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和軍
兒子遙遙今年讀初二,在小學里成績一直很好,也很乖,做作業很自覺,放學回到家馬上就做作業,做完作業后能找課外書讀。吃晚飯的時候,也很樂意和我們聊學校里的一些事情,哪位老師今天上的課特有趣,哪個同學今天被老師批評了等。進入初中后,初一表現還可以,每天作業都能認真按時完成,基本也不需要督促。從初二上個學期開始,放學托管回到家,每次都還有不少作業沒有完成。遇到不會做的題目,總是問我們拿手機,說自己去手機上查解題過程,弄明白后自己再去做。一些理科題目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是很會做,想想他能自己去查看懂后再自己去做也可以的。沒有想到好幾次,他不是看懂后再去做,是自己在抄答案。我們就不再給他碰手機,可是他總是想辦法要玩手機,說老師要求在手機上查資料出小報、班級里準備音樂節目要下載歌曲等理由。人也變得不太愛說話了,只要有手機就開心,雙休日大部分時間都捧著手機在玩。
一段時間后,班主任來告狀說成績退步很明顯,我們就沒收了他的手機,不給他玩。有一天給他整理房間,發現他又有一個手機,他爸爸氣得想打他一頓。我問他手機哪里來的,他說自己把零花錢省下來買的二手手機。
手機,成了我們家最大的心病,不知道該怎么辦。
智能手機和網絡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方便,對孩子來講也多了一條學習的途徑,孩子一般利用手機干以下事情:追星追?。ㄅ⒈容^多),刷抖音小視頻,玩游戲(男孩比較多),用學習軟件,微信、QQ聊天等。
孩子迷戀上手機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學習壓力重,學生需要釋放壓力的渠道。進入初中后,學習科目增多、學習壓力大,孩子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打籃球、閱讀、欣賞音樂等,很容易感到學習生活的枯燥。手機就成了他們釋放壓力最好的工具。
內心空虛,尋找網上支撐點。初中生尤其是初二的學生,自主意識增強,總覺得自己是對的,逆反心理增強,很容易有孤獨感,總覺得生活無聊和空虛,網絡中豐富多彩的內容正好彌補了這些缺點。
身邊朋友少,追求虛擬世界。初中生很容易自我封閉,現實交友中容易受到傷害,就會覺得網絡中的游戲對手、微信或QQ好友真誠、友愛、講義氣。
缺乏成就感,通過虛擬游戲來滿足。在學校很少受到老師的表揚,回到家爸爸媽媽又總是談論學習,過多關注分數,孩子很少獲得成就感。而網絡游戲通過和隊友合作,一關關地闖關,成就感滿滿。這樣的成就感容易獲得,又具備挑戰性。網絡游戲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爭強好勝心、冒險心理,青少年很容易上癮。
和父母缺乏有效溝通,不如一個人進入網絡世界。父母總是用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就會覺得和父母有代溝,不如去網絡世界尋找共同語言。
家長缺乏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有效引導。很多家長本身沒有給孩子以榜樣,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可以玩手機,我為什么不可以。還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不乖要吵,就會給孩子手機,讓孩子自己在手機上看動畫片、玩小游戲,從小就缺少引導。
那么我們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防止網絡成癮呢?
要讓孩子了解過度使用手機帶來的危害。長時間使用手機,手機的藍光會對眼睛有影響,加劇眼睛近視。長時間低頭玩手機,頸椎和脊柱都受罪,時間長了會出現脊柱變形、手臂麻木、頸椎病等。長時間玩手機,還會使睡眠變差,效率降低。玩手機的時間長了,都是和手機的“人機對話”,容易與社會脫節,增加孤獨感,分散注意力,學習成績下降。還會造成親子沖突加劇,影響家庭和諧。
家長要成為孩子使用手機的榜樣,要明確手機是工具而不是玩具。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可以在一旁看書,讓孩子覺得父母也是一個學習者。不要把手機作為孩子學習取得成績的獎勵,尤其不要給孩子在手機上查答案。孩子戴的電話手表也要把有些功能設置成上學時間禁止使用。
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手機使用的基本規則。像文章開頭的男孩子遙遙,已經有點手機使用上癮了,光靠堵估計不行,要堵疏結合。和孩子商議,一周可以使用多久,在什么時間使用;如果用于學習,要接受爸媽的監督;如果學習成績退步了,要接受怎樣的限制。把這些規則寫下來,父母和孩子一起簽字,貼在孩子房間書桌邊,孩子時刻可以看到。
幼兒園、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家長對培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很重要,這個階段手機一定要管住,不要給孩子一個手機讓他們玩,覺得他們安靜不煩你就好,如果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手機問題沒有管好,以后很難管了。
家長要多抽時間陪伴孩子。“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尤其要加強父愛教育,增強家庭情感交流。很多家庭,爸爸的教育沒有到位。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引導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在流汗中釋放過剩精力。多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讓他們有事情做。發掘培養其他興趣,陪伴孩子課外文本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有事都愿意和父母溝通。鼓勵孩子和同學、小區同伴去圖書館、新華書店、博物館等場所看書、參觀。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