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晶嫻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者們對城市的研究更多的是轉向公共區域。廣場在城市建設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廣場具有開放性提供了公共活動場地,另一方面美化了城市居住環境。與此同時,紀念性廣場也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文脈、形象以及城市的內在文化涵養,在用自己獨特的形式訴說著城市的獨特歷史文化。在設計上它與其它城市的廣場有著明顯的區別,這是因為它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體現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美感,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與文化的歷史特征;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業的迅速發展,使建筑的空間和形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原本的城市規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市區用地規劃的限制,我們逐漸發現城市用地和室外公共用地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在這樣的不和諧發展下,紀念性廣場與周邊的“反融合”便逐漸展現出來。
目前,城市廣場的類型越來越多,而城市廣場作為疫情下人們戶外活動的不二選擇,它既是市民出門游玩放松的地方,又是一張展示城市形象的特殊名片。書中從概念上對“城市廣場”這一術語作了一個概括性的闡釋:“城市廣場”,即以不同的形態來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如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由不同形式的軟、硬景觀材質構成[1],以步行為主要交通形式,結合具體的主題、節點功能,包含政治、文化、商業、休閑等多種功能;“主題”一般有“體現城市特色、文化內涵和城市景觀環境”的多重目的。城市廣場是一個重要的開放空間,按照功能可分為休閑廣場、紀念性廣場、古跡廣場、商業廣場等[2]。在城市廣場中,最大、功能最多、最具影響力的是紀念性廣場。
城市紀念性廣場一般都是建在具有歷史意義和紀念性的位置,并且體量上也比其它類型的廣場要大;主要建筑以歷史文物、雕塑、紀念碑(堂)為主要內容,以突出歷史文化、英雄事跡、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并在庭院或周圍設置綠化景觀,以供群眾瞻仰、紀念或進行學生教育,這種存在形式對城市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如北京天安門、法國巴黎羅浮宮、俄羅斯紅場、天壇等。在當今這個“快餐式文化”的時代,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現代紀念性廣場作為一個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公共空間,應該朝著綜合性、年輕化、多元化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紀念性廣場的設計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創新,逐漸向綜合性、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城市的文化傳承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陶冶情操,使人心情愉悅。它在城市中增添了一個休閑和娛樂的場所,給人們一個放松心靈的空間。它在具有藝術性的同時,又具有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給居民增添了許多正能量,身臨其境便可喚起人們對過去的感情和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效果。2.紀念性廣場具備一定的藝術和審美價值,通過對廣場形態的合理設計,使其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從而達到大眾的審美要求。3.帶動旅游業,促進經濟的發展。一個好的城市紀念性廣場,可以憑借它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與旅游業相融合,既可以讓人們緬懷、學習,又可以作為一個城市的特色,甚至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觀光;在某種意義上,它推動了本地的旅游業發展,促進了自主創業,萬眾創新。4.通過紀念廣場,讓市民和參觀者了解地方歷史,了解名人事跡,了解歷史上值得后代學習、瞻仰的革命烈士等。“那些承載著各類歷史事件、集體記憶、民族認同的空間或地點便成了特殊的景觀,是歷史的場所。[3]”通過紀念廣場來記錄和傳遞這些促進城市發展變化的時刻,讓后代在參觀的時候不忘自己的初衷,銘記自己的使命。城市紀念性廣場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有著獨特的意義和功能。
紀念性廣場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層面上,它與周邊建筑、交通、環境等具體的設計要素之間的相互融合;二是精神層面上,它在功能、文化、歷史等方面,將紀念性廣場與周邊環境融合在一起。這兩個方面都體現出城市建設者對廣場自身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存的美好愿望。古羅馬的《建筑十書》是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學專著,其中就有提到過與此相通的理論[4]。
二七廣場位于鄭州市最繁華的商業區,緊鄰鄭州火車站,周邊有眾多的百貨公司和商場,二七紀念塔是二七廣場的標志性建筑,是為了紀念京漢鐵路工人1923年二月七日舉行的一次大罷工而建,現已列為國家級文化遺產。二七紀念塔是一座高63米、14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塔基為三層,塔身有11層,屋頂用老式的挑角飛檐和綠色的琉璃瓦砌成。頂部設有鐘樓,六面各有一座直徑2.7米的大鐘,鐘聲悠揚,《東方紅》的鐘聲準時地在整點敲響。塔體為東西相連的兩個五邊形,東西向為單塔,南北向為雙塔(圖一)。在塔內的一側是螺旋樓梯,另一側是一個展廳,游客可以登上塔樓,眺望全城;夜幕降臨,塔身綻放出亮眼的燈光,照耀著雙塔[5]。

(圖一:二七紀念塔與二七廣場)
1.核心地位的喪失
二七廣場周圍曾經是鄭州的核心區域,這里有著鄭州曾經最大的購物中心,且附近有米字形交通樞紐的鄭州火車站,因此這里逐漸發展為整個城市的中心。但是,由于新建筑的出現和城市中心的向東轉移,鄭州地區“核心地位”的二七廣場日漸衰落,加上周邊建筑環境、交通狀況常年擁堵,使得周邊環境也顯示出一種混亂感、無序感。
2.原有功能的削弱
二七廣場是鄭州最具代表性和最能反映革命歷史的場所。然而,在經濟發展、城市規模擴張、新地標建設的持續發展下,二七紀念塔周圍涌現出許多大體量的建筑和錯綜復雜的交通網絡,這些產物的出現打亂了原有的設計規劃使得二七廣場逐漸喪失了其原本的建造意義。這里可以說是新老鄭州的城市中心,也是鄭州工商業發展的起源地,二七廣場作為當地最有紀念性質的廣場就應該具備其自身特有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以滿足新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從現在看來,無論是商場還是德化地下步行街都與二七廣場之間的聯系過于薄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原有的功能有所削弱,此時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該如何使其與周邊環境相適應,并重建其核心地位。
3.紀念性與商業性并存。
二七廣場坐落在鄭州市中心,是鄭州市最熱鬧的商圈,華潤萬象城、丹尼斯大衛城、亞細亞、沃爾瑪、國美、蘇寧、永樂等大賣場均在周圍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室內有著不同品種的店鋪,臨街有著店鋪。二七廣場的商業性和紀念性共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就目前來說二七塔已經是全國文化遺產,鄭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到了新世紀,人們已經漸漸淡忘了這個地方的最初意義。同時,由于周邊交通環境逐漸復雜化,商業性質的建筑物也逐漸多樣化,二七塔也因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作用已經大打折扣。
總體而言,紀念性與商業性的事物并存在同一空間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七廣場地區的文化外貌與文化傳承,但在當今社會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尤為重要的;因此,在本質上,紀念性與商業性共存在同一空間下并沒有不可調和的沖突,這與地區經濟的衰退沒有關系。二七塔這一區域空間形態的變遷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市百貨大樓、省人民劇院、市電信管理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第一次新的體量和規模的出現;第二階段是對二七紀念塔進行了重建,它為二七廣場周邊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第三階段是新興商場的出現,如:亞細亞商場,華聯大廈等;第四階段是對老商場建筑物的改造階段,將老建筑“舊物新改”使得二七南路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量并存的景象,與二七北路的空間格局大不相同。二七南路一帶的大量建筑與廣場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這一區域的空間尺度,同時也使原以二七路為軸線的空間結構向建筑實體化發展。第五個階段是在市內公交和地鐵建設之后,二七廣場這一區域由人行天橋向地下通道過渡,文化衍生物、攝影打卡點紛紛涌現,為德化地下街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之后的設計規劃中,以新月形高架平臺的一端為起點,通過高空廊道將三條道路上的商業建筑物連接起來,既美化了空間環境又將原本地面不安全的道路成功抬升使其在半空中形成一個完整且安全的步行空間,同時順應時代發展再現二七塔的標識與形象,這樣才能使歷史文化和商業文化相結合,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由于各種建筑類型的發展使二七廣場附近的人流量逐漸增多;再加上新出現的共享單車,沒有合理的規劃出停車區域使周圍的空地逐漸變成雜亂、沒有美感的停車空間,也對人們的出行產生了一定的困擾。由于道路兩旁建筑物內部的空間越來越大,其復雜性也越來越高,交叉口的紅綠燈設計給行人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這就造成了人群與街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隨著大型建筑物的出現使得道路兩旁的問題也逐漸展現出來,在街景綠化的減少同時也削弱了道路的連續性。
目前,我國的城市建設正在逐步走向“人文化”,文化是城市的命脈,城市的根基,城市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環境是衡量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標準。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發展路徑,在發展過程中加入地域文化使其逐步變成一種文化符號,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展示地方文化特征,也將城市文化潛移默化地傳達給了大眾,使它可以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持續。新時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傳承的契機,將紀念性文化帶入公眾視野。因此,展示地方文化成為當前的一種文化發展趨勢。在設計上,如果脫離了地域的文化而單獨生存,不僅是不完善的,而且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結合當地的文化特征,擔負起傳承地方文化的重任。
紀念性廣場與普通的廣場不同,其設計與發展必須與本地歷史相結合。因此,在規劃的時候,我們要對項目當地的歷史發展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比如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名人、重要的歷史建筑等。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點,我們也必須通過實地調研、查閱史料、訪問當地的居民,特別是老一輩的民眾,來和他們進行深入的溝通。如此,我們所設計的紀念性項目才會既具有濃郁的歷史氣息,又可供人休息放松;在面向普通大眾傳播人文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有助于本地中小學開展一系列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活動。在現當代經濟發展進程中,人們對城市文化的保存方法尚待探討,如何使其與后續的商業發展形成協調一致的系統并能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底蘊,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