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伯祥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斷遇見深陷“情網”的學生,小軒是我最近碰到的又一個為情所困的男生。
周一晚自修,作業一向認真優質的小軒被我叫到辦公室,問他近期的作業為何錯誤率這么高,他回答說是心情不好,究其原因,他居然向我做了一個抹脖子自刎的動作,這下可把我嚇得不輕。我按捺住驚訝,平靜地跟他說:“那我們先不訂正作業,聊聊吧?”誰知他居然回應我:“訂正完作業再說。”幫他訂正好作業,我和他走出辦公室,來到學校的操場,邊走邊聊。
通過聊天,他告訴我,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會十分投入,但效果卻常常令自己不滿意,深感對不起家長,也自認為窩囊,覺得很痛苦。我了解他對自己要求很高,成績也非常不錯,為何還有如此想法呢?我深知問題不會像他說得那么簡單,聯想到當天坐在他前面的小儀向我提出換座位的要求,雖然小儀的理由是“近視,想往前靠”,但我基本確定兩件事情彼此相關。
我提出了我的猜測,小軒沒有否定,向我講了他對小儀的喜歡的原因和喜歡的程度,對小儀的拒絕他很無奈,末了還補充了一句:“我那么令人討厭嗎?”我沒有正面回答他和小儀之間的事情,只是列舉了他的眾多優點,也毫不掩飾我和其他老師對他的欣賞,“你是優秀的。”看時間差不多了,在安撫好他的情緒,得到他不做傻事的保證后,我送他回到教室。
晚自修結束,班長來辦公室交作業時,我沒有跟他詳說這件事情,只是說小軒今天情緒不對,讓他幫我關注同寢室的小軒就寢時的狀態。
第二天一早,我剛進辦公室,班長就向我匯報說小軒很早就起床出去了,直到早自修的鈴聲響起,還沒來教室。我估計出事了,急匆匆趕到教室,把小儀叫出教室,開門見山和她談起了小軒。小儀告訴我,小軒一早約她出寢室,她沒有理他,去食堂吃飯時看到了等在路邊的小軒,也沒有搭理他,估計小軒是去操場邊的花圃發愣了。
在小儀的帶領下,我們果然在花圃一角找到了正在發呆的小軒。支走了小儀,我和小軒又進行了一次短時間的談話,他向我檢討了自己行為的自私,對給我帶來的麻煩表示了歉意。他雖然對小儀的無情表現出巨大的失望,但絲毫沒有責怪之意。看得出小儀對他的無意,但小軒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我感到問題的棘手,以我以往的經驗,談話勸說,尋求家長配合,甚至回家反省不但見效甚微,還有可能激化男女雙方以及師生之間的矛盾。
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斷絕小軒的一廂情愿,還需小儀出手,我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創設一些機會,讓小軒深深感受到小儀拒絕的態度,知難而退。
在與小儀談話確認了她的態度并得到她的同意后,我開始了我的計劃。
第一回合:歌詠比賽獻花。“五四”歌詠賽,每班設有向演員送花環節。小軒早早報名要求獻花,因為演員中有小儀,向她獻花,一舉兩得。小儀知道小軒的用意,向我提出要求更換獻花者的要求,我沒有答應,并希望她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讓小軒明白她拒絕的意思,又不傷他的自尊,小儀答應了。獻花儀式上,小儀臨時和同伴交換了排位順序,巧妙地避過了小軒向她獻花,小軒雖然失落,但也無可奈何。
第二回合:互助小組隊友組合。班級設有學習上的互幫互助小組,要求學科之間存在差異的同組同學搭配組合,小軒各門成績優秀,小儀理科較弱,兩人又坐在前后桌,小軒毫不猶豫選擇和小儀一組,表示能對小儀的理科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小儀在文科上給他提供幫助。然而小儀早早尋到了比小軒更加優秀的學習委員作為自己的互助對象,雖然兩人不在同一小組,我還是同意了小儀的請求,理由:同寢室同學也可以結對互助,小軒再次望而卻步。
第三回合:班隊活動觀點碰撞。班隊活動課有同學辯論活動,志趣相投者可以自愿組合,向不同觀點者挑戰。我有意把他們兩人分到不同小組。小軒看問題有點兒認死理,容易成為對方辯友挑戰的首選目標;小儀觀點前衛,辯駁時鋒芒畢露,聽得出兩人的思想觀點的碰撞和知識構建的區別,小儀對小軒的反駁,貌似辯論賽的正常交鋒,實則是兩人興趣愛好的不同,甚至是三觀的差異的展現。
最終回:坐下來面對面交談。一段時間過后,我仔細留意小儀和小軒的表現,一個是云淡風輕,一個仍心有所系,我覺得有必要攤牌了。在又一次和小軒談話后,我把小儀也叫到教室外面,三人來到校園花圃,小儀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態度,再次向小軒表達以前跟小軒接觸頻繁是因為座位相鄰和請教問題而引起,絕無其他意思,并明確表示兩人不可能發展成其他關系,希望小軒珍惜同學友誼,如果小軒能把控好這個界限,今后她仍然會和小軒友好相處。事已至此,小軒也無話可說了。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一方面繼續觀察他們的動態,一方面通過談話安撫小軒的情緒,并利用學校不同的教學和教育安排,轉移分散他的注意力,小軒基本上從感情中走了出來。
青春期學生為情所困,情有可原。通過這樣的個案經歷,我得到以下體會:
一、沉著應對。不慌張、保持冷靜的頭腦是教師應有的心態。掌握全面的信息,利于公正處理問題;遇到困難,想辦法,尋幫助,碰到挫折,不氣餒,不妥協;看到轉機,善應用,求突破,與學生“斗智斗勇”有足夠的耐心。
二、注意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解決矛盾的關鍵。不同的學生個體應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不同的情感糾結也應有不同的方法對待,切忌“一刀切”。傳統的方法有其普遍的價值,逆向思維方法也有它的適應之地,問題是因時因勢而為之。年輕人想問題做事情不同于老一代,我們處理問題時要懂得與時俱進,不拘泥于傳統。
三、淡化結果。情感糾結的解決不可能做到斬釘截鐵,我們也不要希望一勞永逸。在一個時間階段,在某個問題的處理方面,達成一定的共識或得到簡單的解決也應該看作是收獲或成功。實在不能一下子解決的問題,可以試著“恩威并施”,讓學生盡量考慮取舍,明確可為可不為,淡化老師和學生之間“拉鋸戰”的硝煙。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