腦梗死的概率更高。依達拉奉主要作用是清除自由基,對自由基引發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進行抑制,增加前列腺素生成,減少血栓素生成;同時對腫瘤壞死因子、白三稀等所致的炎癥反應進行抑制,使膜流動性減慢、離子穿透性降低,增強腦耐氧的能力,緩解腦組織腫脹情況,進而縮小病變面積,減輕對機體的損害,但也可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6]。
丁苯酞注射液可通過選擇性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抑制谷氨酸的釋放,降低細胞內鈣濃度,阻止神經細胞凋亡,同時因高脂溶性而易通過血腦屏障,繼而在梗死灶處發揮更好的藥效;丁苯酞可通過誘導血管生成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對缺血區血流灌注進行改善,減輕神經功能缺損,降低致殘率[7-8]。本研究中,相較于參照組,治療14 d后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升高,治療7、14 d后試驗組患者NIHSS評分降低,BI評分升高,提示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可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療效顯著。
SOD是機體內的一種能專一清除超氧陰離子的關鍵酶,屬于抗氧化劑,同時可以減少和阻止脂質的過氧化反應,延緩機體衰老,防止生物大分子損傷;GSH-Px為人體重要的一種可清除自由基及其衍生物,可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形成,并保護細胞結構與相關功能的自由基捕獲酶;MDA是一種可反映氧自由基水平和脂質過氧化反應強弱的脂質過氧化物反應的代謝產物。本研究中,相較于參照組,試驗組患者血清GSH-Px、SOD水平均升高,血清MDA水平降低,提示急性腦梗死患者經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后,可有效減輕氧化應激反應,利于病情恢復。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丁苯酞注射液可抑制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其氧化能力,從而減少自由基的含量,減輕氧化應激損傷[9]。
VEGF能促進腦內血管生成,改善腦內微循環與血流供應、減輕腦水腫、延長治療的時間窗、減小梗死面積;MMP-9通過對細胞外基質進行降解,使血管中層平滑肌細胞侵襲移行至內膜,分泌更多的細胞外基質,進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NO作為血管內皮功能標志物,可反映腦梗死患者發生認知障礙的病情程度。本研究中,治療14 d后試驗組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參照組,血清MMP-9、NO水平均低于參照組,提示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可誘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生成,提高血管通透性,抑制病情發展。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丁苯酞可促進新生血管形成,增加毛細血管微血管數量,使內源性促血管生長因子表達,增加重構微循環血流,從而使其治療時間窗延長,缺血部位的腦血供得到恢復,縮小腦梗死的面積[10-11]。
綜上,急性腦梗死患者經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減輕氧化應激反應,誘導血管生成,提高血管通透性,進而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