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農
很久以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影響面很廣,由于這一社會輿論的誤導,使得很多小學生家長早早地陷入了無窮的焦慮之中。于是,他們對自己剛上小學不久的孩子死看死守,甚至把一個一二年級小學生管得好像要參加高考一樣。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里,除了春節之外,不少家長從早到晚給孩子布置“家長作業”,課外練習冊做完一本又做一本。這樣下去會是個什么結果?那就是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扼殺殆盡,而到了小學中高段時,孩子就會大概率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
比如有一位六年級小學生,厭學情緒非常嚴重,上課注意力很不集中、作業拖拉,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要拖到晚上九、十點鐘。家長非常無奈。經過了解,原來這個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被媽媽嚴格管制,每天放學寫完作業后,媽媽就給他補充作業,一開始孩子就是哭鬧,但后來發現怎么哭鬧也是“別”不過媽媽的,于是他就開始說謊、拖拉。可能他想,反正寫完后媽媽又給我布置作業,那我不如就慢慢地寫好了!
就這樣,到了三年級,這個孩子做作業的速度越來越慢,拖拉磨蹭到了媽媽無法容忍的地步,媽媽就開始打罵自己的孩子。到了五年級,親子關系開始緊張起來;六年級時媽媽對孩子已經束手無策了,就忍不住罵他:“你這樣下去,你這一輩子就算完了,你連個老婆也討不上,誰也看不上你!” 孩子回答說:“人活著干嗎?結婚、生孩子,然后讓孩子拼命讀書,然后像你那樣為孩子把自己累得要死?我告訴你吧,我將來不要結婚,結婚了也不要孩子!”
上面這個案例中,孩子被控制欲很強的媽媽剝奪了課外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而沒有自主自由就沒有主動性,他的學習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其實,很多孩子都是天資聰穎的,學前教育階段基礎也不錯,但家長的要求永無止境,所以孩子也就絲毫沒有學習成功的體驗,他們不得不去完成無盡的額外作業。即使在當前的“雙減”形勢下,一些家長依然固執己見,唯恐自家“減”了而人家“不減”,自己的孩子會吃虧,卻絲毫不考慮孩子完全是在被動和消極的情緒下無奈地應付父母強壓的學習任務,這是非常可怕的。
在腦科學領域里負有盛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范斯坦認為:“當學習內容和愉快的情緒體驗相關時,我們可以形成一個愉快的聯系。下一次當我們遇到相似的情境時,杏仁核會記起這種愉快的感覺,開啟智慧之門,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杏仁核同時也會記住消極的情緒信息,當類似的信息或概念要再次進入工作記憶時,就會產生不情愿、猶豫的情緒。所以,當感到愉快時我們會學得更多。我們把那些讓我們感覺很好的事情作為自己的動力,并愿意繼續去做,這樣又進一步形成了積極的自我概念。積極的或消極的自我概念就是在這樣不斷強化中形成的。”
作為小學生的家長務必牢記:最重要的事情是在長達六年的時間里,精心呵護和培育孩子的上進心,發現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整個小學階段,成績的高低、名次的前后都是次要的,它只不過是一種適應性差異或者是過渡性的現象。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僅僅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例如分數)來對孩子進行評價和判斷是愚蠢的。我們倒是應該把學校成績報告視為兒童目前心理狀況的反映。這些成績報告反映的不僅僅是他獲得的分數,更是反映了他的智力、興趣和專注能力等等。”因此,在學習上,作為家長主要應該鼓勵孩子把學校布置的作業完成好,絕不草草應付。只要作業基本上能自己獨立完成好,余下的時間就應該讓孩子參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活動或課外閱讀,拓展孩子的智力,重在提升專注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言語表達能力、感統能力、動作能力的品質,這些對孩子終身的智力活動都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講,他們正處于一個適應學校、適應社會的分水嶺上:他們學會了許多新的技能,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逐步開始獨自料理,但是在處理日常生活壓力和同伴關系時,孩子們仍然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孩子們像成年人一樣經常要努力去適應人際環境;某些孩子在某件事上想做到最好,但同時又擔心做不到,或不愿意冒失敗的風險。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明白:在生活中需要下定決心和付出努力才能取得進步,但他們還是常常需要家長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勵,以幫助自己在面臨困難時能夠堅持下去。所以,作為家長,既要讓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去擴展人際圈子,結識新朋友、提升自己適應社會的交往能力,又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控,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監護。拿捏好這兩者之間的分寸,對家長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這是養育孩子過程中,除了關注學習成績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項任務。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決定勝負的不是起點的速度,而是體力、耐力、潛力、意志力。人生也不是一種競技場上的單項比賽,而是天賦智商、知識面、求知欲、創造力、學習興趣與學習技能、人格健全程度、社會交往能力、道德水平與社會適應性等多種要素組成的綜合實力的比賽,更不要說人的發展還會受到社會環境、國家發展背景、個人機遇等等不可預料因素的影響。所以,那種社會上人云亦云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教理念,完全是出自外行人之口的危險的誤導,家長們務必對此保持清醒的頭腦。
編輯/張春艷